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學生人格、品德、志趣、心理等方面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校園文化更是影響這一時期學生成長的重要載體。梳理地方歷史,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優化校園育人環境,搭建校園活動平臺,開發各類校本課程,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在提升學生素養上作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博雅;南孔文化;儒學校園;國際理解;生態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8-0034-03
【作者簡介】潘志強,浙江衢州第二中學(浙江衢州,324000)校長,正高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浙江省督學,浙江省英語特級教師。
文化屬性是學校的永恒特征,文化育人則是最高層次的育人。高中階段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學生人格、品德、志趣、心理等方面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校園文化更是影響這一時期學生成長的重要載體。如何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用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引領學生成長?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以弘揚民族的優秀文化為己任,發揮地處南孔圣地的地理優勢,充分融合儒家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積極創建特色校園文化——“儒學校園”。學校深入開展“儒家文化進校園活動”,以“儒學興?!?、以“儒學育人”,使學生在系列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增強學生的道德規范意識,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優化校園育人環境 打造安靜宜學之所
衢州二中所處的浙江省衢州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孔子南宗家廟所在地。南宋時為都城臨安輔郡,積淀了獨特的“南孔文化”——謙遜、明禮、和諧、仁愛、孝道、重學、求真、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品格。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管委會主任、孔子七十五代嫡長孫孔祥楷先生,是衢州二中首屆校友,對母校懷有深厚的感情。學校有一批對“南孔文化”有濃厚研究興趣的教師。在20世紀末,經過審慎的論證,衢州二中在全國最早提出了“傳承南孔文化,打造儒學校園”的口號,選擇“儒學校園”為學校的特色校園文化,歷經二十載,孜孜不倦。學校以培養“博雅”的二中人為目標,通過隱性、間接和滲透式的文化育人方式,發揮學校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優化育人環境,實現學生全面有個性化的發展,落實素質教育,提高辦學品位等方面實現了多贏。
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校園中的每一個標語、每一處建筑、每一處景致,都在默默傳遞文化理念,都起著“無聲勝有聲”的育人效果。學校充分考慮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以校園環境推動校園文化功能的發揮。衢州二中長期以來圍繞校園文化,精心規劃校園環境,注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打造和諧統一并且充滿人文氣息的育人環境,讓校園的一草一木成為校園教育隱性力量,影響校園里的每個人。
從環境建設方面入手,努力創設一個儒學氛圍濃厚的南孔文化校園大環境,讓師生在這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時時刻刻都接受儒學信息的熏陶和滋養,從而將儒學精髓逐步內化為自覺的人文素養。早在20世紀末,三米多高的漢白玉孔子塑像便巍然屹立在草坪上,引發師生的敬仰與思索;校園大道“仁愛路”旁的閱報欄中,“儒學校園”專欄不斷向師生、家長報道“創建儒學校園”的新進展;教學樓的走廊上,儒學大師的語錄牌隨處可見;古色古香的《論語》墻牽引觀眾的縷縷幽思;每個教室的后墻上,體現儒家思想的標語——“勤學善問、孝敬長輩”“有教無類、有愛無怨”赫然懸掛;《論語》小冊子,每屆學生人手一冊;校園的眾多觀賞石上,“和而不同”“聞道”等《論語》詞句石刻直逼眼簾;在學生的練習本和教師記錄教育心得的《教育隨筆》中,每頁都印有儒學大家的至理名言。教師們寫在黑板一角的“每日一言”,很多來自儒學經典。
學校成立的“南孔文化研究會”,讓一批學有余力、志同道合者有一個可以定期交流,互相切磋的家園。南孔文化研究會,組建了社團機構,確定了指導教師,聘請孔祥楷先生擔任顧問。其后,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南孔文化研究會定期舉行各種活動,如參觀南宗孔廟、舉辦南孔文化知識競賽,參加每年9月舉行的祭孔大典并誦讀祭文,在校報及校團委主辦的《啟航報》上開辟南孔文化專欄。南孔文化研究會成員在衢州市文廣新局組織的中小學生南孔文化征文比賽中包攬前三名,在浙江省研究性學習論文評比中榮獲一、二等獎二十余人次。同時,研究會還面向全校師生開辟“儒學大講堂”,至今已有包括孔祥楷在內的近百位教師或外聘專家就儒學方面的主題開壇講學,演繹傳統文化的真諦,傳承中華文明的薪火。
學校組建了一批儒學文化社團,如“儒學辯論社”“凌云漢服社”“徽音古琴社”“話劇社”“武術社”等,這些人文社團在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同時也傳播了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近年來,“儒學辯論社”多次獲得衢州《論語》辯論賽的全市冠軍;“話劇社”編導的節目多次在全市儒學校園劇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凌云漢服社”獲得2015年度全國優秀中學生國學社團稱號。
