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薇+李墨+樊桂林+李芳+程鋼海
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握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方向,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學、實踐、機制和環境之中,著眼于以下四個維度:一是夯實“立德樹人”的理論基礎,以優質的教學充實人;二是打造“立德樹人”的實踐平臺,以豐富的活動陶冶人;三是建立“立德樹人”的保障機制,以嚴格的制度規范人;四是打造“立德樹人”的環境氛圍,以和諧的文化塑造人。
關鍵詞: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四維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01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05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握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方向,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學、實踐、機制和環境之中。
一、夯實“立德樹人”的理論基礎,以優質的教學充實人
理論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前提,大學生只有深刻地領悟了何謂“立德”,社會需要“何德”,才能夠實踐“立德”。就目前而言,在高職院校理論育人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一)整合教學內容,讓德育課程“近”起來
高職院校的學生多為“感性型”,理論功底較差,抽象的理論說教往往會使他們“畏而遠之”,甚至是適得其反——“厭而遠之”。因此,如何整合教學內容,拉近德育課程與學生的距離,讓內容貼近學生,走進生活,則成為了現實有效教學的基礎。
第一,整合“德”的內容,展示理論風采。理論是藝術,要想徹底掌握學生,必須能夠直面他們關心的問題,化解他們的內心的矛盾,解決他們的現實問題。第二,融入“德”的成果,彰顯時代特色。道德是個歷史范疇,每個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我們應該把體現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優秀成果納入“德”的體系,彰顯時代特色。第三,剪輯“德”的影片,走進學生生活。“美”在身邊,“德”在身旁,注重走進學生生活,把發現的“美德”實例融入“德”的教學,讓學生真切地感到美德即學習,美德即生活。
(二)革新教學方式,讓德育課程“活”起來
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獨霸”德育教育課堂的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實踐證明,填鴨式的理論教學,只能叫人“知”,不容易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想讓學生體悟到德育課程的真諦,必須變革教學方式,讓德育課程“活”起來。
第一,變革教學模式:實施主體參與教學。“主體參與教學研究就是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進入教學活動并與教師一起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傾向性表現行為。”[1]它的特點是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學生由過去的“觀眾”變為“演員”,要求學生不能再做“觀眾”,必須進入“戲”局之中,把“戲”演好,在演“戲”的過程中體悟德育的魅力。二是教師由過去的“家長”變為“導演”,要求教師不能再做“家長”,必須把課堂教給學生,讓學生在“表演”中潛移默化的升華思想,提高認識。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重點突出德行培養。要想讓德育課程“活”起來,必須讓學生“動”起來,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可以采用團隊教學、情景教學、討論教學和活動教學,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
(三)凸顯教學功能,讓德育課程“凈”起來
檢驗德育教學的“試金石”,不再是理論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它要求充分發揮德育課程的功能,實現理論教學與現實行為的“雙百”,從思想上和行為中都“凈”起來。
第一,增強說服功能,內化于心。所謂德育課程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對受教育者進行‘銷售思想信息產品的影響,使被說服者逐漸形成社會上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體系,以此來指導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的作用”[2]。它要求學生從內心中感化,從靈魂中“信服”,而不是人前說一套,人后說一套,言不由衷。
