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1.南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2.上海社會科學院 經濟研究所,上海 200020)
自人類步入工業化社會以來,制造業一直是技術進步、相關技能和企業組織管理理念的主要來源者、使用者和傳播者。正是制造業促使先進科學技術實現了從實驗室向生產和市場的跨越。制造業本身不僅是推動許多技術和制度創新的源頭,也是這些創新的主要傳播者。制造業是改變傳統經濟結構的新技術和新理念的重要來源,是一個國家創造和實現動態比較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載體。2010年中國制造業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為19.8%,以微弱的優勢超過美國(19.4%)成為“世界第一”;中國有220余種工業產品產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業大國和世界工廠。但是由于我國制造業發展依然沒有擺脫“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導致工業能耗占全國比重超過70%,眾多工業產品單位能耗遠遠高于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制造”面臨資源環境和要素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產業利潤率明顯偏低,同時還受到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和低端制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雙重擠壓。所以我們在看到中國制造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更要重視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困境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著力推進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經逐漸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轉變成工業大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工業種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特別是1978年以來,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根據世界銀行WDI數據庫的統計數據(表1),1978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599.7億美元,到2000年,制造業增加值為3849.3億美元,而到2013年,增加值增長至29 225.2億美元。分時期來看,1978~1995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率為8.63%,而1996~2013年制造業增加值的年增長率迅速提高到14.63%,即便從1978~2013年來看,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長率也達到了12.11%。也就是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發展極為迅速,其在工業乃至整個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具體來看,1978~1990年期間,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一直在80%以上,即使到了2013年,這一比例也在70%左右,而制造業增加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一直在30%~40%之間。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崛起,其在世界制造業中的重要地位也不斷凸顯出來。1994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僅為3.64 %,2006年為11.26 %(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2011年這一比重達到了20.84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已經是美國的1.29倍。

表1 1978~2013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及增長速度
資料來源:根據WDI數據庫相關數據計算所得。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在創新方面的投入強度也不斷加大,而企業也認識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變得更加強大就要增加研發投入,在這兩方面資金投入持續增加的背景下,中國在世界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創新能力也不斷增強。

表2 中國及世界其它主要國家研發投入強度(1995~2014)
資料來源: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6)。
首先,從國家投入占GDP的強度來看,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正在縮小。1995年以來,中國研發投入的強度不斷增加,從1995年的0.57逐漸提高到2014年的2.02。雖然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經濟體的研發投入強度相比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但從趨勢上看差距在逐漸縮小,并已經逐漸超過傳統的科技投入強度較大的國家,如英國、韓國;從2014年的數據看,已經接近法國的投入水平,并且已超過其他一些新興經濟體的研發投入水平(具體變化趨勢見表2)。
其次,在微觀的企業層面上,中國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通過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相關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有R&D活動企業數不斷增加,從2000年的17 272個增加至2014年的63 673個,增長了3倍多;R&D人員全時當量從43.9萬人年增長至2014年的264.16萬人年,增長了近6倍,年均漲幅達36.82%;R&D投入經費為9254.3億元,相比于2004年的1104.5億元,10年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經費的年均增長速度達23.67%。制造業R&D人員和經費的持續增加使得制造業科技創新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從經費投入的成果來看,中國制造業發展也獲得較大進步。R&D項目數2000年為65 689項,2014年增長至342 507項;新產品開發項目數從2000年的91 880個增長至2014年的375 863個,增長了4倍;新產品銷售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2000~2014年期間年均增長達21.48%;有效發明專利數從2000年的15 333件上升至2014年的448 885件,年均漲幅達27.27%。*此部分數據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5,2-1)》,并據此做了相關計算。伴隨著科技投入的增加,制造業企業特別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中國正在逐步進入創新能力強國行列。
表3中國制成品出口總額及占世界出口額比重(單位:10億美元,%)

