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
摘 要: 在高校治理主體中,學生社團的地位日益彰顯。對高校學生社團治理進行研究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社團的內在活力,提升社團的吸引力,進而推進高校內部治理改革。本文深入分析治理和管理的區別,在此基礎上探討高校學生社團治理的現實困境,提出高校學生社團治理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 地方高校 學生社團治理 治理理念
高校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高校學生實踐能力鍛煉的一個重要平臺。但是目前,高校學生社團的運行大多面臨“兩難境地”,一邊是高校學生社團管理部門的“權利空間”,一邊是高校學生社團負責人及其會員的“自由空間”。事實上,作為社會團體之一的高校學生社團,在從傳統管理思維向現代治理思維轉變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內外部綜合治理建設。
一、從管理到治理,一種理念的更新
管理和治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及對待高校社團的不同態度。事實上,它們之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一是追求目標不同。管理追求通過控制達到效率最大化,而治理則關注過程中的協調和互動;二是活動主體不同。管理活動的主體是掌握權力的機構和組織,治理活動中的主體可以是公權力部門,也可以是社會化機構,還可以是兩者兼而有之;三是活動方式不同。管理活動一般采用授權、命令的方式實現目標,而治理活動多采用合作、協商等雙向互動的方式確認活動目標并達到活動效果。
具體到高校學生社團這一問題,管理更多的是從作為管理者的高校角度思考問題,采用“命令—執行”這一簡單模式,在管理模式下高校學生社團缺乏自主性、選擇性,高校管理部門對于學生社團“大小事包辦”,嚴格要求各個社團按照既定發展方向和遵從固定程序開展各類活動。治理更多是從學生社團本身思考問題,這其中高校更多的是協調者、服務者的角色,該放的就放,該管的認真管好。
二、問題審視:高校學生社團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從地方高校學生社團實際運行的情況看,其在運行中存在社團工作指導思想錯位、社團活動自主權缺位,資源分配不均、社團內部治理混亂等問題,導致學生社團運行權限不清、效能低下、資源利用率低。具體表現在:
(一)社團工作指導思想錯位
一些地方高校對于學生社團的發展并不充分重視,更多的是當作對學生組織的一種補充,地位相對較低,加之目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工作警鐘長鳴,因此,從學校領導到學校團委及各級基層團組織,面對高校中數以百計的學生社團,往往抱著“不求出彩,但求不出事”的態度面對社團活動,因此對于社團活動是嚴格審批,能不辦就不辦,能壓縮規模就壓縮規模。面對同質化現象嚴重的高校學生社團,面對有數量卻沒有質量的各種學生社團活動,一些管理者將其視為“雞肋”:不能沒有,但有了又難管,最終導致高校社團處于有限發展、有限活動的兩難境地。
(二)社團活動自主權缺位
目前地方高校對學生社團的管理一般統一歸于在校團委,換言之,團組織是高校各級各類社團的主要掛靠單位,各級各類社團都需要接受團組織的指導,因而行政手段對高校社團的發展影響較大。因為人事任免、活動經費、渠道方法等資源掌握在上級組織手中,學生社團要得到良好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由上級組織的意愿和態度決定。學生社團的活動大多需要逐級審批,一些有益的社團活動嘗試可能因為缺乏經費及相關資源,難以實施或半途而廢,這些都導致學生社團難以真正獨立地開展活動。
(三)資源分配不均
一般而言,地方高校限于財政收入,往往對學生社團的投入較少,即便是有投入,也是將有限的財力投入到管理者認為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社團”或“精品社團”中。這往往導致部分社團長期“自負盈虧”,既要維持社團的日常運營,又要有足夠吸引眼球的活動邀請廣大學生入會成為會員,面對這種尷尬的境地,社團負責人要不自掏腰包將活動打造的足夠吸引眼球,要不尋求社會支持,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會導致社團活動的商業化、形式化、簡單化,最終是社團活動的“自娛自樂”,難以打造品牌,更不可持續。
(四)社團內部管理混亂
高校社團要獲得學校有限財力的支持,必須在規定動作內活動。這種單靠高校評估的方式使得一些學生社團成為高校行政權力的附庸。社團越來越失去自身的特色,變得越來越“標準化”,同時社團負責人和社團成員的缺乏規矩意識,即便建立了社團的規章制度,也成為一紙空文,沒有遵守執行。社團內部沒有形成“能者上、不能者下”的制度安排,更多的時候變成官僚化、庸俗化的小團體。
三、對策:強化高校學生社團內外部治理建設
學校要轉變社團工作指導思想,改管理為治理,在對各級學生社團的治理上做到從“運動員”到“裁判員”、從“劃船者”到“掌舵者”角色的轉變。
(一)落實“以生為本”的高校學生社團外部治理理念
一方面,高校應發揮在學生社團治理中的宏觀主導、協調協商作用。學校可以應該綜合運用資金扶持、考核評價、規劃指導等政策杠桿規范大學生社團,而非簡單粗暴地直接干涉學生社團事務。另一方面,可以將第三方評價機構、社團會員、指導老師等納入對學生社團的考核評比中,激發學生社團的活力。與此同時,學校應明確學生社團治理思路,制定具體治理目標,并為學生社團活動提供必要場所,鼓勵學生社團不斷豐富活動形式和載體。
(二)構建合理規范的高校學生社團內部治理結構
首先,通過完善學生社團內部治理的各項制度,保證學生社團內部的健康運行,并營造陽光向上的組織文化。學生社團治理結構可以由團學主席團、團學代會常委會、團學組織部等機構組成,明確學校管理機關、學生社團和學生等不同治理主體間的權力邊界,正如“治大國,若烹小鮮”一樣,學生社團雖小,但需要權責明確、責任到人,制度健全,在學生社團申報與成立、經費與指導、管理與發展等方面進行差異化的分析與經驗的借鑒。
其次,強化會員意識。目前,高校學生社團常見于娛樂型、藝術型、運動型、學習型和公益型等類型。不同類型的學生社團,各自的職責不盡相同,需要分類管理,但無論開展什么類型的活動,都要切實服務于廣大會員,真正讓會員感受到社團的價值,只有這樣,社團才會不斷發展壯大,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多學生的支持和任可。這必將反過來提高會員參與社團內部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構建高校學生社團內外部治理協商機制
高校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一方面需要學校確定“以生為本”的外部治理理念,另一方面需要社團內部完善合理規范的內部治理結構,還不能忽視內外部治理的協商機制。高校與學生社團要摒棄傳統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就要站在更高的視角,協調雙方的分歧,將原本學校的命令決策變成學生社團的意見表達和互動參與,對一些復雜問題形成合理的共同認知,實現內外部治理的同頻共振、雙向互動。尤其是隨著自媒體的快速普及,學校可以利用共青團工作的新媒體平臺,構建協商對話制度和多元化的信息傳導機制,切實保障高校學生社團參與大學治理的可行性。
總之,要確保高校學生社團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就必須對當前高校學生社團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有明確的認識,并加以解決,才可以實現高效學生社團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春偉,王明峰.高校學生社團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8):122-123.
[2]陳佳俊.高校學生社團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學園,2013(1):78-80.
[3]韋蔚.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的作用、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4):74-75.
[4]劉亮.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優化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5]常青.高校學生社團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6]楊寶忠.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理性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4.
項目來源:本研究系2016年度鹽城師范學院黨建與思政研究會課題《地方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6YCZDJY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