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叢叢 唐雁 李峰 王繼成
摘 要: 志愿服務是城市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促進城市文明、升華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推動城市發展的有力抓手。沈陽是東北地區本科高校數量最多的城市,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對構建城市志愿服務文化、提升城市志愿服務水平、完善城市志愿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沈陽農業大學學生志愿服務為研究對象,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對沈陽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并根據志愿服務情況找出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在推動沈陽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角度下提出解決思路,使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個人成長成才、城市文化建設和諧發展、相互促進。
關鍵詞: 大學生志愿服務 沈陽 城市文化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沈陽正處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農村建設和脫貧攻堅的戰略機遇期,全市上下圍繞“四個中心”建設、“三引三回”和“三城聯創”等中心工作齊心奮斗。在大力發展經濟、聚焦科技創新的同時,不斷加強城市文化建設,使城市文化成為沈陽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志愿服務是沈陽城市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促進城市文明、升華城市形象、凝聚城市精神、推動城市發展的有力抓手。
根據2018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大學名單,沈陽共有高校49所,其中本科29所,專科19所,本科高校中部屬、省屬高校19所,是東北地區本科高校數量最多的城市。沈陽農業大學是一所遼寧省與中央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承擔著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責,依托高校共青團陣地、借助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結合專業技能與人才優勢,充分發揮高校實踐育人功能,對培育沈陽志愿文化、助力沈陽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對沈陽城市文化建設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充分肯定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的積極作用,指出:“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尤其是道德文化文明建設中不容忽視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求“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沈陽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城市,擁有39.8萬①在校大學生,大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帶著青春活力投身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對沈陽城市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構建沈陽志愿服務文化
沈陽農業大學學生志愿服務是以社會實踐為載體,在校團委、學院團委、科研團隊、學生社團的組織協調下實施開展的,每一項活動都配備指導教師,經過周密策劃和安排部署,制訂詳細活動方案及安全預案,經審批備案后啟動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第二課堂”成績單、暑期社會實踐、“西部計劃”等工作緊密結合,有效整合資源,保證了參與人數和活動數量。據不完全統計我校近三年組織開展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年均活動數量122項,年均參與人數2551人,單項活動規模30人以上的占活動總數的64%,活動地點為沈陽及周邊縣市區的占項目總數的91%。可見,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人數眾多、規模效應顯著。大批的大學生志愿者投身沈陽社會,成為城市志愿服務的中堅力量,為沈城注入了朝氣蓬勃的人文關懷,發揮著強大的帶動示范作用。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殿堂,更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高尚道德的堅守者、真善美的引領者,是社會的“精神家園”。正是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我校涌現出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高齊、宮殿凱、楊笑觀,3年獻熊貓血2000毫升的趙明陽,拾金不昧、謝絕回報的謝婷婷,他們都是高尚道德的典范和奉獻的楷模。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有利于營造“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氛圍,喚醒公眾志愿精神,有助于構建沈陽志愿服務文化,為“文明城市”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二)有助于提升沈陽志愿服務水平
我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涵蓋公益宣講、扶貧支教、義務勞動、關愛老人、景區講解、科技支農、開設中小學“第二課堂”七大主題,培育起十幾個較為成熟的志愿服務品牌,品牌化運作的良好效應已經顯現,這也是志愿服務運行模式逐漸走向成熟的表現。韻律生態社團的公益環保行動、“中國好農機”創業實踐、“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志愿者服務隊義務講解、“求思”學社黨的理論宣講、“三農”協會科技支農,“理學院支教團隊”山區支教、“無人機”社團科技推廣,都是經過系統設計、依據專業特色及優勢、結合社會實際需求創建的志愿服務品牌,品牌服務項目與基地建設相結合,不斷開辟志愿服務基地,定向輸出。品牌化志愿服務運作模式顯著提高了服務品質,為沈陽高校的志愿服務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沈農經驗”,有助于提升沈陽城市志愿服務水平,加速志愿服務品牌化進程。
(三)有助于完善沈陽志愿服務體系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高校踐行實踐育人的重要環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大學生的團體組織性使志愿服務工作可以更有效、更成體系地開展。作為我校課外素質拓展“第二課堂”成績單的認證項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時間和內容得到規范記載,服務完成后取得相應學分,給予學生“被認可”的價值認同感,增強就業競爭力,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服務熱情。同時,結合每年一度的暑期社會實踐表彰、五四表彰等激勵機制,利用網站、新媒體平臺,牢牢把握志愿服務的思想引領價值,實現對志愿者、志愿組織、志愿活動的全方位宣傳報道,形成較為完善的策劃、組織、實施、總結、表彰、宣傳機制。在開展志愿服務的同時傳播志愿服務文化、強化志愿服務理念、注重志愿服務創新、弘揚志愿服務精神,用系統化、專業化、規模化的活動打破以往志愿者與受助者之間簡單的“捐與受”的關系,使志愿服務兼備充實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功能②,有助于完善沈陽志愿服務體系。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不強
在我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開展中發現,當前一些學生享有良好的家庭物質條件,崇尚個性張揚,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尚未形成為他人和社會奉獻的責任意識。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發生矛盾時不能正確取舍,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遇到困難和阻力時不能妥善處理,容易產生失落感、抱怨等消極情緒,影響了服務效果。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主要依靠學校的組織安排,盡管在各方面制度的激勵下具有較高的參與熱情,想通過志愿服務鍛煉能力、取得學分、獲得榮譽,但不可否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行為中社會責任意識的驅動力不足,存在功利化傾向,未從思想上把志愿服務的意義上升到實現自我價值、踐行社會責任、服務社會發展的層面,不利于服務的長效開展。
