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祺
摘 要 近年以來,我國新聞傳媒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新聞以及新聞工作者,這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新聞采訪的要素入手,分析了新聞采訪要素與新聞寫作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提出新聞記者如何認識新聞采訪的一點思考,供新聞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 新聞采訪;要素;新聞寫作;互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201-0021-02
當前,我國已進入信息化社會,人們對于新聞的關注更加青睞于短、平、快,而新聞傳播的載體也從紙質媒體發展成為手機、互聯網、平板電腦等各種終端,為人們查看新聞帶來的快捷性和便捷性。但是,當前很多新聞其要素并不全,有的僅僅對世界的表面進行了簡單描繪,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可以根據這些簡單的線索,進行進一步的新聞采訪和挖掘,找出事情表象背后的本質。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必須要對采訪要素進行關注,正確認識新聞采訪要素與新聞寫作間的互動關系,才能有效推動新聞宣傳工作。
1 新聞采訪的要素
1.1 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的一個重要標志,新聞采訪同樣如此,首先要把握的一個要素就是真實性,新聞工作者應該認識到,采訪是對事件當時的一種還原與再現,是為了更加真實的反映事件本身,尤其是在當前網絡社會中,很多新聞的真實性值得商榷,但是這些并不確定的素材可以成為新聞工作者的源頭新聞線索,新聞工作者通過深入細致的新聞采訪,還原事件的真相。特別是針對當前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日益發達的時代,人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自媒體進行新聞發布,使得一些社會中的各種媒體都會對承載有新聞信息的自媒體進行關注,并且將這些信息作為新聞來源,再通過采訪與調查,進行系列的新聞報道,有的還會直接對原文內容進行轉載。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新聞失真的現象,從整個新聞作業流程的角度進行研究,正規的專業媒體新聞在發布之前,都要由專業的負責人進行審核,對事件的真實性與客觀性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在稿件進行多次修改完之后才能進入新聞發布的流程。但是在自媒體環境中,新聞的發布則少了這些環節,大部分都是一些自媒體當事人對新聞事件的認識及思想反映,且一些當事人根本不具有新聞專業素質,在進行信息發布時,也就會更多的加入個人因素和情感,使得新聞缺乏真實性。
1.2 客觀性
新聞采訪的另一要素就是客觀性。在進行新聞的報道時,必須要客觀的對事件的整個發展過程和現象進行表述,不能夠有任何個人的思想反映和情感因素夾雜其中,必須做到客觀的反映事件,深入的找出事件背后的本質現象和造成事件的原因,幫助讀者了解和尋找事件的背后問題。
1.3 人的要素
新聞采訪要素中,人的要素就是指記者要素。一切新聞皆是從記者手中產生,因此人的要素在整個新聞采訪要素中是非常關鍵的要素,是新聞采訪中的核心要素。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職業道德和專業水準,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必須秉承真實性客觀性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在新聞采訪時,也要盡量以還原事件的真相為目的,而不應該夾雜更多的記者個人情感。因此,記者必須按照自己的特長區域,根據時間特點,對自身的新聞采訪做好重點標記,選擇自己熟悉擅長的內容,根據自己所負責的版面和內容,選擇新聞采訪的重點和當前社會中與自己所熟悉內容相關的新聞題材。同時,記者還得有充分的人脈作為基礎,幫助記者獲得更多的新聞線索,并且經常要結合自己的熟悉領域,與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專業人才進行彼此聯系,比如記者負責農業等板塊,就應與相關農業的專家或者消費發言人建立彼此關系。這是所有工作的基礎工作中,記者的專業素養是非常重要的。記者通常走在新聞采訪的一線,有著非常多的采訪經驗,所發要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并進行不斷的更新,特別是對新聞線索出現以后進行辨識,了解哪些是可以簡單發表的,哪些事可以深度挖掘了解,以此決定新聞采訪的深度和方法,這是提升新聞采訪質量的重要關鍵點。