第二,發揮導向功能,外化于行。我們德育教育的“最終歸宿不是培養‘道貌岸然的所謂理論大師,而是要培養具有良好社會形象的‘最美公民。”[3]因此,我們必須發揮德育課程的實踐功能,讓思想之花,結行動之果,使思想外化于行。
二、打造“立德樹人”的實踐平臺,以豐富的活動陶冶人
實踐活動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立德樹人”教育離不開豐富的實踐活動,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真真切切地體悟到“德”之美、“德”之高、“德”之尚,才能讓理論教育在地球上綻放出最美麗的道德之花。
(一)加強校內實踐活動,讓“德”之香彌漫校園
校園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道德的“主陣地”,開展“立德樹人”教育,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校內實踐活動。
第一,積極開展思辨類道德引領活動,讓“道德之光”普照校園。一方面,每年在“雷鋒日”(3月5日),舉辦“雷鋒之歌”的有獎征文活動,讓雷鋒精神永駐在我們心中。另一方面,每學期定期舉辦以“巔峰之戰”為主題的辯論賽。關于辯論賽可以選取社會出現的焦點問題,如“老人在公路摔倒后該不該扶起”的問題,展開辯論賽,以深化學生的認識,澄清思想。
第二,積極開展道德實踐活動,讓“道德之光”普照心靈。一方面我們可以定期舉辦“道德”剪影活動,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手機或者照相機,將校園中的文明現象,隨機拍攝下來,讓道德之風蔚然成風;同時,將校園中的不文明現象,如隨地吐痰、扔紙屑、說臟話等隨機拍攝下來,形成“道德問題庫”引以為戒。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將“道德點滴行”活動常態化,要求每個學生每天至少做一件好事,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讓“德”之香彌漫校園。endprint
(二)開展下鄉實踐活動,讓“德”之花綻放鄉野
下鄉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道德的重要渠道,開展“立德樹人”教育,需要踴躍開展下鄉實踐活動。我們應該積極響應省教育工委、共青團等部門的號召,積極開展“體驗省情、服務群眾”為主題的下鄉實踐活動。
第一,每年暑期可以組成“幫扶組”遠赴貧困山區,如可以深入農村展開“科技之旅”“教育之旅”“勞動之旅”“健康之旅”等四大系列活動,將科技、教育、衛生等傳入農村,讓知識在沃土上發芽,同時將“服務農村,奉獻社會”的美德留在農村,讓道德之花在農村綻放。第二,每年暑假可以組成“藝術團”,將自編自演的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歌曲、小品、相聲和舞蹈等帶入農村,讓優秀的作品振奮農民精神,陶冶農民情操。第三,每年暑假可以組成“紅色旅”,赴“地道戰的故鄉”——冉莊、新中國的“搖籃”——西柏坡、小兵張嘎的故鄉——白洋淀等革命圣地等地,近距離體驗和感悟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以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讓青春在實踐中閃光,讓道德在鍛煉中升華。
(三)注重特色實踐活動,讓“德”之美傳頌社會
特色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立德樹人”教育,需要注重與不同專業和不同節日相結合,開展具有專業特色和節日特色的實踐活動。
第一,積極開展富有專業的特色的實踐活動,讓“德”之美傳頌企業。高職院校應該始終堅持以“服務企業,成長自己”為宗旨,同時結合每個系的專業特色定期深入生產一線、服務一線和管理一線進行實踐、見習,并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育,使職業道德深深植入學生心中。
第二,積極開展富有節日特色的實踐活動,讓“德”之美傳頌社會。培養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是“立德樹人”教育基本內涵。每當重大節日到來,應該引領學生重新審視文化的意義。如在感恩節舉辦以“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為主題的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孝心、愛心、奉獻的心、感恩的心”;在重陽節可以舉辦以“共浴重陽之光,齊話養老之路”為主題的活動,傳承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尊老、養老”的優良品質;在護士節可以舉辦以“護士:重要的健康資源”為主題的講座,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美德。
三、建立“立德樹人”的保障機制,以嚴格的制度規范人
制度是“鋼”,是“鐵”。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鋼鐵”制度是高職院校必須鑄造的一大特色,進行“立德樹人”教育離不開嚴格的規則制度。
(一)建立“賞罰嚴明”的鋼鐵制度
