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資源開發過度所帶來了環境問題日漸嚴峻,林業作為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其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平衡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從現階段林業資源管理情況來看,強化林業資源管理力度,保障林業資源管理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非常必要。本文從生態環境視角入手,對林業資源管理模式進行幾方面研究。
關鍵詞:林業資源;生態環境;管理模式
引言
林業資源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組成,其對于生態環境有較多有利的影響,對我國經濟和人類生活可持續發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林業資源不僅僅可保護生態環境,還可以提供豐富的林業產品增強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應當加強林業資源管理的科學化、合理化,提升實際管理效果,讓其持續有效為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存條件做出貢獻。
1林業資源管理內涵分析
我國林業資源管理的特點為:一為由于森林數目生長的速度較為緩慢,周期性較長,因此收集林業資源信息時,會將數據的地點和位置一起統計,但是林業資源的信息管理的缺乏時效性;二為由于林業資源信息數據的種類數目較多,通常調查的類型不只一項或者幾項,因此高達幾十項的項目會造成數據信息加工處理的繁復性;三是林業資源收集的信息數據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時刻變化的,因此在對其進行管理時需要用時刻發展的眼光考慮問題進行分析;四是在獲取林業資源信息數據時間一般相對集中,但是使用的單位確會比較分散,因此針對林業資源管理時要綜合使用時間和使用單位兩者具體情況有效結合,實施管理。
2林業資源管理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
2.1加強現有林業資源管理,保護原有生態系統
如果能夠對林業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地區內能夠得到保障的不僅僅是森林樹木,其他相關的野生動植物以及微生物都能得到合理的保護,進而整個生態系統也能有效的保存下來。在林業資源管理工作中,對現有林業資源的保護以及恢復是整個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部分地區相關部門一方面建立適宜的法規,完善現有生態林的保護政策;另一方面加強監督巡查工作,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實。同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生態林業恢復等工作促使了原有林木范圍的重新擴大增加森林資源。以上舉措可以在現有資源過度開發的情況下,充分的對現存林業資源進行保護,同時又能逐步的將森林規模恢復到一定的范圍。通過對于現有林業資源的保護以及恢復工作,森林樹木以及與森林相伴的林木、野生動植物、微生物等都能夠重新獲得適宜的生長環境,從而整個生態系統內的成員都能逐步的得到恢復,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得到優化,生態系統再次得到保持[2]。
2.2特殊地區林權管理,恢復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森林資源本身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如果能夠恢復這些地區的森林資源或者是人為的通過人工造林、補植補造、封山育林等工作恢復森林資源,則水土流失等情況將會明顯的得到改善,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因此得到了維持。在林業資源管理中,林權管理、限額采伐的規定就能夠對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態環境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由于部分地區所處地理環境不佳,交通不便,因此經濟發展情況比較落后,此時地方居民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就會大力的砍伐樹木來改善經濟情況,但是由于資源的過度開發,地區的水土流失情況逐步加重,生態環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壞。而實行林權管理以及限額采伐工作可以有效的對亂砍亂伐進行制止,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來規范當地人的行為,為當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合理的保障。由于特殊地區林權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使石漠化、生態脆弱地區、南方丘陵等地的林業資源在政策的保護下得到了合理的保持,近年來,在森林資源的保護下,地區水土流失現象逐步減少,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再次的得到恢復,為地區居民以及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3城郊林業資源管理,減少工業污染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
森林作為大自然的吸塵器,能夠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空氣,對整個大氣環境起到過濾的作用。同時,森林的防風作用可以顯著的降低風速,對空氣起到滯塵的作用,使得粉塵污染、沙塵天氣得到一定的控制。在城郊地區合理的規劃林業資源的分布,通過人工造林或者是原有林木資源的保護,城市生活區與工業區得到合理的分隔,工業污染對空氣的破壞得到有效的控制,區域之間的污染物流動也能因為林業資源的保護而受到阻隔。因此在城郊林業資源管理中,除了林業資源本身得到合理的保護以外,林業資源防治污染的功能也保障了附近地區以及城市內生態環境的平衡。我國現階段很多城市發生了沙塵暴、霧霾等天氣,嚴重的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以及身體健康,在整個污染天氣的治理過程中,地區管理部門除了采取有效的產業管理措施外,也加強了林業資源的防護工作。在城郊附近,一方面相關部門采取還林政策,重新恢復了森林面積,另一方面也通過人工種植的方式,建立起一片片防護林,將工業區的廢氣等污染物有效的與城市隔離,使得城市內的空氣得到了暫時的凈化,霧霾、沙塵暴等天氣也得到了暫時的緩和。雖然整個污染天氣的治理需要從產業方面進行根本性的技術變革,但是林業資源的恢復對污染的治理起到了非常大的推進作用。
3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措施
3.1強化生態系統保護
為了增強地方政府保護林業資源的積極性并依法實施相關法律法規,應將森林覆蓋面積加入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標中。監督管理方面要制定合理的年檢計劃,將定期檢查作為地方林業資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農村集體的林地問題上,既要處理好與林農的承包關系,又要明確規定可采伐樹木的年份、品種和采伐的最大額度。一方面,可確保承包的林農取得經濟效益,也可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加強對林業稀有樹種的保護力度,實現地區森林資源集約化經營,對林業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3.2實施“以林養林”經濟性策略
從社會發展學角度看,林業可持續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夠提高經濟效益。然而,實現二者共存已成為現今林業發展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因為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林農來說是增加經濟收入的必要手段之一,同時林業資源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有著促進作用。因此,可以整合利用森林資源開展旅游業,建立森林公園,吸引更多游客,提高森林資源的經營產出,同時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森林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意識。
3.3建立林業資源監測體系
為了加大林業資源管理力度,應建立并完善林業資源監測體系,嚴格要求伐區工作人員持證上崗,避免無證采伐情況的出現。同時,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對亂砍濫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行為,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并給予嚴厲的懲罰,防止出現非法使用林業資源的現象。
結束語
新形勢下的林業資源管理工作是一項基礎性、根本性的綜合化實踐工程,在整個林業工作運營系統中起著連接調節的重要作用。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引以及相關上級領導指導方針政策的帶領下,深化改進當下林業資源管理系統的整體架構,依托生態環境建設內容,進一步貫徹落實數字化、信息化、集約化技術的具體步驟,穩步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實踐管理能力,從而助推林業工作協調、快速、持久地推進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敏.關于林業資源管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探討[J].農家參謀,2018(02):98.
[2]李娟,于海峰.林業資源管理對生態環境影響[J].中國林業經濟,2018(0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