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軍
學校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內容。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有意設計的還是無心為之的,每一所學校的文化都是一門隱性課程。學生就讀特定學校后,或是主動接受,或是不能適應,或是無所察覺,都在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上受學校文化的影響。不過,它對于學生更直接的影響,是體現在價值觀念、交往態度、人生追求等方面。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關鍵要素。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有助于推動學校從外控發展向自主發展、從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從同質發展向特色發展、從局部發展向整體發展轉變。擁有強大文化的學校適應能力更強,成員的動機與承諾更高,合作性以及解決沖突的能力更好,冒險創新的意愿與能力更強,實現既定目標的效能更高。
學校文化是變革學校領導的重要途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艾德佳·沙因認為,“領導者要做的唯一真正重要的事情,乃是去創造和管理文化”。專注學校文化不只涉及學校領導內容與任務的改變,更涉及學校領導主體與方式的轉變。它意味著變“英雄式”校長領導為更多學校成員參與的共同領導,變直接單向影響的領導為間接交互影響的領導。
那么,問題的關鍵在于學校文化建設究竟指向什么。
學校文化建設到底應該服務于什么?這個問題如不加以明確,學校文化建設就可能不著要點、失去準心、收效不大,甚至誤入歧途。當前,因為指向不明,中小學文化建設呈現出三種傾向:一是“外在化”。一些學校將文化建設的重點放在校園物質環境打造而不是價值凝練與共享上,突出的是學校文化對外的名片作用而不是對內的認同與凝聚作用。這種注重校園“表面文章”的做法,使得所謂的文化理念與學校教育教學缺乏實質性關聯。二是“離心化”。一些學校不做“表面文章”,而是扎扎實實地開展學校文化建設工作,但各項工作缺乏關聯,尤其是缺失方向性與目的感,停留在為文化而文化的層面,將學校文化建設本身作為目的。三是“孤立化”。將學校文化建設理解為學校少數領導或管理者的工作,沒有充分調動更多成員的參與,或將學校文化建設理解為學校自身的事,未能從校際關系、多校合作的角度探索文化定位與建設路徑。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學校文化建設必須指向學生的成長。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使命所在,也是學校文化與其他組織文化的根本區別。任何與學生學習和成長相違的學校文化,都應該避免與棄絕。任何與學生學習和成長毫無關聯的學校文化,也都不值得花力氣建設??傊?,在學校文化建設歷經多年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后,我們還是要先考慮學校文化建設的追求、目的以及學校文化建設的面貌如何等問題,而不是盲目地尋找學校文化建設的技術、方法、途徑等。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