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萌
【摘 要】現如今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問題,學習缺乏積極性,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無法為自己的未來定位,學不進去知識點等,這些都是通過調查、訪談的方式所獲取的。本次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針對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及其特征,尋找出可以疏導學生心理的主要方法,為以后的工作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心理問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輔導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人類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都會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壓力,而高職學生正是心理疾病問題產生的高發群體。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現狀
所謂的心理問題是通過內外應激而產生的,主要表現出焦慮、抑郁、嚴重者甚至出現精神錯亂等情況。一般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以厭學、厭世情緒為主。若不及時解決這一問題,將對學習和工作產生較大的影響,且當學生群體出現心理問題時,會影響高校校園的社會安穩性。據相關資料顯示,在大學生中,有心理病癥的人數由上世紀80年代的23%增加到90年代的25%,近年已經增長到30%以上。
二、高職院校心理問題學生的主要表現特征
高職院校學生們的成長環境不同,個體所遇到的問題不同,繼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不同,我們將其主要表現特征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學習無動力
當學生們感到對學習無能為力時,這與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有著直接的關系。當學生們產生心理問題時,會表現出厭學的情緒。比如說,當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時候,如果掌握的專業知識不夠扎實,并且學習習慣不夠好,經過長年累月的累積,學習水平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課程也會逐漸落下,這樣會對學生的持續性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最終導致學生無法耐心的聽課。隨著學習難度的加大,缺失的知識成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而導致學習興趣的完全喪失。第二點,學生無法自己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生,是因為高考成績不是特別理想才會選擇到高職院校進行深造,所以這些學生并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并且他們對未來的職業規劃也并不合理,還有一些學生專業知識點掌握的不夠準確,甚至于這些學生根本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在他們的思想觀念里,學習變成了一種敷衍的事情。
2.人際關系不和諧
維護一段健康的人際關系,需要適應多變的環境與學會自我成長。能在陌生的環境里與新朋友新同學相處融洽,這才是一段健康的人際關系。現如今,高職院校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高職院校心理咨詢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在這種情況下,仍舊有許多高職學生,心理狀況不容樂觀,他們的心理狀態表現為異常敏感,自卑又自負,理想與現實、生存與目標交替沖擊著這一顆顆易碎的心。在內心缺乏穩定的情況下,即便是遇見一些不太難化解的矛盾和問題,他們也是無法處理好當前的人際關系的。學生們的心理狀態沒有得到積極有效的調整,導致在人際交往中被自己人為的設置了一些障礙,不能夠與老師、同學和諧相處,共同成長。
3.對未來感到迷茫
高職院校的學生們未來將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從學習走向社會的過程,這是所有學生都必須要面臨的挑戰,每位學生都應當接受現實,擺平心態去迎接自己的未來,對日后的職業生涯做出合理可行的規劃,這也是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考慮和引導學生了解的問題之一,是需要學生、老師和家長共同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高職院校心理問題學生的疏導方法
1.社會環境方面
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員,每個人都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可以說,環境會影響和塑造一個人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高職院校學生也會面臨著這一狀況的發生。高職院校學生往往正處于青春期階段,更容易受到不良風氣、各種社會誘惑力的影響,他們難以辨別社會的大環境,再加上學生們的定力不夠足,分辨力較差,很容易跟風大環境所侵蝕,將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運用到為人處世中,這些實際存在的錯誤的社會風潮和學生平日接受的學校傳授的正確三觀相違背,都會影響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使學生產生挫敗感。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工作、應當弘揚我國的積極、富有正能量的精神文化,為高職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狀態。我國的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高職院校的學生現狀,制定一些有效的規章制度,使每一位高職院校的學生都能夠感受到社會以及教育部門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們樹立自信心,并且確定好未來的目標。此外,我們應當注重高職院校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這些都是不容小覷的問題,互聯網的應用可以促進有責任心的學生們,自覺維護好當前的互聯網建設,能夠達到全民應用互聯網學習的效果,還有就是高職院校周邊環境也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一定影響的,比如周邊一些經營不當的網吧,KTV,酒吧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2.學校環境方面
第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學生素質問題為導向,必須合理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包括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高職學校的教師必須做好一切教學工作的安排,其中高職院校應當將心理問題作為學生管理考核的目標之一。必須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比如思想政治老師、心理輔導老師以及班級的輔導員,都必須參加學校的心理培訓活動。當高職院校的教師與輔導員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輔導時,要秉承著理解學生的思想,減少對學生的批評,盡可能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夠找到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模式。第二點,學校應根據學校以及學生本身的特點,創造出一種新型的模式,通過學生的活動接近學生,通過學生們的活動,教師也能夠看出學生的心靈世界,輕而易舉的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找到合適的方法進行教育。第三點,在建設的過程中,應重點加強制度建設。當一個學校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管理模式并不是特別理想的時候,是會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造成一定影響的。高職院校都特別注重招生問題,這也是學校發展至今的關鍵點所在,一般高職院校都是以重招生,輕質量成為招生的基本條件,卻很少考慮到戰略性的問題,這些都會影響著學生們心理的認知。
3.家庭環境方面
高職院校應當樹立家庭與學校緊密相連、密切配合的教育觀念,這也是現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長必須做好家庭教育,是現在高職教育主要手段之一,而高職院校應當對特殊情況如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因為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有孤僻、偏激、不信任、不自信等問題的出現,因此,學校心理老師和輔導員應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里的一切狀況,提高家長們對學生在家庭方面的認識。很多家長都缺乏合理的教育性,在教育的過程中無法深入到子女的內心世界,最終導致子女心理問題的產生,學校應幫助他們重新梳理家庭關系,多關心和愛護子女,與學校積極配合,讓心理問題學生感受到被愛、被關懷,使學生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四、小結
總而言之,如今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們,內心是很脆弱的,學生們最終將離開學校步入社會,無論是人際關系,還是抗挫能力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的問題,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當分析出學生的心理問題,找出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為以后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健康保障。
【參考文獻】
[1]葉積德.“問題學生”芻議[J].湖南教育,2003(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