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芳
在數學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課上不敢問、不會問。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問題意識還不夠,提問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教師應該采取積極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逐步成長為主動探索、獨立發現的創造者。
首先,創設培養問題意識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敢問。
為學生創設“最近發展區”的問題環境。教學中,盡可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懸念,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在《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中,可先從學生熟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角和入手,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然后,在黑板上出示若干大小、形狀不同的三角形,讓學生思考三角形的內角和與其大小和形狀是否有關。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敢于提出疑問,這為之后的教學環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其次,訓練提問的技巧,培養問題意識的能力基礎,讓學生會問。
在教學中,可以借助比較、聯想、轉化、知識遷移等訓練方法,教學生如何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小數的意義》時,教師安排了兩次比較,一是把兩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按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切分后,得到0.1;二是把平均分后的圖形放大再縮小,讓學生觀察比較。此時,教師適時引導:“大家觀察后有哪些疑問呢?”“每一份的大小是不是一樣的?”“每一份是0.1,但是圖形不太一樣,那每一份都是0.1嗎?”……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此時,教師及時進行總結,帶領學生再次進行觀察比較,讓學生發現0.1與每份數的大小并沒有關系,從而加深對“小數”這個概念的理解。又如,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通過轉化提出新問題。在《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教學中,我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較大小?還有沒有其它的比較方法?學生思考后提出:“能不能通過化成同分子分數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呢?”并積極想辦法嘗試。通過多種方法的訓練,學生逐漸掌握了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建立問題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培養思考方式,讓學生善問。
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紐帶組織教學,通過問題串培養學生的思考方式,即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按照一定邏輯結構,設置一組有針對性的問題或一串連續的追問,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探究,自主建構知識,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如在《9的乘法口訣》教學中,教師先拋出問題主線——涉及9的乘法口訣有哪幾句?每句口訣表示什么意思?怎樣可以有效記憶?在層層遞進的問題中,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乘法口訣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久而久之,其發現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明顯提升。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