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斐斐
“神入”是指讓學生置身于歷史場景中去觀察,深入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情感、思想等,即“主體進入客體之中去想象客體”的探究活動。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地運用這種方法,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歷史意識、提升研究能力等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利用撲克導入,巧設課堂懸念
在講法蘭克王國時,我先出示撲克牌中的“紅桃K”,并提出問題:“‘紅桃K的歷史原型是誰?”從而引出“歐洲之父”查理大帝。接著,出示對查理大帝的一段描述——“他穿著法蘭克人的褲子,卻給自己加上羅馬皇帝的頭銜……他虔誠地信仰基督教,卻隨意休棄妻子”。然后,讓學生假想回到中世紀的法蘭克王國,想象當時的政治環境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查理大帝看似矛盾的行為?這樣,一下子就拉近了他們與歷史的距離,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走進了一千多年前的法蘭克王國。
2.模擬歷史情境,激發課堂活力
模擬歷史情境是中學歷史“神入”教學的一種典型方式。它通過虛擬的場景及人物表演,營造一種與歷史情境相似的狀況,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想象力,從而體驗歷史的真實情感。
例如,在教“封君封臣制度特點”時,我讓學生模擬西歐中世紀“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的儀式”,并讓其他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思考如下問題:聯系封君與封臣之間的紐帶是什么?封君與封臣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怎樣體現的?如何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學生通過觀看“儀式”,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特別是對第三個問題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受封儀式時封臣宣誓效忠的是分給封臣土地的人,對其他人包括國王一概沒有義務效忠。這樣一節課下來,教學環節緊湊流暢,大大激活了歷史課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過創設問題,增強歷史思維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特點創設適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不斷發現、探究、生成,解決問題。
如課堂導入環節的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查理大帝看似矛盾的行為?這個問題單靠學生的知識儲備無法解決,需要教師為學生搭設臺階,幫助其構建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發現了法蘭克國王與基督教會的密切聯系。然后,教師出示查理大帝頒布的《教育通令》的內容,并在此處層層設問:為什么不依靠王國的力量來興辦學校?“拉丁語”“七藝”是哪個文明的產物?可讓學生兩兩對話,一問一答,教師則及時配上“旁白”,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了法蘭克文明的另外兩種文化基因——古羅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至此,學生終于破譯了查理大帝行為矛盾的原因。
一系列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提問,讓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啟發之下慢慢展開,由表及里,由內而外,由現象到本質,歷史思維能力得到大大增強,認知深度也得到極大拓展。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