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要武
【摘要】本文針對69例中青年腦卒中患者心理問題的觀察分析,根據患者個性不同,有的放矢地采取適當對策,給與患者適宜的心理疏導、支持、鼓勵,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提高了患者配合救治的主動積極性和信心,從而取得了好的救治效果,明顯提升了治愈好轉率。由此筆者認為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護理是取得良好救治效果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中青年;腦卒中;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2--02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由于缺血或出血引起的急性局部、短暫或持久的腦損害,通常包括腦出血、腦栓塞等,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1]。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與人們生活節奏加速,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中青年人群腦卒中患者越來越多,尤其是40-50歲左右的患者比例最高。在護理過程中,筆者發現這些患者心理問題較其他患者更為突出,而腦卒中患者心理情緒狀況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病情的轉歸,因此,筆者認為此類病人比其它病人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導、支持、鼓勵。本文針對69例中青年腦卒中患者心理問題的觀察分析,根據患者個性不同,有的放矢地采取適當對策,給予患者適宜的心理疏導、支持、鼓勵,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治愈好轉率。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收集篩選我院神經內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55歲以下腦卒中患者69例,其中,男51例,女18例,年齡在30~55歲,平均46.5歲。入院時所有患者均做了CT檢查,其中確診腦出血26例,腦梗塞43例。所選病例中42例意識清醒,27例輕度意識障礙,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障礙和口齒不清或失語。入院后對腦出血患者均采取降低顱壓、控制血壓、營養神經細胞、對癥支持處理等綜合措施,對腦梗塞患者均采取活血化瘀、溶栓、降低顱壓、營養神經細胞、對癥支持處理等綜合措施。通過治療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本組基本治愈21例,好轉48例,無死亡病例。
2 中青年腦卒中病人的心理問題分析
2.1 發病初期對疾病的恐懼、焦慮。腦卒中大多突然發病(所選病例均為突然發病),患者語言肢體功能障礙,表現為言語不清,失語,單側或雙側肢體麻木、乏力、癱瘓。不管是語言功能還是肢體功能障礙都是患者所不能立即接受的,患者對于突如其來的打擊毫無精神準備,缺乏心理適應,擔心癱瘓肢體能否康復,病情是否會惡化,一般在疾病發生的三天內,所有病例都表現為恐懼不安、焦慮[2]。
2.2 初入院對環境和患者角色的焦慮。中青年患者一般平時很少生病住院,他們突然從普通社會來到醫院,臥病在床,遠離正常生活環境,面對陌生的環境,會缺乏歸屬感,對周圍環境充滿猜疑,對自己是病人需臥床休息甚至大小便都要在床上,很不習慣。另外中青年患者都有工作或學習,都是家庭的主要支柱,對突然丟下的工作、學習、家庭很不放心,心理上難以轉換到患者角色,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由此會產生不安焦慮,有人甚至影響睡眠。
2.3 疾病治療過程中易激動、急躁。中青年腦卒中患者病前大多性情剛烈、脾氣急躁。患病后經過救治,度過危險期,病情穩定后,有的患者感到大難不死,容易激動,尤其見到來人探視;有的患者溶栓效果好,認為病情不重,急于下床活動甚至要求出院。有的患者經過一段時間治療而效果不佳,也會產生急躁心理。這種心理一般發生在疾病救治的3-10天內。
2.4 疾病治療后期的抑郁、悲觀甚至失望 腦卒中的治療存在個體差異,語言肢體功能的恢復所需時間不同,急性期治療時,語言及肢體功能一般很難恢復到患者預期的水平。患者認為自己年紀青青,癱瘓在床要人服侍,心中愧疚的同時也擔心久而久之遭家人嫌棄;有的患者擔心家庭經濟困難,治療費用不足,自己會拖累家庭,有的年輕患者擔心婚姻破裂等導致抑郁心理。患者情緒變得焦慮,會失去與疾病作斗爭的勇氣,產生悲觀消極心理,不配合甚至拒絕治療,更有甚至會產生輕生自殺的念頭。一般發生在疾病的10-20天。
2.5 疾病恢復期的抑郁、自卑、依賴。病人恢復期抑郁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病前人格特點,如病前有強烈的依賴性和既往應激時易發生焦慮和抑郁。此外,還與疾病恢復的程度,家庭環境,家人關系有關,患者在相對孤立無援的狀況下更易發生抑郁[3]。
3 護理對策
正確分析和了解患者心理狀態,是做好心理護理的前提,護理人員應從提高自身素質、服務質量著手,與患者心理溝通,根據患者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護理措施,開展心理護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救治。
3.1 對初入院患者熱情接待、加強溝通,使患者產生信任和歸屬感。患者入院后給予熱情接待,及時為患者安排舒適滿意的床位,護士要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主管醫生、主管護士、病區主任、護士長以及同病室患者,使患者能很快融入當前環境,產生歸屬感,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3.2 健康教育及時,病人示范減壓。中青年患者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理解能力,針對患者發病初期對疾病的恐懼、焦慮,護士應及時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其發病原因及誘因,擬采取的救治措施,患者如何配合能產生良好預后,讓患者對疾病的治療、轉歸和自己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有所了解,消除或減輕恐懼。同時,請同病區恢復好的患者給病人現身示范,以使患者產生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
3.3 取得家屬配合,穩定患者情緒。針對疾病治療過程中患者易激動、急躁的心理,護士首先要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對易激動患者,要減少探視人員,提供安靜環境,減少不必要的刺激。對急躁的患者要根據情況介紹病情的進展,使患者知道治療需要的時間,使其冷靜,從而安心治療。
3.4 給與理解、鼓勵、支持,樹立患者信心。針對患者在疾病治療后期的抑郁、悲觀甚至失望心理產生的原因,護士要對患者表示理解,多與患者溝通,引導患者多方面看問題,尋求家屬、單位、社會對患者的支持,讓患者感到愛的存在,認識自己生存的意義,多講成功案例,中青年人生理機能旺盛,神經元修復成功率高,讓他們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5 掌握技巧、消除不良情緒,建立良好生活態度。針對患者疾病恢復期的抑郁、自卑、依賴心理。護士應根據患者個性性格特點,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形式進行心理護理,如對病前性格外向的抑郁、自卑患者要鼓勵其面對現實,積極進行康復治療訓練,盡可能讓患者參與一定的文藝活動,如下棋、聽音樂、并多與人交談,使其生活更加充實,使患者看到希望,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4 結論
通過對中青年腦卒中患者心理問題的觀察分析,有的放矢地采取適當對策,給予患者適宜的心理疏導、支持、鼓勵,能夠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治愈好轉率
參考文獻:
姚景鵬.內科護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544.
周玉珍.護理干預對腦梗塞抑郁焦慮病人心理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11):931
宋宇,徐菲,揚威,等.腦卒中患者抑郁情緒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l(8下):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