計亞寧


09年秋,我因為專業服從調劑,意外成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第一屆波斯語專業的學生。我和伊朗的緣分就這樣開始了。伊朗長期被歐美妖魔化為“邪惡軸心國”,許多人視之為避之不及的地方。所以當知道我要去伊朗,并且還要在那里上學時,很多人都表示不可理解。但真正在那里學習、生活之后,我才慢慢發現外界對伊朗誤解之深。
奇妙的文化融合
按照慣例,我們全班大二都要赴伊朗進行為期6個月的交流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申請了伊朗德黑蘭大學下屬的德胡大語言學習中心的培訓課程。2010年8月,我和另外3名同學作為我們班第一批赴伊朗交流的學生,來到了德黑蘭。
德胡大語言培訓中心是德大專門為外國學生學習波斯語開設的,外國學生可以申請宿舍,有單人公寓、四人間、六人間。我當時住在德大法圖麥女生宿舍的四人間,宿舍樓雖然有點老舊,但是干凈整潔。宿舍區有一個小操場,還有室內體育館,每層樓都有一個公共廚房,學生們可以自己做飯。另外,法圖麥宿舍的免費WiFi是我在德黑蘭體驗過的最快的網絡。
當時我的三個舍友分別是土耳其人、敘利亞人、亞美尼亞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姑娘和敘利亞姑娘,還是信奉天主教的亞美尼亞女孩,大家都非常友善,各自遵守各自的宗教習慣又不互相干涉。
2010年的圣誕節,亞美尼亞女孩在自己桌上擺了個迷你圣誕樹,并且送甜點給宿舍每一個人。每天早上準時起床做禮拜的敘利亞女孩,也欣然接受了她的甜點,并送上了節日的祝福。在這個小小的宿舍里,宗教是值得被尊重的信仰,而不是讓人與人對立的分界線,更不是政客手里挑撥離間的武器。
唯一的外國學生
本科畢業在伊朗工作4年后,我辭職申請了德黑蘭大學的國際商務專業研究生,經過了漫長的報名、審核、面試過程,2017年終于被德學正式錄取。
德黑蘭大學成立于1934年,不管從師資力量還是生源質量,都是伊朗頂尖的綜合大學,它有很多個校區,主校區位于德黑蘭市革命大街中心的革命廣場旁邊,從地理位置就能判斷出德大的政治地位。每周五,伊朗宗教高官,甚至精神領袖哈梅內伊都要來德大進行聚禮宣講,宣傳什葉派伊斯蘭教義,灌輸革命精神,以此鞏固革命成果。最近伊朗因物價上漲爆發游行,德黑蘭的主要游行參與者就是德大的學生。其實幾乎德黑蘭所有游行,德大學生都是重要參與人群。
德大的留學生并不多,以伊拉克、土耳其等周邊國家和中國學生為主,有少量學生來自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在德胡大語言中心,會看到少數研究中東或波斯文化的歐洲學生來學習波斯語,但在大學里,讀本科或研究生的歐美學生幾乎沒有。留學生學的專業也很有限,大部分都是波斯語文學或伊朗歷史。我所讀的國際商務專業,只有我一個外國學生。第一天去上課時,老師和學生都很吃驚,問我為什么來伊朗讀書。剛開始我還挺有耐心地和他們解釋:“我本科是波斯語專業,后來在伊朗工作4年,為了職業發展,我想繼續深造一下……”后來每個老師都問,我都解釋煩了,就說這是“真主的安排”。
有個伊朗同學問我:“你為什么要來伊朗讀研?!你應該帶我們去中國讀書才對!”而當我的同學們得知我每學期要交1800美元學費時,他們震驚了,紛紛表示要帶我去醫院“看病”。因為伊朗學生讀公立大學免費,這也是1979年革命時霍梅尼爭取窮人支持的重要承諾之一,至今仍在執行。
作為班上唯一的外國學生,老師和同學都對我很照顧,他們開玩笑說,我是國際商務專業中唯一代表“國際”的那個人,一個人占了專業的一半,一定要好好愛護我。他們對中國的發展道路很感興趣,說中國人都很勤勞,有次還找來BBC報道富士康的視頻在課堂上一起看,認為不可思議,中國人工作時間太長了,難怪發展這么快。
我們班一共12個學生,有3個同學用華為手機,幾乎所有人都用中國品牌的電腦——聯想和宏碁。7年前,我剛到德黑蘭交流時,很多伊朗人會吐槽中國產品質量差,但現在,伊朗人已經認識到中國產品性價比很高。最近,有個同學迷上了中國網購,深深折服于淘寶和京東的魅力,還說要和我合作搞一個淘寶代購,可受制于伊朗的網絡和高物流成本,此項目還在“待定中”。
德黑蘭大學對外國留學生很友好。今年剛開學時,學校還召集留學生開座談會,了解留學生的困難,并且幫助解決。在座談會上,一個在讀本科的韓國小姑娘提出,本科課程里的必修課伊斯蘭教義,她實在聽不懂,對她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能不能對外國留學生取消這門必修課?學校領導很無奈地笑了,表示理解她遇到的問題,可這門課是必修,不能取消,但是會考慮她是外國學生的身份,放寬及格條件。
友善的伊朗同學
德大雖然表面處處透著政治和宗教的氣息,但是老師和學生們思想都很開放,教學氛圍也比較自由。師生經常在課堂上討論伊朗政府的政策,也會列舉一些歐美先進的地方,表示希望伊朗引進學習。其實伊朗人民對歐美是非常友好的,并不像媒體報道中伊朗政府天天和美國互懟、看似水火不容的樣子。
伊朗同學和其他國家的年輕人一樣,男生調皮、愛開玩笑,女生對待學習態度認真。上課時,男女生會自覺的分開坐,在食堂吃飯也是男女分區,不過女生在閑聊中聊得最多的話題還是男朋友。課余時間,他們都會去做兼職,一方面是為了積累工作經驗,最重要的還是掙錢。我問過班上同學畢業后想要做什么,一半人都告訴我想要出國留學,如果有條件,最好能定居國外。班里有一個很熱情的女孩,她是骨灰級的日漫粉,因為動漫熱愛日本文化,自學了日語,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日本生活。在這種低迷的經濟環境下,結婚是一件奢侈的事,所以我認識的很多伊朗大齡青年都單身。
七年的細微改變
很多人認為伊朗這些年的發展都處于停滯狀態,但是我感覺和7年前比,尤其在魯哈尼上任后,伊朗在各個方面還是有變化的。比如現在在德黑蘭北城(德黑蘭富人區),我作為外國女生,出門用帽子代替頭巾,也不會有風化警察來教育我;比如德黑蘭近幾年興建了好幾個大型的商場,也引進了一些國際品牌,再也不是那個高檔商場里只賣義烏貨的城市了;再比如伊核協議簽訂后,
伊朗航空公司購進了新的空客飛機,在伊朗除了顫顫巍巍的二手飛機,偶爾也能坐到全新的飛機。這些細微的變化,發生在伊朗人民生活的小角落里,不容易被發現,但也不容否認。
伊朗確實是與眾不同的地方,它有沉淀數千年的波斯文化,有被吟唱幾個世紀的波斯詩歌,有讓人無法忽視的油氣資源和地理位置。我在伊朗留學的每一天,看到的都只是努力學習想要改變生活的學生和辛勤工作養家糊口的普通人,這里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遍地恐怖分子和人肉炸彈,人民的愿望都只是生活富足安康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