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的建筑一定是有靈魂的,學校建筑也當如此,它是教育另一種方式的存在,既應當承載學校無形的文化、辦學愿景、教育理想等,同時也應當蘊藏學校有形的具有生命理解的課程系統、特色空間架構、情感表達脈絡、生活流轉軌跡等。以梅嶺小學花都匯校區為例,學校選擇“與美好的一切在一起”為價值追求,通過確定學校空間價值演繹的基本原則:為了人與他們的生活;確定學校空間價值演繹的基本策略——融合;確定學校空間價值演繹的基本結構樣態:利于生發,演繹學校空間價值,同時,學校通過建構新的文化系統、構筑新的課程體系、創新課程實踐的策略與方式,讓學校文化在場,而“風景里的學校”成為學校新空間建設與一所老校文化重塑關系的最好寫照。
【關鍵詞】經歷生活;價值演繹;文化在場;風景里的學校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8-0049-03
【作者簡介】陳文艷,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江蘇揚州,225000)校長,高級教師,揚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15年,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花都匯校區正式立項,學校隸屬的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也稱景區,是揚州這座古老城市最美風景的集聚區)為凸顯兒童存在、彰顯教育價值,將占地面積100畝的新校區建設主體確定為學校,這意味著學校將主導并全面參與這一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學校的整體建設。
那么,這該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呢?三年來,這個浩大的空間成了我們思索、構建教育夢想的巨大而特殊的實驗場,讓我們結結實實地體驗了一次為了通向更好的教育生活的跨界。對我們而言,這是一次極其艱難也極富誘惑的、成全我們所有遐想并“任性”表達的機會。
一、我們為經歷生活而來——學校空間的哲思
我們以為,好的建筑一定是有靈魂的,這靈魂是在賦予了人的生活的全部理想和愿景之后散發出來的溫度,它使建筑擺脫了冰冷的鋼筋水泥的宿命,實現超越,得以成為偉大和永恒。學校建筑也當如此,它是教育另一種方式的存在,它既應當承載學校無形的文化、辦學愿景、教育理想等,同時也應當蘊藏學校有形的具有生命理解的課程系統、特色空間架構、情感表達脈絡、生活流轉軌跡等,它是可以承載所有與之相關的人的關系的生命體,具有生長性。
梅嶺小學花都匯校區的建設便是如此,在空間上,它是獨立的、嶄新的;在文化上,它又是與經歷70年歷史緊密關聯的、生動印證的。它既是梅嶺小學地理教育空間的延伸,更是學校文化歷史空間的拓展。對于梅嶺小學來說,它不是建筑,它是經由我們創造和經歷的生活。我們確認它是“風景里的學校”,我們希望在這里發生的教育生活能夠“與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二、生活應當是有所選擇的——學校空間價值的演繹
1.確定了學校空間價值演繹的基本原則——為了人與他們的生活。
為了讓兒童看到溫暖的、他們喜歡的風景,在設計主教學區和主運動區域時,學校采用了極富爭議的敞開、挑空、退臺式設計。主體建筑一層全部挑空,以階梯式退臺將400米環形操場與二樓的主教學區連接起來,空間錯落有致,遠觀教學樓,仿佛是學生們熟悉的外婆家掩映于綠蔭中的樓宇,又像他們在家經常玩耍的積木搭成的城堡,眾多階梯與布滿植物的小塊平臺的共存,改善了生態,豐富了空間,滿足了兒童游戲的樂趣,尊重了兒童的天性。而挑空產生的巨大的一樓空間,則被設計成為了學生聚會活動的開敞式大廳、可以自主訪問的校史體驗館和諸多有趣的功能教室,它們回應了兒童對空間的審美期待。
2.確定了學校空間價值演繹的基本策略——融合。
我們高度關注功能性空間、情感性空間、精神性空間的合理安放和妥帖融合,強調這三者的同時在場。
學校圖書館的設計,我們將圖書館的正門放在學校主入口的一側,是想讓學生們一進入學校就感覺到學校猶如圣殿,是他們觸摸知識與文明的神圣殿堂。在內部空間結構上,我們依然選擇了階梯式方式呈現,但為了關照兒童的心理感受,采用了鏤空式墻壁、白色的大型組塊式書櫥,原木階梯、桌椅與色澤鮮艷的布藝沙發增加了空間的親和度,在這個有光的地方,兒童可以自由借閱圖書,以自己喜歡的任意姿勢讀書,也可以提供班級上課、進行主題活動或教師舉辦個性化沙龍。我們將高處的二樓設計成相對氛圍寧靜、學院風格的教師閱讀區,它嘗試滿足進入這個空間生活的人體驗擁有一座圖書館的需求,以喚醒、激發、提升他們的崇高感和幸福感。