2 新聞采訪要素與新聞寫作的互動關系
2.1 新聞寫作依托于新聞采訪
新聞作品就像是一套可以端上菜桌的佳肴,新聞采訪就相當于選擇原材料和整個烹飪的過程,沒有好的材料和整個制作過程,就無法呈現出一盤美味佳肴。新聞采訪就是對新聞線索進行整理收集,并對相關當事人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無新聞采訪,也就不能產生新聞寫作和新聞作品。這是由于新聞的真實性所導致,新聞工作者不能憑空捏造或想象出新聞,這也是新聞與文學作品的最大區別。
新聞采訪程度的深淺,將直接決定新聞寫作的質量,不了解事件本身及事件背后的因素,就不能進行良好的性能創作,不能為新聞寫作帶來靈感和動機。同時,新聞寫作可以對新聞采訪起到反作用力,新聞寫作之前,新聞工作者要對,將要寫的新聞有一個大概的構思,要反映事件的某一方面,要寫出怎樣的新聞效果,體現出怎樣的新聞價值,都是要依靠新聞采訪來完成,即通過新聞寫作的最終標準,來對新聞采訪的行為進行約束,如果盲目進行新聞采訪,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新聞線索,也達不到新聞寫作的目的,不是新聞寫作過程中無從下手。
2.2 新聞寫作時刻受到新聞采訪的影響和約束
新聞稿件最終成稿,主要依托的就是新聞素材,而新聞素材,就是結合新聞采訪的資料和對事件要素采訪要素的綜合整理,體現出一篇新聞報道的高度,就是源于新聞采訪的深度。因此,在新聞采訪中,必須要緊密結合新聞報道要素進行采訪,如果出現有遺漏的新聞線索,就要及時進行補充采訪。新聞報道除了是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反映之外,還有著重要的新聞輿論引導價值,對整個社會起到了監督的作用,這就使得新聞采訪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一些多方面阻力,導致新聞信息不完整,或者只是反映了一部分新聞事實,不能持續的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采訪。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么也就失去了新聞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針對一些調查性新聞、涉法類新聞,沒有深入具體采訪,也就不能體現出輿論監督。尤其是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很多媒體都等待著當事人開展新聞發布會,了解實際情況。但是,新聞事件發生后,很多情況下是并沒有給出相應的處理結果,也就不能實現輿論監督,使得一些事件的處理失去公信力,事件的真相往往被掩蓋。
從這些原因中可以看出,新聞采訪是否具有深度和連續性,旅行寫作是起到影響和約束的,甚至影響到整個新聞報道輿論環境的發展。所以,必須要深入細致的做好新聞采訪,為新聞寫作帶來真實的、客觀的、充足的新聞素材,才能提升新聞稿件的質量,發揮出新聞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
3 新聞記者怎樣認識新聞采訪的幾點思考
3.1 從感性認識轉變成理性認識
新聞記者進行采訪工作不能將眼光停留在表面上,應透過表象看本質。有些事情并不像表面那么簡單,需要新聞記者深入調查與分析,促使自己對事實與消息的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
3.2 采用上下結合的連貫采訪方式
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工作時,應該先從上層了解開始為新聞采訪工作的進行做好鋪墊,再進行新聞采訪實地考察。采用這種上下結合的連貫新聞采訪方式的好處就是既能夠提高質量,也能夠節省采訪所用時間。
4 結論
本文通過對新聞采訪要素以及新聞采訪技巧和措施進行探討,以期能夠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更好地開展采訪工作提綱參考,從而有效提高新聞質量,真正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阿林.論電視時政新聞的民生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6):144-145.
[2]李紅薇.新聞的價值取向與定位整合[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51-52.
[3]常純.對時政新聞的把握[J].記者搖籃,2008(7):51.
[4]叢容.對黨報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的思考[J].新聞知識,2011(5):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