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榮芬
“友善用腦”鼓勵學生勤于表達、主動探究,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而非教師的“拋出”,這就要求教師還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提問權”和“評議權”。我嘗試改變以往碎片化的教學活動,把整體設計思路變成學生的系列活動,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1.科學分組
團隊學習是課堂最大的友善,而打造學習團隊之前科學分組是必要的。因此,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分為8個小組。成績優秀的學生在一起不但深入研討教師提出的問題,而且往往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課堂生動起來。于是,我讓他們坐在教室中間,幫助前后的薄弱生和中等生。他們在完成自己的研討后會自動分散到各自支持的小組中,充當小老師,幫助他們一起完成學習任務。
成績中等的學生在一起,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能夠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如果他們有問題,還能得到成績優秀學生的支持。
成績相對薄弱的學生在一起沒有心理壓力,他們知道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務,所以,學習的主動性也增強了。我讓他們坐在教室前面,這樣可以得到老師的及時指導和同學的幫助。
這樣的分組使學生們有了教師的關愛與鼓勵,有了同伴間的合作互助,激發了他們學習的動力,讓他們可以愉快地學習、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2.繪制思維導圖
友善用腦思維導圖是幫學生記憶的工具,也是反映學生思維特點的媒介。概括是制作思維導圖的關鍵,學生們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首先要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對掌握的內容進行歸納。
我在課文教學和語法教學中嘗試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加深他們對課文和語法知識的理解記憶,學生在此基礎上能夠復述課文,可以像教師一樣講解語法知識。我還驚喜地發現,有些學生還主動查閱資料,所講的內容已經超出了書本知識。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復習鞏固了所學知識,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也可以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激發創作意識。此外,我還讓學生定期把所學的重點語法知識做系統整理,繪制思維導圖。
3.引入音樂
音樂是一種動聽的語言,不同的音樂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不同的音樂適應不同階段人的思維,音樂的這些特點能促進學習、思考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我嘗試把音樂引入課堂。比如,當英語課的前一節課是課間操或體育課時,學生的心情很難迅速平靜下來,于是我就播放一些與心跳同速的音樂,這樣能使他們很快平靜下來,進入學習狀態。這不但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而且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營造了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