3.確定了學校空間價值演繹的基本結構樣態——利于生發。
在設計中,我們自然引入街區及鄰里概念,還原生活,打破傳統,充分留白,一切指向有利于生活的發生。
梅嶺小學花都匯校區的許多空間設計都顛覆了傳統,在這個校區內廣布多功能異形普通教室、各具特色的工作坊式的功能室,還有四條超大空間、主題綜合的師生街和戶外庭院。學生和教師可以選擇在教室上課,可以選擇在工作坊學習,還可以選擇在他們想去的師生街或者戶外庭院活動,在這些空間里,遍布具有生長價值的學習資源,合作與交流無處不在,學習與探索可以隨時發生,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獨立探究提供了便捷。
三、空間是生活發生的場域——學校文化的賦形與在場
1.形成新梅嶺小學文化系統,選擇“與美好的一切在一起”。
以過去為未來,從過去的辦學實踐中,梅嶺小學發現了外在環境所蘊藏的美好,發現了學校發展中的美好,發現了教育使命與價值中的美好,發現了藝術與教育關系中的美好。梅嶺小學喚醒了“美好”,“美好”成就了梅嶺小學,再次出發時,梅嶺小學便自然地選擇了“美好”。
選擇“與美好的一切在一起”。一是構建審美的物理空間,要從人與物的關系出發,充分考慮空間的建筑形態、功能布局、色彩裝飾等與人的感受之間的關聯,特別要發揮物理空間對人的影響、引導和塑造的作用。二是要構建審美的精神空間,要從人與人的關系出發,從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營造自然和諧、與個體生命律動相一致的堅實的生活根基,在無形中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創造可能。于是,梅嶺小學凝練出新的辦學理念:美的風景,好的教育;于是,梅嶺小學提出了新的育人理念:以自然為師,向未來生長;于是,梅嶺小學希望秉承“向美”姿態,努力實現“發現美、喚醒美、尊重美、敬畏美、體驗美、表達美、留下美、創造美”的動人意向。
2.營造課程型環境、構筑新“梅嶺小學圖景”,讓自然生長成為日常。
多年的教育實踐讓梅嶺小學深深懂得,空間意義的活化一定離不開文化的在場,而文化的最好承載體就是與空間高度融合的活化了的課程,因此,營造課程型環境是實現關鍵性突破的必由之路。為此,設計組深入研究新學校的建筑空間,圍繞學校文化理念系統,形成課程框架,關注時間流變,布設課程節點,植入學習媒介,提供生長性資源,形成有趣的課程體驗動線,將文化、環境、課程與人的需要融合,深入挖掘體驗互動的可能,力圖促成學習的加乘效果,以豐富學校場域中人的生活。
這是未來每一個梅嶺小學的學子六年中一定要參與、體驗、建設的獨特課程,從一年級初入校時漫步梅花引,尋找梅嶺歷史好時光;到過程中每年建校日再走梅花引,展示自己的成長;再到畢業季時,在梅花引上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記;甚至數年后重回學校,他們一定會發現,在那棵植根于梅花引上慢慢長大的蒼勁梅樹上,依然鐫刻著他們兒時留下的成長印記。到那時,誰能不回味童年的美好與豐富,不感恩歷史的敏覺與慈愛,不銘記未來的責任與擔當呢?
四、“世界在我眼里,我在世界懷里”——教育遐思的延展
時下,跨界已然成為流行,其實,在這種流行的背后一定蟄伏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規律。曾經涇渭分明的業界主動打破領域的壁壘,嘗試伸出多個觸角,友好地觸碰那些陌生的領地,這不是簡單的好奇、野心、利益的驅使,而是社會發展對大融合、深互動、緊密勾連的現實需要。因而,教育也該擁有更加開敞的格局!
我們大可以去打開我們的思維,以比較跳躍灑脫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空間建設與文化培塑之間的關系,進而重新理解教育,重新定位教育的核心價值。我們要學習和嘗試著去關注學校與周邊環境的相融與互動,讓教育經由社區發散開去,要學會將多重資源進行整合開發與利用。學校不該是割裂于社會的學校,人也不是與社會割裂的人,教育生活其實就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我們的教育也才不至于走向狹隘與孤立,也才能為通向美好的教育生活找到可能!
最后,我們介紹這座風景里的學校臨街的設計(見下圖)。
這條色彩鮮艷的、布滿落地窗的建筑帶就是梅嶺小學花都匯校區的學生餐廳、圖書館、家長會晤廳。在不久的將來,梅嶺小學的學生們用餐、讀書、上課,學校工作人員與家長磋商學校事務、召開各類教育主題座談會等活動都將會在這里發生。我們將敞開我們的學校,自然地融入于真實的社會,我們隨時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我們當然也一定會成為人們隨時可見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