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越
“社會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1835年,《德國教師教育指南》這部由德國資深教育家迪斯特韋格撰寫的著作中首先提到社會教育這一概念”。教育大辭典中界定廣義的社會教育指是對任何對個體培養具有益的社會活動,而狹義的社會教育則指社會非學校性質的教育機構對人進行類似課堂教學過程的教育路?!吧鐣魳方逃遍_展的是音樂方面的教學,教授音樂相關的基礎知識、或者是引領學生進行的音樂實踐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增強自身的修養,提高其綜合素質。
本文認為,“社會音樂教育”即指在社會范疇中開展的各類與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相關的活動,呈現出教學對象全民化、教學方式多樣化的特征。相對于學校音樂教育具有更深、更廣的教育內容和范圍的領域。此外,為社會提供的各類與音樂相關的服務性、公益性的教學與實踐也是社會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音樂教育可以廣泛地面向任何期盼接受音樂的教育的群體。其不具固定的形式,可以采取的方式多種多樣,是一種出于個體自發性的需要,而不是國家進行的強制學習。正由于社會音樂教育覆蓋面大、影響面廣,在我國“立德樹人”教育方針指導下,成為培養國民構建藝術核心素養的重要保障,在我國普通音樂教
育架構中起著基礎支撐作用。同時,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條件與水平也影響并制約著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我國各類社會音樂教育團隊和個體,是促進我國音樂教育不斷發展的有利推動力量,同時也能夠提高受教育者的音樂素養,豐富其音樂基礎知識與技巧。
一、社會音樂教育在普通音樂教育架構中的地位與特征
社會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行業的重要組成之一,對于普及和推廣音樂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社會音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形式:1、政府主導的音樂培訓機構,如少年宮、文化宮等主要針對幼、小、中學段學生開展的校外音樂方面的教育與藝術實踐;2,由學校、事業單位、民辦機構或個人組織開展的具有經營性的音樂教育機構。這類機構具有業余教育的性質,有些是專業院校或音樂團體的下屬機構,同時涵蓋個人創立的機構或私人家教等,其授課形式不僅有“一對一”、小班化教學,也存在集體類課程,具有多樣性;3,由各類公辦或民辦機構開設的具有公益性質的以音樂知識、音樂欣賞普及為宗旨的各類教學講座,例如圖書館、科技館、藝術劇院等開設的音樂普及類講座。此外,各類民非組織性的音樂社團、組織,例如各類社會合唱團、樂團等也屬于社會音樂教育領域,其參與者不僅有學生,還包括社會各年齡階段人群,其中不乏音樂愛好者。以上各種教育形式的存在,主要由于受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同時,也因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開始注重自身多方面的發展,激發對音樂文化等方面的愛好,有追尋音樂機構進行專業培訓的欲望。這也是社會音樂教育機構得以生存并不斷壯大的基礎所在。
社會音樂教育與學校、家庭音樂教育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其主要特征體現在涉及對象的廣泛性、教學目標的開放性以及教學內容的多元化這三方面。
1)涉及對象廣泛性方面。由于家庭教育針對家庭成員、學校教育針對學校學生,且受教育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時間等因素限定了其教育涉及對象的范圍。反之,社會教育需要面對的教育對象在數量上遠高于學校與家庭,加之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終身性特點,社會音樂教育是面向全社會成員而提供服務的。各類社會人群在任意成長階段、合適的時間等都可以開展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音樂教育。因此,社會音樂教育與人類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具有全民參與的特征。社會音樂教育既離不開音樂也離不開社會,社會中的每一份子都享有接受音樂教育、參與音樂活動的權利。
2)辦學形式開放性方面。由于社會的開放性同時決定了社會音樂教育的開放性。因此,其教與學的模式從某種意義上受不同社會環境中供求關系的影響。社會個體通過主觀意識選擇是否接受社會音樂教育,以及以何種形式、在什么地點接受音樂教育等均由個體主觀選擇.另一方面,由于前文提到的社會音樂教育的實施形式及辦學主體的多樣化,其同樣根據各自不同的意識形態及社會音樂教育目的,在主觀能動性下對不同的辦學形式做出不同的辦學定位。例如,即使同為私立音樂教育機構,有針對學前音樂教育的集體性音樂體驗式教學、有針對社會音樂類考級的輔導培訓,同樣也有旨在培養專業音樂家的。因此,社會音樂教育的開放性使得教與學雙方可以對目標的不同設定,共同決定了社會音樂教育辦學形式的開放性。
3)教學內容多元化方面。由于社會音樂教育中涉及教學對象的廣泛性、辦學形式的開放性,教與學雙方均能在社會音樂教育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雙方關系也是相對平等的。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安排更能滿足受教育者個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興趣愛好等因素,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學習。同時,社會音樂教育的內容及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不僅局限于各種形式的課堂,更來自于社會各類場合。例如以觀眾身份或演奏者身份參加音樂會、參加與音樂相關的宗教活動、參加各類音樂類比賽等。各種隱性的音樂教學內容包羅萬象,社會個體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在社會音樂教育各類場合下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并接受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決定了其教與學雙方均能在其中找到各自適宜的位置。
二、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社區、機構、圖書館、音樂廳等等。
音樂是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種體現,其本身能潛在地對人形成一定的影響,具備一定的教育能力。而音樂的這種能力,是學校內難以實現的。但它是一種無計劃的、自發性的音樂教育。為實現音樂作為文化現象的價值與其自身的發展,音樂教育實踐活動隨社會發展而發展,亦離不開社會活動的影響和推廣。學校音樂教育的局限性決定了其不能深入、廣泛地進行音樂教育與傳播推廣,而社會音樂教育因其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靈活的教學方式與豐富的社會教學資源而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適應并滿足人們對于音樂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田小書.審視學校音樂教育體系與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7,03:66-68.
[2]田耀農.音樂教育應實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方向的設想[J].中國音樂學,2012,04:93-101.
[3]李霜.淺析普通音樂教育的審美要素[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18(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