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張家港市崇真中學的畢業典禮通過校本禮儀、自主參與和穿插其中的畢業表白,使整個活動染上崇真文化之色、珍惜青春之行、發出內心之聲。在崇真文化的指引下,通過課程的形式加以規范,注重主題活動品牌化、精品化的推進,經過多年的打磨,崇真中學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節律、操作規范,既具系統性、又具開放性的主題活動課程,在各類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促進了學校文化的滲透與傳承。
【關鍵詞】畢業典禮;學校記憶;文化烙印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8-0069-03
【作者簡介】許祥,江蘇省張家港市崇真中學(江蘇張家港,215631)副校長,高級教師。
如今各學段各校,畢業典禮已成為學校大型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但如何讓畢業典禮既不失儀式感又要有參與感,既不失儀程程式又能不斷創新?我們認為,其活動起點還在于學校文化。
江蘇省張家港市崇真中學以學校文化為引領,圍繞“培養頂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的育人目標,構建了學校課程頂層設計,它作為一種重要組織手段,指向學生認知事物規律的三個向度,即經驗統整、社會統整和知識統整。頂層設計不僅是一個學校課程結構,還包括對學校培養目標的梳理和清晰定位,對相關理念的理清和對課程考核評價的宏觀構建。最終形成了“藝術與鑒賞”“人文與社會”“體育與健康”“科學與技術”“生活與實踐”“崇真文化與傳統”六大領域。之后結合師生實際,不斷豐富課程內涵,文化課程與活動課程相互滲透,而以畢業典禮為核心的畢業季主題活動成為崇真文化與傳統這一課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傳遞溫暖、喚醒記憶的同時,傳承學校文化,彰顯辦學精神、價值和理念,讓畢業學子珍藏過往、珍惜現在、珍重未來。
一、校本禮儀:學校記憶的文化之色
法國童話《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能喚醒我們對于內心的尊重,對生活的尊重。
崇真中學對學校文化進行梳理和提煉,以基于“學校個性形象塑造工程”標準形成了完善的理念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和視覺、聽覺識別系統。崇真中學的校園色彩以白、灰、絳紅為基色。白象征純潔,灰象征厚重,絳紅象征活力,以此構成崇真中學視覺系統的基礎。學校截取校歌主旋律作為作息時間提示音樂,和校歌一起,成為聽覺系統的主要構成。
畢業典禮是崇真中學獻給高三學生的一份“惜別禮”。為凸顯隆重的儀式感,學校從舞臺背景、畢業墻等的色彩都從學校視聽覺識別系統出發,主背景以絳紅為主色調,既顯青春氣息,又不失莊嚴、神圣和成熟。從色彩入手,增加了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和依賴感。而入場走紅地毯儀式、在畢業墻前和校長合影、鳴崇真鈴、唱校歌、穿畢業袍領取畢業證書等儀式以及典禮結束前的學生宣誓儀式等充分體現了這一活動設計思路。
鳴鈴儀式是具有崇真文化特色的莊重的行為禮儀,它是我校各種禮儀活動的核心儀式。崇真鈴的鳴響規格界定為三個等級,分別為:校慶日21響;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19響以及其他鳴鈴規范。在畢業典禮開始之際,當學生再一次聆聽熟悉清脆的崇真鈴聲,看著大屏幕上熟悉的校園景色,三年生活在眼前閃過,當再次唱響校歌,熟悉的旋律再度響起時,鈴聲輕盈暈染,似清泉流淌,與熟稔的校歌旋律相疊加,會同那絳紅的色彩,終究成為記憶中的不絕回響。
二、自主參與:學校記憶的青春之行
布魯納說:“文化不但塑造了心智,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工具包,憑借這些工具,我們不但建構了我們的世界,還建構了我們的自我與我們的能力。”我們一直認為,學生不應僅成為學校活動的受眾,他們應該是參與者。這里的參與包括參與活動內容和參與活動組織。
學生的參與,使畢業典禮節目精彩紛呈,學生在選修課程和社團活動中的鍛煉,使他們能夠在這個舞臺上盡情展示。如在2017屆畢業典禮上,演講與主持社表演的小品《我和高中分手了》回顧了軍訓、義賣活動等精彩片斷,讓同學們捧腹大笑;影像制作社團制作的《光陰的故事》溫情展現了三年酸甜苦辣的學習生活;舞蹈社排練的健美操展現了青春的活力、激情和奔放;音樂愛好者社團改編的崇真版《成都》,讓同學們聽得如癡如醉;攝影社的同學們架起了錄像機和相機則記錄了畢業典禮的美好瞬間。
