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東
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網絡文明與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李艷艷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研究成果《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及其當代價值》,可以說是一部全面系統地分析和闡述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科學內涵、發展歷程、邏輯體系、實踐路徑和指導作用等重大問題的專著,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自從人類告別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以來,追求文明進步就成為世界人民不懈奮斗的總體目標和強大動力。然而,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和舊式分工、等級秩序、階級對立、民族矛盾、國際沖突等影響,人類在取得不同程度的文明進步的同時,也遭受著各式各樣的苦難折磨。正如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所說:“當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產就開始建立在級別、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后建立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边@可以說是文明時代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所遵循的規律”。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長達5000年。勤勞、勇敢、智慧的中華民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始終走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所創造的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對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到15世紀以后,西方主要國家先后經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民主革命和工業革命,逐步崛起,并向世界擴張。從此以后,古老的神州大地在新舊思潮和中西文明的交流和沖撞下,開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嬗變;中國人民也主動或被動地投入痛苦而漫長的現代化浪潮。尤其是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民族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遇到落后挨打、四分五裂、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在鴉片戰爭以后那個風雨如晦的中國近代史上,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先后發動了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引和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一次次抗爭都失敗了。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和資本主義文明的致命缺陷。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推翻了地主和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了現實,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中國人民“才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的真理,作為解放我們民族的最好的武器”;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則是“拿起這個武器的倡導者、宣傳者和組織者”。
1921年7月,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以后,中國人民有了科學的理論武器和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社會有了正確的前進道路,中華民族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96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時代特征和人民意志結合起來,完成和推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這三件大事,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發展道路,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歷史和實踐已經反復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為人類解放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開創新局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更深層次意義上,是中華文明的當代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更深層次意義上,就是中華文明當代復興的歷史征程。對于“文明”這一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出了諸多重要判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我們,對內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他倡議,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系于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這些宏偉目標的提出既具有推動中華文明當代復興的深層思考,又體現出推動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的戰略維度,標志著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一起迎來了文明進步事業的嶄新歷史機遇期。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視域下文明理論歷史演變的準確把握,作者在該書中提出了諸多創新性觀點。在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地位和作用問題上,作者提出:當今國家之間的競爭既是經濟發展水平的競爭,更是文明進步模式的較量;文明是唯物史觀的一個綜合性概念和基本范疇,文明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面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不僅對我們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精髓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對我們積極爭取界定文明標準的國際話語權、探求當代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實現路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文明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問題上,作者從勞動與文明的關系出發,揭示文明是勞動階級在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矛盾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在物質發展、制度完善和文化進步等方面所形成的積極成果;如果說廣義上的文化表征著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的話,那么文明無疑彰顯了文化的正價值取向。在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偉大變革作用問題上,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作為人類先進文明理論的思想結晶,在文明進步源泉的定位方面實現了從抽象理性到勞動實踐的轉變,在文明進步方式的理解方面實現了從理性自覺到階級斗爭與交流互鑒的轉變,在文明基本特征的闡述方面實現了從一維性到多樣性的轉變,由此為我們解讀文明發展規律提供了最為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邏輯體系和實踐路徑問題上,該書提出: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把文明的歷史與進步規律作為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把基本問題準確定位于文明的進步路徑之上,并且以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著重揭示了文明本質論、動力論和評價標準論所具有的理論基石意義,闡述了踐行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依靠力量和實施系統,形成了對于文明發展的本質規律的創新觀點和見解,以彰顯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持續至今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在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當代價值問題上,作者著重指出: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目標、動力、主體和領導力量,并且成為我們回應當代西方文明理論擴張的有力話語。該書主題明確,思路清晰、結構完整、論證翔實、觀點鮮明,可以說是一部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力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研究系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