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
摘 要 本文簡要論述了航天新聞與航天科普的關系,提出航天新聞是航天科普的重要資源,而航天科普是航天新聞寫作與傳播的基礎;航天新聞與航天科普形成良性互動,是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航天新聞;航天科普;關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201-0188-03
近年來,伴隨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航天科技領域成為各類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航天新聞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拓展。與此同時,中國的航天科普事業伴隨著航天新聞傳播迅速成長起來。航天新聞與航天科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了相輔相成、唇齒相依的緊密關系,為擴大中國航天影響力、促進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1 航天新聞是航天科普的重要資源
科學普及,最重要的是要有可普及的內容,而航天新聞事件背后蘊含的科技知識,以及伴隨新聞事件發生而產生的知識普及的內在需求,構成了航天科普的源動力及內容生產的最重要來源。沒有航天新聞,航天科普便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1.1 航天新聞是航天科普的源頭
我國航天事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改革開放之前20多年間,因為涉密,航天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行業,外界很難獲悉航天方面的信息。當時的航天發射次數很少,對外公開報道的更少。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1985年我國宣布長征系列火箭進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之后,新聞媒體對航天業的報道逐漸多起來,外界對中國航天的了解也逐漸增加。因為對外開放以及擴大航天影響的需要,1981年,由中國宇航學會主辦的《航天》雜志(后更名《太空探索》)創刊;1986年,由航天工業部主辦的《航天報》(后更名《中國航天報》)創刊。從那時起,這一報一刊成為中國航天對外宣傳的窗口,也成為外界了解中國航天發展動態、學習航天科技知識的重要渠道。每當有重要的航天新聞發生,《中國航天報》在進行新聞報道的同時,總會刊發一些科普性文章或開辟專門的科普版面。2014年,《中國航天報》創辦了《飛天》科普周刊,更進一步實現了航天科普的專業化。《太空探索》雜志作為航天業內創刊最早、也是唯一的全面普及航天科技知識的科普月刊,與《中國航天報》密切配合,前有權威的新聞報道,后有生動的科學普及,共同促進了航天新聞和科普事業的發展。
除了專業媒體,大眾媒體上有關航天的內容也日漸增多。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進行我國第一次國際商業發射,將美國休斯公司研制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中央電視臺對此次發射進行了現場直播,引起巨大轟動。此后,中央電視臺又幾次對“澳星”發射進行了直播,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無論結果如何,都在觀眾中產生了轟動效應,起到了宣傳中國航天、傳播航天知識的作用。近年來,隨著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的實施,各類媒體對中國航天的報道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傳播的航天知識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全面、深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因為有了航天新聞事件這個源頭的“活水”,才有了航天科普傳播渠道里充盈、清澈的水流;正是因為有了航天新聞事件的引發,才有航天科普的醞釀和發酵。航天新聞傳播的效果越好,航天科普的影響也越大。
1.2 航天新聞發生時段是進行航天科普的最佳契機
一般來說,進行航天科普,無論是刊發科普文章、制作播放科普視頻,還是舉辦科普活動,如想取得好的效果,總是要借助一個比較有利的時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例如,要介紹與載人航天工程相關的知識,如載人飛船結構和性能、航天員如何選拔、航天員在天上如何生活、如何控制飛船返回地面等方面的知識,如果是在普通的沒有新聞事件發生的時段,除非平時對航天便非常關注的“航天發燒友”,一般很難引起普通受眾的關注。而如果是正在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各類新聞媒體鋪天蓋地對載人航天活動進行報道的時段,則更容易引起受眾的關注和興趣。
航天科普要取得好的效果,內容、形式、時機缺一不可。事實證明,有了好的內容和形式,再借助重大航天新聞事件發生的時機進行的科普傳播,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宣傳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激發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中國科協從2007年開始面向全國青少年組織開展載人航天科技體驗活動。從2010年以來,圍繞載人航天主題,中國科協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主要包括青少年科學實驗搭載方案征集、空間站設計創意征集、航天知識競賽、航天科技體驗營、航天專家校園行、青少年網絡航天科技活動,以及航天員太空講授科學課等,吸引了全國各地數千萬青少年積極參與。2013年6月20日上午,在距離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宮一號”上,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相互配合,為全國青少年上了一課神奇的太空物理課。全國各地8萬多所中學的6 000萬名師生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直播,共同收聽、收看了航天員太空授課,一同領略奇妙的太空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2 航天科普是航天新聞傳播的基礎
眾所周知,航天作為一個高科技行業,其新聞事件的傳播中必定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作為傳播者,寫作或制作航天新聞,需要掌握一定的航天科技知識;作為受眾,需要有一定的航天科技常識。否則,傳播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受眾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新聞傳播便失去了基礎,難以達到傳播的目的。
