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興軍 朱學華
摘要:在以往的企業財務風險控制中,企業往往更注重規避損失使工作內容顯得片面。而在當今更加活躍的市場主體中,企業既要開拓市場也要控制風險,逐漸給企業財務風險控制增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現代企業經營中將風險理解為不確定性,一方面可能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另一方面也蘊含著發展的機遇。可見在企業經營中對財務風險進行識別與內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企業財務風險;內部控制;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企業不僅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同時內部的財務風險也影響著公司的發展。為了取得更長遠的進步部分企業開始采用負債經營的策略,這種做法能夠有效的緩解企業的資金缺口,但是,近幾年由于風險控制不當而造成的問題也屢見不鮮,使企業的營收遠低于預期收入。基于此,筆者在文章中首先簡要的介紹了幾種常見的財務風險問題;其次,對財務風險問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最后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大環境和企業經營現狀論述了財務風險的控制手段,以供參考。
1.企業財務常見的風險問題
1.1籌資風險
資金作為企業生產的重要要素之一,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涉及到資金的應用。部分企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就必須向市場尋求幫助,一般而言可以通過融資和借貸等渠道來獲取資金。對于國有四大行而言,部分企業的借貸規模或者資產規模不足,很難獲得相應的批示。這部分企業就不得不尋求其它的金融機構和民間借貸,這樣一來企業的階段性收益以及需要支付的本息就成為了不確定的因素。尤其是在一些信托借貸和民間借貸中,利息更也相對較高,更使企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在瞬息萬變的經濟市場中,一旦企業出現了決策失誤就很可能導致償債能力不足而是企業倒閉破產。
1.2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就是企業在未來某一時間段的收益不可控,嚴重的可能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企業就必須結合項目的風險以及實際收益來尋求一盒平衡點。同時在對項目進行預算分析時出現了偏差,導致企業投資后長期得不到收益,這種占用企業資金而沒有回報的項目也十分多見。
1.3經營風險
在企業經營中產業鏈的上下游為了形成固定的合作關系,通常都會以較高的優惠以及較長的賬期來獲得更好的資源。這樣一來企業的財務風險就受到了外部的影響,由于上下游企業的經營不善也將導致該企業出現經營風險。比如某企業在銷售規程中,采購商承諾在某一時間段進行分期支付,而采購商在此后的經營中出現了資金鏈斷裂無法支付承諾的數值。最終導致該企業面臨巨大的破產危機,進而被市場淘汰。最典型的就是此前的朝陽產業光伏產品,我國的光伏技術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同時廉價的勞動成本也是產品售價遠低于歐美同類產品。在次貸危機的波及與高額的關稅影響下,生產光伏的企業資金鏈迅速斷裂,不少企業只能黯然的退出市場。
1.4收益分配風險
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為了擴大生產規模而逐漸出現了股東制,甚至部分上市企業在金融市場通過股票的形式來湊集資金。然而在經營過程中對于收益分配的問題也出現了矛盾,這就需要結合企業發展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這就必須要考慮到分配過程中股票價值的浮動,眾所周知股票的價值是由企業的收益與經營狀況決定的。當企業獲得較高的盈利時,就必須支付相應的股息,部分企業一味的追求發展忽視了合理分配的問題。那么就會導致股票價值的暴漲暴跌,不利于企業資金的穩定。在開展財務風險控制工作時,就應該通過合理的預核算來進行分配,實現兩者的平衡。
2.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
2.1經濟環境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一體化的深入,企業賴以生存的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法律法規的變革以及金融市場主體的豐富,使企業不得不調整經驗策略以順應時代的發展。比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行各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這個過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從前些年的高速增長到如今平穩增長的轉變,就是由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導致的,將部分不適合現代化建設需求的企業淘汰掉,扶持第二、第三產業。這樣一來經濟環境和政策就使大部分傳統行業步履維艱,不得不犧牲短期經濟效益尋求轉型升級。
2.2組織管理的缺失
首先,部分企業在組織構建的過程中采用了金字塔模式。這種權利集中的管理范式不僅使信息流通渠道不順暢,同時在決策中也高層管理人員的主觀意見具有較大的話語權,極容易造成決策的不客觀。其次,企業的發展戰略與目標也通常是由企業家來制定。這種私密封閉的經營模式對決策者的商業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一旦部分能力不足的決策者剛愎自用就會導致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最后需要提到的是,企業中缺乏健全的風險控制制度,管理工作就容易失之規范。部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本身就具有較高的負債率,給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缺乏控制標準和管理制度就使工作隨意性更突出,從而引發財務風險。
2.3管理意識的淡薄
企業財務風險內部控制的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相關的理論與實踐方案都尚不完善,因此部分企業的管理人員就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都構建了風險管理部分,但是在經營過程中風險問題仍然屢見不鮮。經過深入的了解發現,大部分企業的風險控制都是階段性的工作,只有在大項目的立項與執行期間才成立而項目落地后就擱置,在有限的時間內就很難發揮風險控制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現階段的企業管理者普遍存在風險管理意識淡薄的問題,當風險問題出現時就會手足無措。
3.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手段
3.1完善財務管理體系
要想有效地控制企業財務風險問題,首先要完善企業的財務管理體系。利用健全的部門建設和嚴格的制度標準,對風險管理工作進行指導與規范。在以往的財務風險管理工作中,企業往往將其委派給特定的財務部門。在這種內部控制模式下,財務部門獨立的工作,對于經營生產中的相關要素了解不充分就容易造成估算失誤。因此,在企業內部要積極地調動信息部門的作用,給風險控制提供理論依據。比如對于市場調研部門而言,對于客戶的滿意度和反饋情況、市場銷量與份額、售價檔次和利潤等問題,對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有著直接的影響。根絕這些信息企業就能夠預測出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市場導向下的新要求,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發展計劃。
3.2提高風險控制意識
前文也曾提到過,由于企業內部風險控制意識淡薄,使風險問題頻繁發生。為了緩解這一現狀,就必須提高相關職工的風險控制意識,同時增強決策人員的管理水平。筆者建議,企業應該定期組織員工進行培訓,對生產銷售流程的規范進行強調。這樣可以有效的保障企業正常運作,在良好的發展態勢下就能有效地減少風險問題。此外,對于決策人員而言就需要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辦法來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決策人員可以到優秀的企業進行走訪學習,并結合本企業的發展情況來制定出具體的風險控制策略。
3.3實施全面預算管理
企業的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預見和進行控制的。企業的財務預核算是解決財務風險問題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企業中應該積極地對經濟活動進行分析,來優化投融資和經驗策略。在以往的風險控制中,財務預算通常是由財務部門來進行,缺乏其他部門的意見和支持使風險控制工作比較片面。針對這一問題,企業有必要實行全面預算管理辦法,各部分都對工作中的財務問題進行控制。各部門對企業發展中的財務與非財務資源進行分配、考核與控制,一邊及時的調整企業在生產經驗活動中的計劃。通過全面預算管理能在經濟上能夠實現最優化,在企業經營中遇到的資金結構問題和籌措方式都能得到優化,從而合理安排企業負債結構,有效地控制了財務風險。
參考文獻
[1]陳惠超.現金流量表的會計分析與財務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年03期
[2]陶怡瑾.基于現金流量的中興通訊財務風險識別與控制[D];長沙理工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