“賞罰嚴明”的鋼鐵制度,是建立“立德樹人”保障機制的前提。第一,按照“四級”評選模式,可以評選“學校之星”。示范的力量無窮,榜樣的力量無盡。在“雷鋒日”,每年可以嚴格按照“三級”評選模式,即班級推薦,系院評選,學生投票的原則,推選一名品行優秀的學生作為大家的楷模即“學校之星”。第二,按照“雙向”特批模式,設立“最美大學生”杯。對學校學生在社會中涌現的“活雷鋒”,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以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等,按照“社會反響,學校決定”的特批模式,授予“最美大學生”杯,并支付給一定的獎金。第三,啟動“舉報—復核—申訴”的“污點”懲罰模式。“舉報—復核—申訴”的“污點”懲罰制度即發動廣大學生監督舉報校園中的“缺德人”,然后由院系組成審核委員會,對其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審查,最后對審查出來的“缺德人”,允許申訴,以防止“誣陷好人”。對于依照程序揭發的“污點人”,學校將嚴肅處理,直至開除學籍。
(二)建立“三方聯動”的督導制度
制度如果沒有監督,“立德樹人”的教育將是一紙空文。為此,學校建立了“三方聯動”的督導制度,以監督“立德樹人”的落實情況。
第一,充分發揮輔導員的“人生督導”作用。輔導員是學生“立德樹人”的第一導師,又是其日常行為的第一監督人。充分發揮輔導員的督導作用,是“立德樹人”教育得以落實的核心因素。第二,充分發揮班干部的“陪伴督導”作用。班干部是學生中的優秀代表,他們來自學生,生活在學生中,同時又優秀于普通學生,他們“知”學生之所想,“懂”學生之所為。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是“立德樹人”教育得以落實的關鍵因素。第三,充分發揮宿管人員的“生活督導”作用。宿舍管理人員是學校中最默默無聞的群體,管的都是“瑣事”。然而德就在生活中,就在小事中。充分發揮宿管人員的作用,是“立德樹人”教育得以落實的重要因素。
四、營造“立德樹人”的環境氛圍,以和諧的文化塑造人
校園環境既包括物化形態的人工環境,也包含非物化形態的校園氛圍。馬克思說:“人創造了環境,同樣創造了人。”[4]開展“立德樹人”教育,離不開和諧環境的創造。
(一)打造風景怡人的現代化校園,營造“立德樹人”的人文環境
秀美的風景往往叫人留戀,風景怡人的現代化校園,同樣會讓人倍感溫馨。風景怡人的現代化校園,為我們開展“立德樹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氛圍。
第一,打造靚麗名片,努力將學校建設成集“春花”“夏蔭”“秋實”“冬翠”為整體畫卷的花園式校園,讓道德之花與自然之美競相綻放。第二,提升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實現校園網絡的整體覆蓋,建設數字化校園,讓道德之美緊跟時代步伐。第三,依據現代職教辦學理念,建成文化長廊、藝術展廳,同時物化和實化學校建筑,建設文化校園,讓道德之果與文化之實相融。
(二)打造風清氣正的奮進型校園,營造“立德樹人”的良好氛圍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5]風清氣正的奮進型校園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升華人的思想,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讓人樂在其中。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必須有風清氣正的良好“校風、教風和學風”與之相呼應。
第一,營造“勤奮、務實、創新”的優良校風。良好的校風是教風和學風形成的前提。它有非常大的同化力、促進力、約束力與影響力,是一種優良傳統和精神力量,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必須與校風相結合。第二,營造“工作有激情,人人有勁頭”的優良教風。優良的教風是校風與學風形成的關鍵。“德高為師,學高為范”“大學之大不在高樓大廈,在于名師大家”,鍛造一批工作存激情,學術有水平,道德稱典范的師資隊伍,促進良好的教風形成,是開展“立德樹人”教育重要方面。因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良好的教風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它是學生的“標桿”“典范”“榜樣”,可以起到激勵、鼓舞、熏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營造“學習有勁頭,人人有目標”的優良學風。優良的學風是校風與教風得以形成的核心。新生入學伊始,我們就注重加強生涯規劃教育,促使學生將學業生涯與職業生涯相結合,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相結合,并把近期目標分解為月目標、周目標、日目標,努力為學生營造“學習有勁頭,人人有目標”的優良學風。實踐證明:優良學風,是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淑萍. 主體參與教學研究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3(12).
[2] 覃事太.如何增強思政教育的勸服功能[N].光明日報,2012-8-15.
[3] 竇小亮.高職院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3(11):18.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3.
[5] 荀況.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