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林
【摘要】教改已經進行了好多年,成果顯著.但在欠發達地區,學生的課堂學習仍然處于重模仿而輕歸納,輕思考的狀況.課堂教學改革應圍繞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習慣、思維能力為重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師生教學同步協調,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合理推理;探究;思維品質;思維習慣;思維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近些年欠發達地區的數學教學特別是高中的數學教學,課堂上一般是重視大量的常規訓練,強化操作性、模仿性的解題模式.教師很少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激勵學生去思考、探索,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的思維習慣、思維品質、思維能力長期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其表現欲,完成欲受到長期壓抑,從而覺得數學枯燥無味,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聽課興趣和學習興趣.
教學中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會形成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從上圖框中可以發現教學中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危害不淺,因此,應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應是想辦法引導學生思考,逐漸的使學生做到想思考、能思考、會思考,形成良性循環.而問題情境恰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探究型學習能力,就是讓學生掌握開啟科學寶庫的金鑰匙或點金術.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探究型學習能力,使學生的頭腦變得更聰明,手腳變得更靈活,是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難題.
二、理論基礎
情境教育是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生活與環境相一致的哲學原理而構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實質上是人為的優化思維環境,促使學生能動的活動于其中的環境,使其情感與之發生共鳴.通過運用圖畫、表演或生活中的典型場景等,直接訴諸學生的感觀.使學生從關注產生對教學內容的積極態度傾向到激起熱烈的情緒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從而完成要我學向我要學的學習心理的轉變.盧布姆在《論數學》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
教學、學習、發現同步協調是指教師的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兩者統一于數學研究和發現的過程,是對“發現法”和“啟發式”教學的一種發展.因此,提倡“課堂討論式”,提倡“合作學習”“研究式學習”.按照這種學習方式,學生除了能學習數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合作精神.
三、教學中設計問題情境設置的原則
1.探究性原則.使學生對形象化的、通俗化的知識產生感性認識,再進一步探究、歸納形成理性認識,完成探索認知的過程.問題的情境應使學生感覺自然、愉快,愿意投身解決問題.學生能動地活動于情境中,在教師的“導演”下,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廣等合情推理手段的運用,能思而有得,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鍛煉思維品質,逐漸形成良性循環.
2.漸進性原則.結合問題的難度和學生的思維水平,設計的問題情境應使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有層次,循序漸進.
3.發展性原則.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問題情境的設計,不但要幫助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還要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利用學生的完成欲,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加大學生思維的密度和強度.
四、常用的設立問題情境的形式
認準突破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愛好和思維水平,恰當選定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標是創設良好問題情境的基本要求.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是問題情境設計的關鍵.廣開思路,精心設計是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手段.利用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維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引入問題情境的開場白,做到寥寥數語引入情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1.引趣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靈感的前奏.從與問題有關的實例出發,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如,講授圓周角一課時,可利用足球射門“角度”問題設立情境(繪制一幅內有球門、不同位置有兩個球員的圖畫,……問誰射門位置更好些……),這樣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就能被充分調動起來.以問引趣激發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
2.發現式:通過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中的一些現象進行觀察、思考或通過實驗,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去.例如,在講合并同類項一課時可選用生活中的一個場景.早晨買早點時表述為:我要一個燒餅、兩個油條、三個燒餅、一個油條行嗎?(學生很快能答出:不行)這樣就更加深了學生剛才的感覺,然后,設置情境:下面的代數式3x+xy-x+8xy須要整理嗎?我們會整理嗎?(估計學生能正確的答出來)這樣,學生的感覺就會更理性化,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什么是同類項,同類項必須要合并,怎樣合并同類項……
3.目的式:從教學內容的作用與目的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力求使學生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強烈愿望.例如,在講授韋達定理一課時,可設計如下問題情境:① 讓學生隨意給出一個一元二次方程,而教師則能迅速說出其兩根和與兩根積的值(完成后學生有些不解,心想他運算能力再強也不至于這么快吧!這里可能有事兒);② 學生隨意給出兩個數,教師能迅速說出一個一元二次方程以這兩個數為根.(實驗完成后學生堅信這里肯定有規律).這時學生真就到了弄不明白決不罷休的境地,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歸納一元二次方程的兩根和、積與其系數的關系,然后,再給出證明,會收到奇效.
4.階梯式:就是當學生的認知能力難以解決問題時須將問題的情境逐層設計,循序漸進.例如,在指數教學時,用下面問題情境引入:
我國現有人口13億,請設計n年后我國的人口數.
設計(1):人口保持不變;
設計(2):平均每年人口增加2萬人;
設計(3):平均每年人口增加1%;
設p為n年后的人口數,則按三個設計建立的人口數學模型分別為:
(1)p=13×108;
(2)p=13×108+2×104×n;
(3)p=13×108×(1+1%)n.
一般地,以設計(3)最為合理,這樣就有意義地引入了指數.同時,反過來,又通過指數的教學,掌握了解決人口問題的知識和方法.
總之,在設計問題情境時,從要講授的內容出發,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出發點,以較理想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衡量問題情境設計是否可行為準則,充分利用數學思想、方法,特別注意合情推理中的一些手法的運用,如,類比、聯想等.還可以運用詭辯的手法設置懸念,利用學生急于解決問題的愿望,撥動學生的心弦,創設誘入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只要授課教師設計好解決問題的情境,使學生聽課不是作為觀眾而是作為演員,在教師的導演下,做到教學、學習、發現同步協調,那么這場“戲”肯定能唱好,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肯定能夠培養起來.
【參考文獻】
[1]楊世明,王雪芹.數學發現的藝術[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2]王延文,王光明.數學能力研究導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