學生的參與,也讓畢業典禮進程有條不紊。參加活動家長的引導、座位姓名的張貼、節目單的發放、節目主持人和獻花禮儀學生的確定、舞臺布置等等瑣碎細小的事務都由學生志愿者擔任。長期以來,崇真中學圍繞“自主、自理、自治”的管理目標,把參與管理、自我體驗、提升能力作為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第一要務。畢業典禮作為他們最后一次在校為他人服務的機會,在汗水的揮灑中,洋溢的是對母校的留戀、對青春的不悔。
三、別樣告白:學校記憶的心靈之聲
“分別總是在六月,馬橋載不動離愁,初夏鑒湖的垂柳,蕩漾在我心頭,回憶如奔騰的河流,終難忘三年的春秋,感懷崇真價值追求,崇真幸福生長和諧自由”。一曲崇真版“成都”,使離愁成為畢業典的告白基調,但在崇真中學的畢業典禮上,除了離愁,還有別樣的告白方式。
“也許你會遺忘:‘悠遠聆音,‘博厚夜語,‘崇文靜讀,‘尚勇賽場,夏蓮、亦或春竹樓的水房,還有曾經的忙與盲。但是我要切記:當青春歲月成歌,在崇真的溫暖心房,那些最美綻放,時光不老,流空云散,維光!”這是學弟、學妹們對學長的告白,“悠遠”和“博后”是學校的兩個亭子。崇真鈴就懸掛在悠遠亭中,鳴鈴儀式也在此舉行。博厚亭在鑒湖邊,亭柱上有一聯:“學而習之,己千己百進吾往;校者教也,語大語小用其中。”為復旦公學創辦人馬相伯先生在崇真學堂開學時為師生講演后所題,指引師生學而不已。“崇文”樓是學校的圖書信息樓,學生三年的閱讀都在那里,“尚勇”樓為學校的體育館,許多大型活動都在那里舉行。學幼的獻辭,不是空洞辭藻的堆砌,而是充滿學校文化元素的事物,流露出的是無法揮別的留戀。
“請用目光和腳步把崇真再次慢慢丈量,絲帶飄揚,是你們曾經寫下的夢想;玉蘭花開,等著你們駐足仰望;鑒湖明澈,愿你們靜心徜徉,而那湖中的白鵝,是對幸福最簡單的懷想。我們堅信,有著崇真底蘊的滋養、崇真氣韻的涵養,你們的青春永不散場,你們的未來一定幸福綿長!”這是教師代表對學生的長情告白。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是曹國慶校長向高三學生贈送的親筆所寫的書法作品中的內容(并制成書簽),他寄語全體高三學子要努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要懂得感恩,回報社會。
“你是夢的導師,你用無私和微笑為我們塑形;你是大匠,你用嚴格和紀律讓我們從頑鐵百煉成精鋼。軍爸,我們是你最可愛的孩子們。”這是學生們向心愛的班主任的真摯告白。而當主持人讀著由學生撰寫給班主任的獻詞時,當電子屏上投影出教師的照片時,當獻花的禮儀學生與教師擁抱時,那響徹會場的掌聲和吶喊聲拉近了彼此心靈的距離。
取一張精美的紙,寫下一段話獻給三十年后的自己,這是全體高三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告白。各班班長收集學生“寫給30年后的自己”的信投入未來信箱,并把高三學子的夢想存放于學校鐘樓。
畢業典禮上,高三各班畢業生選擇自愿捐出的成色較新、保存完好的成套校服,將其整理出來捐贈給學校,再由學校轉贈給本校生活困難的學生,這已逐漸成為一種傳統。校服捐贈,是一種愛心的體現,我們更將其看成是一種學校文化和精神的傳遞與綿延。它所表白的恰如一句改寫后的詩句所言:“我不是過客,是歸人”。
龍應臺對文化一詞做過這樣隱喻性的描述:“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學校記憶成為眾多人心底的一方溫暖角落,一方面是當中蘊含著美麗的校園連同求學的青春時光,另一方面就是在基于學校文化的“精致打磨”和沉淀中將其逐漸形成了人生的一件“藝術品”,引得我們時常回望,因為,那是一件不朽的記憶,一件不肯讓它消逝的努力,一件想挽回什么的欲望。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兩件有價值的事,第一你幸福地生活,第二你要幫助更多的人幸福地生活。人生如此,教育亦然。崇真中學各項活動的開展,在崇真文化的指引下,通過課程的形式加以規范,注重主題活動品牌化、精品化的推進,經過多年的打磨,學校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節律、操作規范,既具系統性、又具開放性的主題活動課程系統。比如成人儀式、畢業典禮、社團嘉年華、運動會開幕式、校慶日活動、崇真講堂、“書香崇真”系列活動、“敬愛”活動等,它們是“崇真德育”課程的主要內容。在眾多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給學生的記憶烙上崇真文化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