和諧優雅的校園環境在提升校園品位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們對儒家文化的理解。
二、搭建校園活動平臺 提供校園文化體驗
“只有親身體驗過的,才能被深刻記憶?!遍_展豐富的校園精神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衢州二中長期以來重視開展學生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將“儒學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創設學生校園文化實踐機會,以豐富的校園活動文化塑造人,將德育工作和校園活動相結合,為豐富的主題教育實踐提供德育體驗場。
開展“誠信”系列活動。推行“誠信免檢寢室”的評比活動,形成學生寢室的自主管理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責任意識。開放“誠信”圖書館,學生在平時自習課時間、周末申請留校期間,可到圖書館自習室學習,在遵守圖書館自習室管理規定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效率。設立“誠信流動圖書吧”,書吧里擺放著雜志和各類圖書,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取閱書刊。誠信教育取得良好效果。2004年和2012年曾兩次發生早餐時間,學校食堂的打卡機臨時故障。學校便讓學生先自己打好早飯,中餐時按照自己應付的餐費一并付錢。全校學生2000多名,學生自己付的早飯錢和食堂師傅按售出早點計算的金額一致。
開展“責任”系列活動。學校在高三階段開展“感恩教育”和“責任意識”為主題的“十八歲成人儀式”活動,學生們通過宣讀成人誓言、戴上象征著成年的冠帽、接受父母準備的成人禮物和信,以及走過成人門等儀式深刻感受責任和擔當。學校把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有力抓手,開展幫助高三學長搬新樓、迎接新生入校園、感念師恩、助力文明出行、低碳活動推廣宣傳、關懷老人、探望孤兒等小范圍常態化志愿活動,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和公益意識。
開展“仁愛”系列活動。利用政教活動時間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或由學生組織“勤學善問,孝敬長輩”等禮儀教育為主題的班會,加強對禮儀的認識。在教師節、敬老節、婦女節等節日期間,號召學生向老師、長輩敬獻一份自己動手制作的小禮物并寫上祝福。學校還在重大慶典和紀念活動中融入“仁愛”教育。不少班級也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微公益”活動,默默地給身邊有需要的同學提供最溫暖的幫助。2016年12月,由學生發起的為家貧且急需做脊椎側彎矯正手術的一位高三女生募集手術費的“輕松籌”活動,5個小時籌集到15萬元手術費,體現了二中人的責任意識和仁愛之心。
開展“奉獻”系列活動。讓學生們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發現身邊的“美”,尋找身邊的“奉獻”精神,達到師生共進,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由學生投票評選“一滿意、三認真”即“最滿意教師”“教學、批改、輔導最認真教師”,學校給予表彰。在全校范圍內“尋找最美二中班級”,通過推薦和評選,入選的“最美班級”可以為公共黑板報設計一期宣傳班級文化的特色板報并獲得在校報展示班級文化的權利。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本班同學增強了集體榮譽感,也讓全校師生受到啟發,更好地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在各班級組織開展以“美,就在你我身邊”為主題的“尋找最美學子”活動。各班都可以從學生中推薦品德高尚的人,用小展板的形式,在班級門口張貼宣傳,然后再在全校范圍內尋找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品德高尚、事跡突出的二中學子,借助校園媒體展評典型人物的事跡,評出“衢州二中學年十大最美學生”,由學校統一表彰。
三、開發各類校本課程 推動校園文化進課堂
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在校本課程中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讓校園文化的建設有了依托,把校園文化建設融進校本課程,既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又展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2012年,浙江省吹響深化課改的號角,再一次讓我們重新思考了校園文化進入學校課程的重要性,學校把校園文化三大板塊納入正常的教學管理,構建了“必修課滲透、選修課強化、活動課參與”的教學網絡。
學校以“儒學校園”“國際理解教育”“綠色低碳”三大特色校園文化和依托市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全國首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為頂層設計,開發建設“儒學、國際、生態、創新、身心”選修課程體系。
將南孔文化、論語欣賞等課程歸結為儒學課程;將歐美影視欣賞、我愛記單詞等課程歸結為國際理解課程;將地理教師眼中的世界、地理野外考察理論與實踐、生活中的化學、綠色化學等課程歸結為生態課程;語言與算法、趣味經濟學、線性代數初步等課程歸結為創新課程;將學習心理學、趣味心理學之旅、健身氣功等課程歸結為身心課程,共五大板塊選修課程加必修課程構成了學校博雅課程體系的主干。學校還編制了校本教材,通過將校園文化課程化,讓校園文化根植于每個學生的意識中。
優化校園育人環境,搭建校園活動平臺,圍繞校園文化開發校本課程,衢州二中通過幾項舉措在提煉校園文化、傳播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素養上作了有益探索。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系統工程,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努力探索、挖掘,充分發揮學校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進一步發揮校園文化在育人工作中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