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晨
摘要:近年來,國內醫藥行業政策頻出,醫藥企業并購呈現需求急迫、覆蓋面廣、金額巨大等特點。面對如火如荼的并購熱潮,政策推動的背后透露著國家高度關注的信號。本文對當前醫藥行業并購現狀做了分析,針對醫藥企業并購特點做了分類,并對醫藥市場前景進行剖析。
關鍵詞:醫藥行業、并購
一、并購概念:
1.并購:指兩家或更多的獨立企業,公司合并組成一家企業,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并購一般指兼并和收購。
2.兼并:又稱吸收合并,即兩種不同事物,因故合并成一體。在兼并中,多家公司組合起來,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共享資源,組合起來的公司中的各股東,通常仍然是這一聯合實體的共同所有者。
3.收購:指一家企業用現金或者有價證券購買另一家企業的股票或者資產,以獲得對該企業的全部資產或者某項資產的所有權,或對該企業的控制權。收購類似于一錘子買賣,一家公司購買另一家公司的資產或股權,收購該公司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的所有者。
二、行業背景:
國內醫藥行業政策頻出,醫藥企業并購呈現需求急迫、覆蓋面廣、金額巨大等特點。面對如火如荼的并購熱潮,政策推動的背后透露著國家高度關注的信號。本文對當前醫藥行業并購現狀做了分析,針對醫藥企業并購特點做了分類,并對醫藥市場前景進行剖析。
醫藥產業鏈大體可分為如下幾部分,即:產業鏈上游藥品及藥械生產廠家、產業鏈中游醫藥商業流通企業、產業鏈下游各級終端,醫院、零售藥店等醫療機構,直至患者手中。IMS市場研究公司的分析報告顯示,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國有3000多家制藥企業,但是前100名就貢獻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900多家企業瓜分剩余的不足40%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我國醫藥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報告認為,按照現在的趨勢,今后集中度提升會愈發明顯。
相關醫藥行業政策解讀:
“新版GMP的實施”:2011年3月實行,強調生產過程無菌、凈化要求,同時要求企業建立質量關系體系。由于潔凈級別提高,廠房的建設和設備方面投入資金巨大,對于醫藥制造企業自身生產水平及能力要求提高,進而醫藥制造型企業并購進程加快。
“兩票制”:2017年1月,國務院醫改辦同衛計委等8部門聯合下發的通知,明確綜合醫改試點省(區、市)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的公立醫療機構要率先推行藥品采購“兩票制”,鼓勵其他地區執行“兩票制”,以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以期進一步降低藥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用藥負擔。并且每個品種的一級經銷商不得超過2個,醫藥流通企業集中度正在快速推進,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通過快速并購,在政策的鼓勵下加大市場覆蓋。
“一致性評價”:CFDA轉發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相關文件,2016年實施的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是指對已經批準上市的仿制藥,按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原則,分期分批進行質量一致性評價,就是仿制藥需在質量與藥效上達到與原研藥一致的水平。而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如何在市場立足仍是未知。
除此以外,醫保控費、取消藥品加成、醫藥代表備案制、帶量采購等相關政策頻出,國家對醫藥行業監管力度加大,醫藥行業進入優勝劣汰的階段。
三、醫藥行業并購現狀:
2017年中國醫藥行業并購數量超過400起,并購金額超過1800億,醫藥企業的并購進入了高潮階段。2018年上半年醫藥并購中,合計近140起,660億交易總額,涉及醫療制造、醫療服務機構、及醫藥流通領域。并購逐漸成為在政策頻出的時代之下,醫藥行業自我凈化,藥企競爭的常用方法。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收購金額超過100億的有1起,即中國生物制藥作價約128.96億港幣(約108.74億元人民幣)收購中國生物51%股權、Super Demand52%股權。單筆交易在1000萬元及以下的則有17起,1000萬-5000萬元的有30起,5000萬元-1億元之間的則共計15起。
對于今年上半年醫藥并購的這些數據,業內人士認為有以下幾大特點。
1.上市公司間整合:
上市公司之間互相整合。比如華潤醫藥并購江中藥業,這可以看作是醫藥上市公司互相整合的一個典型案例。有專家認為,不少小市值的醫藥上市公司其實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而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以后也會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進行參股或者并購、整合。
2.虧損企業收購:
