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君 霍東娜
幼兒園采用行動研究的范式,在不斷以“計劃—實踐—觀察—反思”的模式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和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多輪執教+逐輪教研”模式。
1.第一次教研確定教學目標
在正式參與教研之前,全體教師在日常帶班過程中都會有意識地圍繞這一教學內容觀察幼兒行為。正式教研時,每位教師系統地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幼兒行為,分析幼兒的發展水平。之后,進一步提煉能夠代表該年齡段幼兒實際發展水平的典型行為。教學目標便是通過這一實際發展水平最終確定的。
“教學目標教研記錄表”包括核心經驗、幼兒實際發展水平分析,詳細給出了第一次教研所要討論的核心議題。教師首先要在“核心經驗”一欄中填寫本節集體教學活動所針對的幼兒的某一核心經驗。然后,再填寫在帶班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幼兒的行為表現以及就該行為所分析出的發展水平。最終,針對此寫下教學目標。
2.第二次教研設計教學過程
在經過了大量的實踐研究后,幼兒園嘗試將案例教學法的相關理論運用到課程研發中。我們總結出了“四段式”案例教學法,即引發興趣、呈現案例、討論案例、內化案例。在此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預設自己的教學行為之外,還需要將幼兒在教師每個教學行為下所表現出來的相應的行為反應也都預設出來。這樣,教學過程設計的質量明顯提高了,教師們也不會籠統、寬泛地預設自己的教學行為,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連貫性也提高了。在完成教學過程的設計之后,教師便可以準備物質材料了。
“教學過程教研記錄表”詳細地給出了第二次教研所要討論的核心議題。教師需要在主體部分“集體教學活動詳案”的四個環節中,分別填寫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及幼兒在每一個教學行為后所表現出的行為反應。
3.第三次教研檢驗教學目標、過程的有效性、科學性
全體參與教研的教師在半天時間內觀摩3位教師的現場執教。在第一位教師執教后,參與觀摩的教師會立即和執教教師一起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以及師幼互動這三個維度對執教過程展開討論,形成具體的意見和建議。第二位教師則需要結合這些意見和建議進行第二輪執教,執教后再討論。第三位教師亦然。
圍繞教學目標的討論是首先要討論的,主要討論第一輪教研中所確定的教學目標的適宜性以及現場執教中該目標的達成情況;圍繞教學過程的討論主要討論第二輪教研中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的適宜性;圍繞師幼互動的討論主要討論現場執教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的適宜性。
“教學評價教研記錄表”詳細給出了第三次教研所要討論的核心議題。在填寫該記錄表時,教師首先需要清楚標注所觀摩的活動是第幾輪的教學活動,接著,在觀摩過程中,逐一思考“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師幼互動”三欄中“參考問題”的答案,并提出相應的“調整建議”。針對以往每次討論時,教師的發言隨意性強、內容較為寬泛的問題,也為了讓每一輪的討論都能夠盡可能全面地解決實際問題,在每一個維度下,我們都給出了若干個有待教師在觀摩教學后回答的“參考問題”,教師必須“以具體證據回答”。這樣,參與討論的教師就被迫始終都要非常清楚自己到底要在教師執教時觀察什么。相應地,他們在觀摩后的討論中也將更有針對性地提出關于這些問題的“調整建議”。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一般課題《案例教學法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實驗研究》(課題編號CDEB17326)部分研究成果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