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金+王家躍
【摘 要】童話是送給兒童的成長禮物,童話里不僅有瑰麗奇妙的幻想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有善良、正直、堅韌、勇氣、友愛等等美好的品德,童話是最好的教育情境與氛圍、是最好的教育資源與素材。南京市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寶葫蘆”童話節,通過閱讀經典童話、重溫中華文化傳說,開展“遨游,在藍色的海洋”等專題活動,緊緊圍繞學校“立壹”文化,進行童話故事創編、繪本創編,用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童話故事,陪伴兒童茁壯成長。
【關鍵詞】“寶葫蘆”童話節;立壹文化;兒童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8-0072-02
【作者簡介】1.王學金,南京市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南京,210029)校長,黨支部書記,高級教師;2.王家躍,南京市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南京,210029)教師發展中心主任,一級教師。
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校園節日,這些校園節日是教育施行過程中的興奮點。它既是體現學校個性與創意的活動,也是充分以兒童為中心、以素養發展為中心的課程。校園節日是常態教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意義不僅僅在豐滿與激活教育生態,更是一所學校辦學文化的具體行動與實施、呈現與細節。
一、你看過《寶葫蘆的秘密》嗎?
南京市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1933年創立于城市中心的五臺山東麓,隨六朝古都的人文氤氳走過了80余載的光陰,在這個悠長的過程中發生過無數的故事,而1963年則成了學校文化記憶當中最重要的時點之一。這一年,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在江蘇省教育廳的推薦下來到學校,全體學生做群演,實景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童話電影,改編自作家張天翼的同名作品《寶葫蘆的秘密》。它講述了小主人公“王葆”借助“寶葫蘆”的神奇力量實現愿望、獲得成功,在經過一系列的事件以后,最終明白真正的成功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這部電影是一代校友的共同記憶,也在學校的文化凝練與文化語境中生了根。
“葫蘆”在中華民俗中諧音“福祿”,因其造型、寓意而成為詩歌、建筑、繪畫、剪紙等等各種傳統藝術的常見題材。而我們認為“寶葫蘆”更象征著“快樂的童年、智慧的寶庫、成長的奧秘與無窮的可能”,因此,“寶葫蘆”就成為了代表與反映學校教育理念與兒童形象的個性標簽和文化符號。
由此,“寶葫蘆”的意象與童話的教育場域就成為了學校發展素質教育、構建特色化兒童教育樣態的方式,在不斷的探索與豐富之后,2013年學校正式舉辦“寶葫蘆”童話節活動。童話節從每年4月2日安徒生的誕辰日開始,歷時兩個月,直到“六一”國際兒童節結束。正是春花爛漫的季節,童話節行走在一年中最好的時光里。
童話節舉辦以來,每年一個主題、一組活動:在主題設計上,有暢讀名家經典童話專題、有重溫中華文化傳說專題,有“春天的故事”專題、有“最美的情感”專題。在祖國開發美麗的藍色海疆時,我們還開展了“遨游,在藍色的海洋”專題。在活動安排上,有圍繞學校“立壹”文化成長關鍵詞進行的童話故事創編、繪本創編這樣的跨屆“文化感受”主題系列活動;有從一個開篇堅持屆屆童話續編,用一個個“永遠寫不完”的長故事,來連接每一個在童話氛圍里長大的孩子們的“長長的藤蔓”經典傳續活動;也有“海洋主題T恤畫”這樣的主題特色活動,童話作家進校園這樣的成長陪伴活動等等。
二、我們有一本“立壹”童話繪本故事
“立壹”是學校的辦學核心理念和文化主題。因它取自校名,更因它豐富的教育內涵與解讀:“壹”代表了一個整體,代表了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代表了學校教育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兒童教育;代表了學校教育中的每一個,代表了第一步、第一次,代表了開始。它代表了第一,引導學生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它代表了本原、原點、根本,它啟示教育者要尊重兒童,了解兒童,關懷兒童……大道至簡,“壹”簡單卻又意蘊豐滿。
為了更具體地闡明與描述其中對兒童教育以及兒童成長的追求與期待,我們又從“一”的教育指向設計出發,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和詞語中遴選了道生一、知行合一、舉一反三、一諾千金等體現文化傳承、修身立人、方法習慣的詞條,形成“立壹”文化的核心語匯群,作為兒童終身成長的倡導與指引,使“立壹”的文化呈現、文化解讀更為直觀具體,進而從文化的概念建構進一步走向行為設計與操作設計。
更進一步,這些關于“壹”的詞語,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意義怎么讓孩子理解、認同并受到影響呢?我們連續三屆寶葫蘆童話節開展了“文化感受”主題活動,首先是舉辦師生立壹童話故事創編評比,孩子們在理解詞語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神奇的想象,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把樸素的道理生動地敘述出來。
第二年的寶葫蘆童話節,我們把評選出的優秀立壹童話小故事作為素材,開展了立壹童話故事繪本創作比賽,在色彩與畫面的涂抹中,一個個故事,一個個道理又一次慢慢浸潤進孩子們童稚的心靈中。
到了第三年,我們專門申請了微信公眾號,請孩子們把一個個關于“立壹”的童話故事讀給全校的小伙伴們聽,陪伴他們度過美好的夜晚,進入甜美的夢鄉。圖文結合、音畫相配、家校聯通,通過不同的形式,孩子們不斷去理解“立壹”語匯群中的一個個詞語,去理解成長的具體要求與方向,也進而理解了“立壹”的內涵,感受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通過寶葫蘆童話節,對立壹童話繪本故事創編,用具體的活動,用孩子們的話語與畫筆對立壹文化進行呈現、解讀與闡述,并成為文化實施與推進的生動素材。
三、從快樂的童話節到精彩的童年生活
校園節日用定期、持續的版塊活動,用歡快、創意的活動形式來展現童年的活力與創造力,來豐富兒童教育的過程與方式。它應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而不是裝飾,它還應該像宣紙上的墨點一樣暈染開去,從節日牽引起、生發起具有學校個性的童年生活方式與校園生活狀態。童話的主旨就是教育的主旨,童話的精神就是童年的精神!因此,寶葫蘆童話節不僅是每年一屆的隆重快樂的校園節日,童話節中做出的引導、提出的要求、培養的習慣、形成的氛圍等等,還會一直延伸、延續到節日以外的時段里。
比如,每一年童話節中,教師們精心擬定的推薦閱讀書目,是要幫助孩子們選擇合適的書去閱讀,幫助孩子們養成閱讀的習慣,而不是童話節里的“一次性”活動;再比如,每一屆童話節不同的主題,是要培養孩子們對世界、對生活、對人性、對美好的發現與熱愛,它就不能也不應該據守在童話節短短的兩個月當中……
童年生活是兒童的成長過程,但又不應該僅僅只有兒童。有寶葫蘆童話場景與主線的童年生活是兒童與學校、社會,與教師、家長共同演繹的故事篇章與生活經歷。在今年的童話節中,我們開展了兩個“21天閱讀計劃”,第一個閱讀計劃邀請教師和家長給孩子們讀童話,第二個閱讀計劃是邀請不同年級的孩子們給全校同學讀童話。童話節是學校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是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共同成長的一段經歷,參與其間,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個個的故事,精彩的是在這些故事背后的感悟。真實、具體的回憶里,是家長自己的“背后的故事”,但卻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