多家上市公司高價收購虧損企業。如康恩貝以6.52億元參股虧損企業——嘉和生物;步長制藥5月份宣布將通過收購和增資的方式,持有已資不抵債的遼寧九洲龍躍藥業有限公司51%股權,投資總額高達1.61億元。專家對此分析,上市公司并購資產以前更多是出于利潤考慮,而目前出于公司發展戰略的考慮,不得不并購一些虧損的標的來搭建發展平臺。
3.整合終端市場:
醫院成為藥企并購的主要對象之一。上半年,有不少上市公司紛紛布局醫療服務,并購醫院經營。近期,光正集團、恒康醫療、通化金馬、康芝藥業、江河集團等上市公司相繼發布公告,擬收購醫院資產。醫藥行業資深人士認為,未來醫院并購有望提速,“因為很多藥企,要進入終端,需掌握一些醫院資源;還有煤炭、房企等企業,想要進入大健康領域,會將醫院作為入口。”
4.生物醫藥并購火熱:
上述就有說到,在140起并購中,生物醫藥就占據了28席。此外,生物醫藥單筆金額也比較高,超過5億元的共計10起。多家生物藥企和投資機構表示,之所以生物醫藥領域并購、投資呈現火熱之勢,主要還是當前的政策、人才都在助力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
5.海外并購相對乏力:
在醫藥行業領域一些過往的并購案例中,就不乏藥企對并購對象產品認識不清、價值估計過高的情況,最終的結果是藥企花費了高額代價進行并購,產品卻并未能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縱觀全球并購市場,醫藥產業一直都是熱點領域。有報道顯示,瑞士著名醫藥公司羅氏制藥的產品當中,超過80%來自于各種形式的并購所形成的產品線擴容。在強生、輝瑞等大型國際醫藥公司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并購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業內表示,總體來看,2018年上半年醫藥企業間的海外并購相對乏力。在海外并購比較活躍的企業主要還是一些大的集團公司,例如復星醫藥、上海醫藥、人福醫藥、綠葉制藥等。
2018年上半年并購數量較2017、2016年均有所下降,相關專家認為,市場優質項目減少,定增項目過會條件苛刻,導致上市公司融資難,由此影響了并購案例的數量。
四、醫藥行業前景分析
行業整體業績穩健增長,分化進一步加深。截至10月22日,醫藥生物行業一共有17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報業績預告,預計2018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速超過50%的有37家;30%-50%的有29家;20%-30%的有22家;0-20%的有40家;同比下滑的公司有44家。與去年同期這172家上市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增速結構相比,行業整體的業績保持了穩健增長,增速50%以上的公司數量不變,增速30%-50%的公司比2017年多出9家,增速0-30%區間的公司數量同比去年減少了8家,但業績同比下滑的公司數量仍與2017年基本相等,行業分化進一步加深。
三季度增速同比有所回落。從行業最近10年的業績增速可以看出行業增長能力較強,近年來業績增速一直保持在15%左右的水平。2018年行業前三季度業績增速預計位于10%-15%的區間,相比去年同期22.13%的高增速有所回落。增速下滑除了由于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外,預計還受到兩票制、醫保控費、限輔限抗等政策的影響,受影響最大的板塊分別是醫藥商業、化學制劑和中藥。
由于醫藥制造業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研發周期長的發展特點,促使行業發展必須實現三大集聚:向園區集聚、向經濟發達地區集聚、向專業智力密集區集聚。因此,當前中國醫藥制造業的區域特征為:集聚于東部沿海地區科研院所集中和創新能力較強的省份以及少數的中西部城市,初步形成以長三角,環渤海為核心,珠三角、東北等中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格局。
醫藥行業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未來醫藥行業總體發展趨勢非常明確,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疾病譜的不斷擴大促使醫藥需求持續增長,生物科技的發展使得供給從技術上能夠保證醫藥創新研發,滿足醫藥需求。而政府對醫療投入的不斷增加也提供了滿足需求的資金。“十三五”時期將成為醫藥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也將是行業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時期。
三、結束
醫藥行業政策驅動之下,行業內并購勢頭仍勁,其中上市公司相互整合,以華潤、上藥等央企較為積極,出于發展戰略考慮,目前醫藥虧損企業也成為醫藥并購的獵物之一。此外,為深入打入終端市場,更多的醫藥企業選擇通過醫院并購來提高發展速度。生物醫藥板塊仍作為近幾年來醫藥并購的熱門。而海外并購以復星醫藥等企業為主,但較前兩年并購速度相對乏力。行業大環境并不理想的情況下,醫藥政策驅動企業必須通過并購的方式使企業得以快速發展,而資金實力不足、制造能力不足的企業注定在整個醫藥行業洗牌中逐漸淘汰。
參考文獻:
[1]21世紀經濟報道
[2]東方藥網,http://www.zjjxw.gov.cn/art/2018/7/26/art_1086725_19644949.html,2018年上半年我國醫藥行業并購火熱,2018-07-26.
[3]中國制藥網http://www.zyzhan.com/news/Detail/68878.html2018-06-29醫藥/并購重組/股權
[4]https://xueqiu.com/1019210233/114243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