2.1 欠缺基本航天知識難以寫出準確生動的航天新聞
作為報道航天科技的新聞工作者,無論是從業于航天專業媒體,還是在大眾傳媒從業,要做好航天新聞報道,都需要具備一定的航天科技知識。以報道一次航天活動發射為例,不熟悉該次發射火箭的基本性能,不了解它與其他火箭的最重要區別,不掌握該次發射的衛星、飛船或其他航天器的基本情況,是無法完成報道任務的。也就是說,不具備基本的航天專業素養和知識儲備,無法勝任航天新聞的報道工作。其間的區別僅僅是,針對不同受眾,專業媒體的從業者的需要掌握的知識更深、更多、更全面;而對大眾媒體從業者來說,專業要求可以適當降低,但也絕不能沒有,否則就會鬧出種種笑話。
事實上,在各類媒體特別是大眾媒體對航天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常識性的錯誤并不少見。例如,辨不清不同系列運載火箭的主要區別,分不清衛星運行的高、中、低軌道,弄不清載人航天器和無人航天器的不同之處等等。所以,作為航天新聞傳播者,一定要虛心學習航天科技的基本常識。如果沒有專業背景,這種學習甚至要從航天的ABC學起,通過閱讀航天科普讀物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并通過實踐不斷進行知識積累,直至成為航天新聞報道的行家里手。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準確正是新聞真實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新聞寫作的最基本要求。只有把新聞事實寫準確了,才有可能邁向更高層次——寫出鮮活、生動的航天新聞。
2.2 缺乏基本航天知識難以全面完整理解航天新聞事件
從受眾的角度來講,要讀懂看懂航天新聞,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航天科技常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遇到這樣的讀者或觀眾,他們將“航天”和“航空”混為一談,說不清航天飛機與普通民航飛機的區別,也搞不清制造火箭、衛星、飛船的航天企業與運送乘客的航空公司之間的關系。對于這樣的受眾來說,要清楚地理解某一航天新聞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非常困難的。毫無疑問,這樣的受眾越多,航天新聞的傳播效果越差。要想提升傳播效果,則需要通過提升受眾的航天科技知識水平來實現。
當然,我們無法做到讓社會公眾去系統地學習航天科技知識,但是,作為傳播者,應該能夠做到的是,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去做一些航天科普方面的工作,以提升受眾理解航天新聞的能力,使航天新聞的傳播達到應有的效果。這既是航天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也是應盡的義務。
3 航天新聞與航天科普形成良性互動,是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事業要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都必須得到社會公眾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航天事業要發展,同樣如此。而要贏得公眾對航天事業發展的理解與支持,就必須加強面向全社會的航天科學普及工作。要讓航天新聞與航天科普形成良性互動,通過航天新聞傳播促進航天科普,通過航天科普提升航天新聞傳播效果,進而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為發展航天事業創造有利的條件、營造有利的環境。
作為管理航天活動的政府機構,美國宇航局(NASA)高度重視面向公眾的航天科普工作。NASA內部設有航天教育辦公室,聯邦政府每年均撥付專門經費,用來開展航天科普教育。因為公眾的支持度是國會通過航天項目預算的重要基礎,讓普通人也能參與太空探索任務是 NASA 一項長久的傳統。NASA不放過任何可能的機會,通過動員公眾參與航天項目來吸引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航天活動的關注,通過科普來增進公眾對發展航天的理解。“旅行者”號探測器、航天飛機、“卡西尼”號探測器、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月球勘測軌道器、“開普勒”望遠鏡等飛行任務均搭載了公眾簽名。在美國航天飛機的最后兩次任務中,NASA還舉行了一次公眾可將自己的照片送上太空軌道“在太空露臉”活動。“奮進”號航天飛機是美國航天飛機中首架以公開征名競賽的方式由美國的中小學生命名的航天飛機;美國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火星車的名字就來自于 6 年級華裔小學生馬天琪。NASA將航天新聞事件與航天科普緊密結合的做法可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出色的范例[ 1 ]。
近年來,我國在航天任務執行過程中,有關部門也組織開展了一些科普活動,除“天宮一號”上進行的太空授課外,“嫦娥一號”上搭載了 30首中國的樂曲,“神舟”飛船上搭載過包括書畫、郵票、國旗等在內的大量物品;“嫦娥三號”著陸器開展了月球車全球征名活動 ,并最終獲名“玉兔號”。2016年3月8日,國務院批復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2016年首個“中國航天日”及2017年第二個“中國航天日”期間,作為我國管理航天活動的政府機構,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動。這些活動本身產生的效應,加上新聞媒體對活動的傳播,使得公眾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理解進一步加深,為航天事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4 結論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 2 ]在航天強國建設的過程中,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樣重要;而在航天科普的過程中,航天新聞的傳播又不可缺席。航天新聞與航天科普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將助推中國航天不斷邁上新臺階、創造新輝煌。
參考文獻
[1]侯米蘭.發展航天科普的建議.科技傳播,2015,8(上):144.
[2]新華社.習近平: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 譜寫中國航天事業新篇章.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4/24/c_1118719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