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靚欣
【摘要】目的:探究在體檢中動脈硬化檢測的應用情況。方法:將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進行體檢的1122名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動脈硬化指數是否正常將所選體檢者分成對照組和增高組,對照組為動脈硬化指數正常體檢者,增高組為動脈硬化指數異常體檢者,對兩組檢測情況進行分析。結果:經過體檢發(fā)現(xiàn),增高組體檢者High baPWV水平比對照組高,組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體檢者的Low ABI比較結果顯示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增高組體檢者收縮壓、動脈硬化指數、LDL-C、脈壓、TC均比對照組高,且舒張壓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動脈硬化增高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脈壓、收縮壓、高血壓病史。結論:針對心血管疾病篩查可以采用動脈硬化檢測,體檢中應對動脈硬化指數予以重視。
【關鍵詞】動脈硬化檢測;體檢;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2--01
伴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也發(fā)生改變,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發(fā)病概率也不斷增加,動脈硬化也呈顯著遞增趨勢,這也增加了心肌梗死、腦梗塞、外周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概率,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因此在體檢中需要重視并應用動脈硬化檢測,以及早發(fā)現(xiàn)并敢于心血管疾病[1]。基于此,本文將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進行體檢的1122名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在體檢中動脈硬化檢測的應用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進行體檢的1122名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研究對象年齡均在18周歲以上,排除智力障礙、精神疾病、老年癡呆等患者。按照動脈硬化指數是否正常將所選體檢者分成對照組和增高組,對照組為動脈硬化指數正常體檢者,增高組為動脈硬化指數異常體檢者,對照組771名體檢者,其中男345名,女426名,年齡最大為82歲,最小為19歲,平均年齡為(55.6±10.8)歲;增高組351名體檢者,其中男142名,女209名,年齡最大為80歲,最小為18歲,平均年齡為(55.5±10.7)歲。兩組體檢者各項資料數據對比結果提示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通過動脈硬化檢測儀(BP-203RPEⅢ)對所選受檢者進行檢測。具體操作如下:受檢者選擇仰臥位,在受檢者左側及右側上臂肱動脈、腳踝踝動脈放置壓力感受器,對受檢者的臂踝脈搏波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數(ABI)進行檢測。通過酶促法對受檢者的血脂、血糖、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脈壓、TC(總膽固醇)、肝腎功能進行檢測。測量中心對受檢者的身高、體重、血壓進行統(tǒng)一測定。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體檢者的baPWV水平及ABI比較
經過體檢發(fā)現(xiàn),增高組High baPWV水平為(1840.3±468.4)cm/s,對照組High baPWV水平為(1608.3±402.4)cm/s,檢驗值:t=8.028,P=0.000。由此可見增高組體檢者High baPWV水平比對照組高,組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增高組Low ABI為(1.2±0.3),對照組Low ABI為(1.2±0.5),檢驗值:t=0,P=1。由此可見兩組體檢者的Low ABI比較結果顯示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兩組各項檢測結果比較
增高組體檢者收縮壓、動脈硬化指數、LDL-C、脈壓、TC均比對照組高,且舒張壓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據臨床研究指出,機體衰老通常表現(xiàn)為動脈硬化、收縮壓升高以及脈壓增加等,無需特殊治療[2]。近些年,伴隨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及致死的預測因子涵蓋了動脈硬化,所以檢測動脈硬化不僅是對血管特征的了解,同時也是對正常體檢人群心腦血管疾病患病風險的提示[3]。基于此,臨床中對動脈功能及結構相關的研究不斷深入。研究指出,動脈血管彈性越大PWV值越高,baPWV是對肱動脈與踝動脈間PWV值的測量,是大動脈系統(tǒng)、中動脈系統(tǒng)彈性狀態(tài)的反映[4]。所以對于早期血管病變,PWV值是特異性指標,同時也是敏感性指標。在動脈僵硬程度評價中廣泛應用。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動脈硬化指數正常的體檢者,動脈硬化指數增高的體檢者High baPWV水平更高。由此可見baPWV水平測量可以作為動脈僵硬度及彈性的檢測方法,是一種安全有效且客觀的檢測方法[5]。
本研究中,動脈硬化指數正常的體檢者收縮壓、動脈硬化指數、LDL-C、脈壓、TC均明顯低于動脈硬化指數增高的體檢者,且舒張壓水平高于動脈硬化指數增高的體檢者,由此可見動脈硬化增高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脈壓、收縮壓、高血壓病史,在體檢中應重點關注。
結語:
針對心血管疾病篩查可以采用動脈硬化檢測,體檢中應對動脈硬化指數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趙中,陳文智,羅克等.早期無創(chuàng)動脈硬化檢測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13):43-46.
蘇桂珠,曲振鵬.無創(chuàng)動脈硬化檢測及彩超技術聯(lián)合應用對糖尿病患者早期動脈硬化的診斷價值[J].實用心電學雜志,2017,26(03):183-186.
司亞蓉,司長源,祁鵬等.早期動脈硬化檢測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醫(yī)學信息,2016,29(30):112-113.
謝樸仙.無創(chuàng)性動脈硬化檢查在健康體檢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11):99-100.
陳娜.4890例動脈硬化檢測結果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5,01(07):140-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