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洪
摘要: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農業的規模也在擴大,但在這個過程中阻礙農業發展的因素也得到了國家領導的重視,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玉米作為主要的經濟作物,其產生的收益和工作機會是十分重要的。但玉米常見病蟲害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玉米產業的擴大和經濟效益的發展。尤其是最近幾年玉米品中的抗病性得到下降,傳入的病源蟲源種類較多,導致病蟲問題難以得到有效地抑制。因此,本文對玉米病蟲害防治中的問題與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玉米;病蟲害防治;問題;對策
近年來農業生產中玉米病蟲危害成為突出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玉米病蟲害問題已經嚴重影響玉米的質量和降低玉米的產量。雖然目前國內也在積極研究相關科學技術方法,發明相關治理玉米病蟲害的各種現代科技藥物,但是病蟲害是在不斷進化發展的,所以玉米病蟲害防治仍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防治工作的開展難度也在不斷升級。
1玉米病蟲害的源頭
要做好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首先要確定玉米病蟲害的來源。總的來說,玉米病蟲害的發生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種子,種子在儲存過程中可能會沾染到一些病毒、細菌等,播種后會引發病蟲害;二是土壤,一些病菌、害蟲的蟲卵等會寄生在土壤中,播種后引發病蟲害,尤其是在連作的地塊,土壤里的病菌和害蟲蟲卵更多,更易于引發病蟲害;三是其他地區傳播,如果某一區域的玉米病蟲害大面積發生,則可能會向周邊地區蔓延,比如病害通過空氣或病株傳播,害蟲由于活動能力強,傳播力更強。
2玉米主要病蟲害種類
2.1玉米常見病害
大斑病,大斑病發病部位在玉米根部,初期根部出現小點,顏色為橙清色,逐漸擴展,最后造成整個根部生長受到影響,嚴重者出現根部腐爛、死亡的情況;
病毒病,病毒病的發病原因與氣候、環境有關,表現為玉米生長矮小、不均勻、彎曲;
絲黑穗病,玉米絲黑穗病的主要發生部位為雄穗和果穗附近,而染病時果穗大面積變為黑穗,并且黑穗上面的黑粉一般無法飛散,呈現結塊的狀態。玉米感染黑穗病時,病菌主要以染病的植株為中心,連續地自在田間土壤中擴散。另外,當部分種子的表面感染病菌時,其在發芽的時候也會帶動病菌的萌發,為下一年玉米的染病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根據大量的實驗數據調查,絲黑穗病極易在三葉期感染,如果土壤溫度處于20-30攝氏度中間時,這種病菌會極度活躍,繁殖速度達到最為活躍的狀態,對于玉米的侵染范圍也是極為嚴重的狀態。如果玉米植株的三葉期度過之后,其染病的程度也會得到減緩的狀態,對于玉米侵害的程度也會得到降低。絲黑穗病對于玉米感染的速度要遠遠高于其他病害,因而對其防治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2.2玉米常見蟲害
玉米螟是玉米種植過程中的主要危害種類,其幼蟲危害玉米植株的穗和心葉,主要發生在六月中下旬。玉米螟大約會進行七次左右的產卵,分布在玉米葉片的中脈附近,以狀況的方式聚集,繁殖出的幼蟲會在出生后的半小時后分散覓食,對玉米的外形造成破壞。大約會分三代攻擊玉米植株,會對玉米的成長過程帶來嚴重的危害。
蚜蟲的成蟲會爬到玉米葉背和玉米嫩莖上面去,在上面吸取汁液。經過蚜蟲吸汁后的玉米株會導致禾苗萎縮和葉片蜷縮,嚴重時甚至會枯死。當老的玉米葉遭遇蚜蟲的殘害時,葉子會提前掉落,使得結果的時期縮短,產量減少。由于蚜蟲的繁殖方式與其他害蟲不同,既可以兩性生殖,又可以孤雌生殖,所以繁衍率很高,危害時間長。因此,玉米如果遭到蚜蟲的危害,會損失慘重。
紅蜘蛛對玉米產生危害一般是在玉米抽穗之后開始的,也有在玉米剛長出六片葉子時開始危害的。經過紅蜘蛛危害過的玉米葉會產生很多黃色的、細小的、密集的斑點,這是紅蜘蛛吸食了葉片中組織養分的表現。在這之后葉子會慢慢的從綠色變為黃色,直至干枯死亡。被紅蜘蛛蟲害過的玉米會產生籽粒瘦弱的情況,導致玉米減產。紅蜘蛛的成蟲一般選擇在土縫里潛伏,直到春天溫度回暖時才出土,待玉米發芽后,通過風吹到附近的玉米苗上或者通過爬行爬到玉米苗上。
3玉米病蟲害防治對策
3.1物理防治