產品類別1980年2000年2014年世界中國中國占比世界中國中國占比世界中國中國占比鋼和鐵76.80.240.3142.94.43.14727215.3化學品141.71.100.8586.412.12.120541346.5醫藥品———108.61.81.65371342.4機械和運輸設備523.40.800.22631.982.63.15932.2a1039a17.5a辦公和電信設備85.10.700.1964.143.54.51794.3595.333.2EDP①和辦公設備———371.018.65.0552.3225.640.9通信設備———286.419.56.8700.2276.339.5集成電路和電子元件———306.75.41.7541.893.417.2運輸設備———832.69.61.22033a112a5.5a汽車131.80.060.0576.41.60.31394.85093.6紡織品55.02.504.6154.816.110.4314.1111.635.6服裝40.61.604.0197.636.118.3483.3186.638.6①EDP指電子數據處理。
①EDP指電子數據處理。
數據來源:世界貿易統計2015(表中標a的為2013年數據)。
在各種生產要素充分涌入制造業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生產體系逐漸完備、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業制成品數量急劇增加,制造業的產出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還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國制造”已成為滿足世界各國工業產品需求的重要來源。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出口產品主要以農產品和礦產品為主,品種比較單一,且出口規模很小。1980年,中國制成品出口額僅為 87億美元,占全部商品出口比重的 48.14 %;2014年,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為22 020億美元,大約是美國的制成品出口額(11 640億美元)的2倍,且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近95%。1980年,中國制成品出口額僅居世界第21位,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額的0.80%;而到了2014年,中國制成品出口額占世界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的18%,居世界第一。總體上看,從1980~2014年,中國制成品出口額不斷增加,占世界比重也不斷提高(如表3所示)。另外,制成品出口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出口產品如鋼鐵、化學品、紡織和服裝制成品出口規模不斷增加,占比不斷提高,而有些制成品如電子數據處理和辦公設備、通信設備、集成電路和電子元件等出口從無到有,且市場占有份額大幅度提升。這也間接表明中國的制造業結構處在不斷調整和優化之中,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也在不斷提高。
隨著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部分國有企業已逐漸成長為制造業相關領域的“航空母艦”。多年來,在市場的摸爬滾打中,其自身研發投入、創新和盈利能力不斷提高,生存能力和競爭優勢逐漸增強,并積極地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出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改革開放后,民營企業成長的制度體制環境不斷優化,在市場競爭中一批民營企業脫穎而出,迅速成長和壯大起來,企業發展能力日益增強。在生產規模、技術研發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市場拓展等方面,已經有部分企業成為國際制造業中的佼佼者。在2015年《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中,有近60家中國大陸的制造業企業入選。
除了進入世界500強的制造業企業外,還有不少制造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能力都在不斷提升。伴隨著工業領域壟斷程度的降低、進入壁壘的降低以及市場競爭程度的增強,近年來,由于企業管理水平和資產運營效率的提高、投資收益的增加,以及職工工資的一部分轉化成了企業利潤等原因,中國工業企業盈利能力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部分制造業企業國際競爭優勢凸顯。[1]從結構變化來看,鋼鐵、機械和運輸設備行業比較優勢有很大的提升,機械和運輸設備行業中的辦公設備和電子產品的比較優勢的提升更是顯著,而一些傳統制造行業如化學制品及有關產品、紡織品、服裝等競爭優勢呈現下降趨勢(如表4所示)。這也進一步表明中國制造業行業的產業優勢已發生變化,結構升級正在悄然發生。

表4 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指數[2]
在看到中國制造業發展取得驕人成就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如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附加值偏低、發展方式粗放、產能過剩、制造業整體效率不高以及創新能力亟待提高等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突出障礙。
表5中國與世界其他主要制造業國家的人均制造業增加值情況(單位:美元)
注:中國數據不包括港澳臺數據(標a的數據表示估計值)。
資料來源:UNIDO Statistics,2000~2013,UNIDO Statistics,2014(轉引自孫理軍、嚴良,2016)。[3]
1.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偏低
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工廠”,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制造業增加值總量頗高,占有國際市場份額最大,但從人均制造業增加值來看并不高。2000~2014年中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以年均9.26%的增長速度快速增長。與新興市場國家相比,我國人均增加值還不算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明顯偏低,2014年我國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僅相當于美國的22.09%、日本的15.41%、德國的15.75%(如表5所示)。
2.制造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中國制造業結構不合理問題,最明顯的就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不足,而技術含量低的制造產品嚴重過剩。一方面,由于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比較欠缺,裝備制造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嚴重滯后,而高技術裝備的研發生產恰恰體現了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優勢,也是撐起國民經濟發展的“鋼筋鐵骨”。另一方面,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占比較大。由于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在這些制造業部門存在嚴重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現象,這也成為制造業結構失衡的重要方面,不僅導致能源、資源的高消耗、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還致使要素配置效率嚴重受損。
3.制造業企業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表6 2015年財富500強中居前10位的世界制造業企業
資料來源:2015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

