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澤
摘要: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迅速,社會對于電的需求量逐漸增多,因此我國火力發電廠不斷重視節能減排項目的運作,本文主要分析火電廠熱工自動化設計中節能減排工作的執行狀況。
關鍵詞:火電廠;熱工自動化;節能減排;分析
一、影響火電廠熱工自動化機組煤耗的因素分析
1.鍋爐能耗指標分析。鍋爐運行會產生大量能耗,從而體現出鍋爐運轉的工作效率,鍋爐能耗越小則反映出鍋爐效率越高、功能越強,鍋爐運轉會有許多影響因素,排煙溫度和漏風率是比較重要的兩個指標,鍋爐熱損失也會影響鍋爐的運轉效率。
2.汽輪機能耗指標分析。汽輪機能耗指標十分重要,通流效率、回熱效率和溫度效率會對汽輪機的效率產生影響,作為指標客觀影響因素的參數有多種,比如主汽參數、回熱加熱系統參數等等。
3.廠用電指標分析。工廠用電設備極多,廠耗電量對煤耗量有直接影響,電廠應當安裝節能減排裝置,減少廠用電量,從而減少電煤耗量。
二、火電廠熱工自動化系統的發展現狀
熱工自動化系統是改善火電廠工作的重要技術,受到了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青睞,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紀脫穎而出,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體驗。熱工自動化系統一直在不斷發展,最終發展為當今的分散性系統,將復雜的工作一體化管理,任務合理操控完成,生產過程變得簡單。熱工自動化今后的發展動向是計算機智能化,如今是數字化時代,依靠著監控裝置操作工作步驟,工廠也在不斷意識到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不斷完善熱工自動化系統,熱工自動化涉獵的范圍十分廣泛,并且在每個領域的發展都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重要性也不斷顯現出來,因此,國家越來越重視它的發展,工農業建設和國防領域的建設也對這項技術寄予厚望,高校中對于這項技術的投入比重逐漸增多,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這門學科的學習,優秀的人才不斷涌現出來。
三、火電廠熱工自動化設計中的節能減排對策
1.強化火電廠電力設備的安全性控制。設備安全運轉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工廠定期檢驗火電機組的運行狀況,保證設備的安全性,在設備運轉正常的情況下才能深究節能減排工作。一旦運轉設備出現故障,一方面會浪費大量的能源,另一方面會損失大量工作時間、降低電廠的工作效率。熱工自動化系統的設計具有一定的邏輯性,電廠要善于利用設計理念,合理控制設備的運轉,健全設備的維修步驟,制定緊急修補方案,以防突發狀況的出現,做到未雨綢繆才能防患于未然,設備安全快速的運轉,才能保證火電廠的經濟利益。電廠要設置專業的維修班組,定期對電廠設備安全檢測,安裝實時監控系統,隨時隨地查看設備的運轉情況,各部門派出專業的工作人員實時對設備運轉數據上報,以此系統性的對設備進行監控管理,工廠要延續節能減排的工作理念,節約能源、保護設備。
2.優化火電廠熱力系統的經濟性運行。熱工自動化系統的運行主要靠軟件的支撐,電廠應當對軟件設置嚴格的要求,成立專業的審核小組,嚴格篩選合格的軟件控制系統,軟件必須經過科學的測試,才可以安裝到熱工自動化系統當中,最為重要的是分散控制系統軟件。審核小組制定出專業的評審模型,通過智能計算機系統檢測出軟件的可應用率,做出機組負荷的圖像,選擇出合適的機組構建。電廠設置全面的機組運行管理系統,實時監控機組的運行狀況,一旦出現故障馬上進入解決階段,從而保證電廠的經濟效益。
3.提升火電廠熱工自動化設計節能減排技術的可靠性。火電廠的技術影響著節能減排的運作,機組啟動時需要大量油耗,節約能源需要減少燃料的使用量,如今的等離子點火和微油點火減少了機組啟動時的燃油使用量。其次,電廠要注重脫硫煤的使用,保證脫硫過程的正常運行,將脫硫廢水科學謹慎處理,電廠要對脫硫技術工作人員集中培訓,保證工作過程中盡量不出現差錯,挑選合理規范的輔助機器,實時監測工作數據,保證設備安全運轉。
4.加快節能減排監測儀表的創新。對于檢測儀表裝置,需要提高它的功能設計的復雜性,加快儀表的創新腳步,這就意味著儀表功能的增多,只有具有多種功能的監測儀表才會有更高的工作效率,過于簡單的儀表和人工測量基本沒有差別,這就相當于阻礙了節能減排的創新發展,就不會達到電廠的發展水平,導致火電廠發展滯后,從而阻止了國家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所以,必須將監測儀表的功能增多,并且需要多次的產品試驗,以次制定出最符合產業需求的監測儀表,幫助電廠對節能減排數據進行精準測量。監測儀表裝置的校對檢測顯得尤其重要,監測儀表測量的數據很大程度的影響著節能減排的結果,如果記錄了錯誤的數據,有可能會導致安全隱患的產生,電廠要重視監測儀表的校對監測環節。
總結
節能減排始終是火電廠的重要工作內容,電廠在不斷完善自動化技術的同時,要深入探究節能減排的工作方式,響應國家低碳環保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李麟章,王健.火電廠熱工自動化設計中節能減排分析[J].江蘇電機工程,2010,(1).
[2]李家海.火電廠熱工自動化設計中節能減排分析[J].黑龍江科學,2017,(4).
[3]蘇宇琦.火電廠熱工自動化設計中的節能減排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7,(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