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以及重要的飼料來源,其在我國的種植范圍極其廣泛。但是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經常會遭受到病害和蟲害的影響,嚴重的影響到玉米的產量以及質量。因此應根據玉米生長的具體區域,針對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病蟲害的種類,采取合適的防治手段,盡量在不污染環境,并且花費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實現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進而提高玉米的產量以及質量。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在玉米田的周邊設置一定的“陷阱”,從而有效殺死害蟲。例如害蟲喜歡有光的地方,就可以利用紫外線燈來殺死靠近的害蟲。但是物理防治手段成本較高,不適合個體農戶操作。但是對于大規模種植玉米的區域則可以采取該方法,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
3.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是來源于達爾文的“進化論”,也就是優勝劣汰,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來實現消滅害蟲的目的。例如赤眼峰就比較喜歡在害蟲的卵里生產自己的幼卵,而幼卵在生長過程中就會吸食害蟲的蟲卵,進而有效遏制害蟲的進一步繁殖。因此在多數玉米種植區域,都會采取在玉米田里放養適當的赤眼蜂來防治害蟲的增長,從根本上遏制了害蟲的繁殖。
3.3化學防治新技術
在對玉米病蟲害進行防治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化學防治方法,其操作便捷,能夠達到比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化學藥劑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破壞。所以,在利用化學方法防治玉米病蟲害時,應做到科學施藥。比如,在玉米的6葉期之前,可采用甲維鹽、甲維蟲螨腈等藥劑,對各種蟲害進行防治。將噴頭擰下來,順壟噴灑藥液,或者利用噴頭直接將藥劑噴灑在玉米的根莖部位,能夠將大齡的幼蟲毒殺死,從而對蚜蟲、紅蜘蛛、二點委夜蛾等蟲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又如:玉米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害蟲,應合理運用高效顆粒劑來加強預防,以保證玉米的健康生長。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采用無人機飛防技術,提高防治效率,降低防治成本。
3.4農業防治新技術
農業防治技術在玉米病蟲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保證玉米的產量和質量。比如,在種植玉米前,要做好選種工作,盡可能的選擇抗性比較好的優良品種。根據本地氣候,可以選擇登海605、金海5號等抗性較好的品種。在耕作的時候,要根據種植情況,對輪作地進行合理的深翻處理,盡可能的將病殘物清除干凈。在播撒有機肥的過程中,要保證有機肥達到足夠的腐熟程度,以免有更多的細菌滋生,增加玉米植株患病的概率。同時,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還應加強對其的管理,合理施肥、灌溉、除草,以增強玉米植株的抵抗力,減少其發生病蟲害的可能性。
4結束語
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以及重要的飼料來源,其在我國的種植范圍極其廣泛。但是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經常會遭受到病害和蟲害的影響,嚴重的影響到玉米的產量以及質量。因此應根據玉米生長的具體區域,針對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病蟲害的種類,采取合適的防治手段,盡量在不污染環境,并且花費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實現病蟲害的有效防治,進而提高玉米的產量以及質量。
參考文獻:
[1]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技術[J].宋永科.吉林農業.2017(01).
[2]玉米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要點探討[J].胡偉民.南方農業.2017(32).
[3]玉米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J].孫艷娟.農民致富之友.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