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榮
【關鍵詞】萬壽橋;文化育人;“古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8-0068-01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劉莊初級中學坐落在紫云禪寺遺址上。紫云禪寺,本是元末山東行省左丞顧原的陵墓,占地10.66畝。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在陵墓土山上建道觀三官寶殿。清乾隆年間改為佛寺,寺院落成之時有紫云縈繞,故取名紫云禪寺。抗戰后期毀于戰火,現僅存一塊土丘。
依紫云禪寺而建的萬壽橋,又名“山橋”,高不足十米,橫跨在窄窄的夾溝上,結構精巧,造型奇特,建筑技藝十分精湛,雖歷經三百多年風雨侵蝕,仍然保存良好,1919年高鶴年進行過一次修繕。其橋身立有36根欄桿,36根立柱就像36位古代文身的勇士,昂立橋頭,見證歷史的滄桑。
學校大力開發“古橋”文化校本課程,借助地方史志、文博部門等校外專業人才資源,結合本校實際,配備了包括語文、歷史、地理、物理等學科任課教師在內的師資隊伍,為課程的開發和完善提供有力的專業保障。
校本課程內容重點以學校萬壽橋為拓展,豐富課程資源,升華文化內涵。先以本鎮境內的萬壽橋、土地橋、南寺橋等為重點進行收集整理,然后延伸到大豐境內草堰鎮建于宋代、明代重修的永寧橋,位于草堰鎮丁溪村始建于宋代、清代重建的慶豐橋等。還相應延伸到位于鹽城市西門、橫跨串場河上的登瀛橋、東臺市西溪的八字橋、建湖縣建陽鎮的景忠橋等。此外,教材中十分注重地理、歷史、古詩文、物理等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讓學生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古橋”文化。
在方法上注重學生的參與度,引導學生組織實施調查研究、社會實踐、活動拓展等,把“古橋”文化課程真正變成學生的課程。一是讓學生參與搜集整理有關“古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人物傳奇等;二是組織學生對本鎮區以及周邊鎮區的古橋狀況進行實地調查,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三是組織學生以校園“古橋”為素材撰寫作文,年年積累,屆屆傳遞,不斷豐富,優秀作品適時補充到校本教材之中;四是組織學生開展“我做紫云山風景區小導游”演講評比、“萬壽橋的傳奇”講故事比賽、“古橋”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
在“古橋”文化開發構建過程中,充分提升“古橋”文化內涵建設和實施水平,積極發揮“古橋”文化育人的價值和作用。
“古橋”文化在德育中的滲透。對學生積極進行“古橋”文化熏陶,可以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和吸收鄉土營養,提升他們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對家鄉建設、文化傳承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古橋”文化在美育中的滲透。我們引導學生欣賞文人雅士筆下的橋,想象古橋里數不清的故事與記憶,觀賞古代的拱橋、梁橋等,感受造型簡潔流暢和對稱結構的均衡穩定,體驗柔美與穩固的視覺感受,欣賞橋洞、橋墩、橋柱等有規律的變化設計,感受不同的韻律帶來的不同美感。
“古橋”文化在科技教育中的滲透。學校成立古橋研究社團,讓學生了解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熟悉古橋建筑技術、保護和適度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借助科普講座、調查研究等多種形式,滲透以“古橋研究”為主題的科技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科技、投身科技的熱情和興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劉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