(二)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不高
近三年我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按比例分別為扶貧支教(20%)、公益宣講(17%)、義務勞動(15%)、關愛老人(15%)、景區講解(12%)、科技支農(12%)、走進中小學課堂(10%)。受學生身份、活動經費、思維慣性的限制,大學生志愿服務總體仍處于“學雷鋒”的淺層次中③,沒有有效發揮大學生的專業特長,把志愿服務和大學生專業技能有機結合。作為農業院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慰問孤寡老人、義務勞動等不需要特殊專業技能、進行培訓后重復性勞動居多的普適性項目。以“走進課堂”、“科技支農”為代表的專業性較強的志愿服務,仍存在深度不夠、層次不高的問題。“科技支農”服務項目中,對指導教師的依賴性較強,支農團隊建設時忽視了對學生專業水平的要求,導致服務質量有好有差,穩定性不強。除了所學專業外,大學生志愿服務還缺乏系統性培訓,如法律知識、應急救助常識、心理疏導技能等,限制了志愿服務水平。當前,沈陽志愿服務事業總體存在專業性不足的問題,專業人士僅占服務總人數的35%左右④,大批大學生志愿者擁有專業知識卻不能有效服務,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三)資金和人力保障不足
我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還處于依賴校方力量籌備組織的狀態,資金來源基本依靠大學生活動經費和上級團組織社會實踐立項資助,資金十分緊張,限制著志愿服務活動的規模和水平,制約著服務向深層次高質量發展。我市志愿服務資金的專門管理機構沈陽市志愿服務基金會2014年剛剛成立,對高校志愿服務的資助等事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同時,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一部分,尚未設立專門的志愿服務管理指導部門,共青團學生工作出口多、事務雜、工作量大,加之學生流動性強,對專業化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的人力配備不能滿足工作需求。
三、沈陽城市文化建設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思路
(一)建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長效機制
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水平、較高道德素質的群體,肩負著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大學生志愿者也是沈陽市規模最大的志愿群體⑤,社會責任意識教育是確保志愿精神薪火相傳的關鍵所在。高校應把建立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長效機制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點,制定社會責任教育實施細則,從制度上明確社會責任教育的地位與意義,把社會責任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以傳統培訓與新媒體宣傳相結合,以理論學習與榜樣選樹相結合,使社會責任意識在大學生志愿服務中逐步建立并廣泛傳播;加強大學生骨干隊伍建設,通過定期培訓、素質拓展、志愿服務心得交流會等形式,發揮優秀志愿團隊、學生干部、優秀團員和學生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
(二)提升志愿服務專業化水平
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不高,大大限制了志愿服務水平,組建專業化團隊、對接專業化需求十分必要。大學生作為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青年群體,應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加強專業性志愿服務團隊和品牌建設,使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志愿服務緊密結合,與個人的成長成才緊密結合,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激發學生參與熱情。以專業特長為依托,組建具有專業特色的高水平服務團隊,配合前期系統性培訓,將專業知識和專業服務手段有機融合,使志愿服務作為課堂的延伸,既能檢驗學生的知識應用水平、鍛煉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又能大大提高城市志愿服務水平。在策劃志愿服務活動時,高校應加強與沈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沈陽市志愿者協會等部門溝通,借助政府和社會力量,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信息,建立服務需求部門和高校直接對接的協調機制,結合大學生專業需求和沈陽志愿服務需要,雙向考慮,高效滿足需求。積極與其他兄弟高校的志愿服務組織實施信息共享,利用新媒體環境,快速、實時地對志愿活動進行宣傳報道,獲得多方積極反饋,加快志愿服務發展,推動沈陽城市文化建設。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
政府在政策制定時,統籌規劃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和保障措施。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向志愿服務經歷者傾斜,企業稅收政策與資助志愿服務活動掛鉤;設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專項基金,給予高質量品牌活動經費資助;拓寬資金來源,將志愿服務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引導企業支持贊助,鼓勵更多企業與大學生志愿者一起參與志愿服務。
高校設立專門志愿服務管理部門,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管理指導,精心策劃組織志愿服務的系統培訓、專業團隊組建、品牌活動建設、志愿者權益保障、志愿活動宣傳報道等,全方位、多角度地跟蹤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合理范圍內募集資金,如開設校園愛心超市,銷售學生生活必需品,所得盈利全部用于志愿服務支出,積極爭取商家贊助,開展活動時適當配合宣傳等,通過多種渠道積累志愿服務資金,為開展高質量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奠定基礎,為城市志愿服務文化構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
注釋:
①依據沈陽市統計局官方網站,2017年沈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6月發布http://www.sysinet.gov.cn/news.aspx?ID=13535
②④⑤冷明.志愿失靈理論視角下的沈陽市志愿服務問題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4.
③王善瑋,楊洋,趙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12).
參考文獻:
[1]冷明.志愿失靈理論視角下的沈陽市志愿服務問題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4.
[2]張莉薇.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為載體的高校社會責任教育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7.
[3]康安.基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路徑研究[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7(4).
[4]王善瑋,楊洋,趙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12).
[5]劉長生,張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與對策——以安徽師范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3).
[6]沈陽市統計局,2017年沈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sysinet.gov.cn/news.aspx?ID=13535,2018.6.
基金項目:沈陽高校共同培育城市文化專項研究課題:以大學生社會實踐為載體的沈陽志愿服務文化構建研究(SW-2018-04),課題負責人王繼成。
通訊作者:王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