表7 2015年進入財富500強排名前10位的中國制造業企業
資料來源:2015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
雖然制造業企業的規模擴大了,但企業的盈利卻比較低。通過比較2015年財富500強中居前10位的世界制造業企業和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大陸制造業企業前10家的凈利率和資產收益率(見表6、表7),我們看到,雖然中國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很高,但是其獲利能力則明顯偏低。中國制造企業在全球產業鏈條中多處于加工制造的低端領域,在前后兩端的擠壓下,其獲利空間較小。獲利能力較低也決定了中國制造業行業整體發展質量不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高,1978年研發強度為0.65%;到了2015年,研發投入經費總量達1.4萬億元,在經費投入總量上僅次于美國,研發投入強度上升至2.10%。但橫向來看,與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2013年美、日、德三國的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2.79%、3.49%、2.94%。在研發經費的使用上,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較大差別。一方面,中國制造業的研發經費投向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比較少,投向資金密集型制造業則比較多,而能夠彰顯一個國家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實力的恰恰是這些驅動技術進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如2014年中國高技術產業R&D 經費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僅為0.08%,而2009年美國的這一比重高達19.74%。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的研發經費主要用于降低成本的工藝開發,而用于原創技術研發的則比較少。產業發展的事實證明,自主創新能力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要瓶頸,也是扼制“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關鍵因素。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不合理的經費使用結構和較低的使用效率使得制造業轉型升級缺乏必要的原動力。
在利好的中央和地方政策、廉價的勞動力、過低的土地價格以及扭曲的資源環境成本等刺激之下,制造業的投資率一直居高不下,多年來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率年均增長速度在20%左右,且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同構現象嚴重。各地區高投資積淀了制造業較高的生產潛力,在國內外市場需求逐漸飽和的情況下,相關行業的產能過剩愈演愈烈。除了傳統的鋼鐵、汽車、家電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外,新興產業中的風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發電用多晶硅等部分行業也暴露出產能過剩隱患。另外,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讓歐美等國重新認識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這必然對以出口導向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制造業形成強硬的結構性制約,中國制造業借助外部市場來消化過剩產能面臨諸多變數和風險。
因此,原來地區間的重復投資和惡性競爭不僅導致制造業自身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經濟效益低下,由此所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更是成為嚴重抑制我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的硬傷。產能過剩問題在較長時間內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棘手難題,制造業整體發展素質的提高必須翻越消解產能過剩這座“高山”。
中國傳統制造業發展多屬于“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率高、利用率低,而高負荷的污染物排放給資源和環境造成巨大壓力,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明顯下降,資源和環境約束對制造業發展的瓶頸效應越來越明顯,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巨大挑戰。具體來看:(1)中國的單位GDP平均能源消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通過比較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能源供應量/GDP(噸標準油/千美元)可看出中國能源消耗較高。2014年,中國這一比值為0.62,世界平均水平為0.24,美國為0.15,日本為0.10,德國為0.10,韓國為0.22。(2)能源投入結構不合理。中國的電力主要通過煤炭轉化而來,清潔型發電如水力和風力發電、核電所占比重較小,這種能源結構是導致中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主要源頭。(3)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近年來霧霾現象嚴重,這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激增、制造業的高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無序排放有著密切關系。[4]雖然縱向來看,制造業產值的單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在下降,但與發達國家橫向對比,中國制造業的生產效率、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伴隨著生態環境承載極限的逼近,制造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工業尤其制造業猶如大國之“筋骨”,擁有“鋼筋鐵骨”,國家方可屹立。[5]世界制造業發展一方面表明了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對各國特別是大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也生動體現了制造業簡單而復雜的生存之道,就是不斷進行“創造性破壞”。中國制造業發展能否實現“由大轉強”、突圍“資源魔咒”、消解過剩產能以及克服價值鏈“低端鎖定”,出路就在于能否把創新驅動落到實處,切實實現自身的發展轉型和升級。
創新是相關市場主體對正激勵或者獲利機會的一種正常反應,而企業創新的最大外在動力源于充分的市場競爭,通過營造均等的競爭機會可以激發和誘導企業進行原始創新的積極性。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營造“公平—效率”的新常態關系,是實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關鍵。[6]
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在面對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產品的市場需求基本飽和、企業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的情勢下,要想存活和發展下去,就必須跳出以往的發展思維和路徑依賴,從依賴低價格的資源要素投入、低標準的環境保護和低水平的勞動報酬等轉向依靠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制度優勢,真正讓創新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之源。創新驅動不僅是當下制造業重新煥發生命活力的最根本驅動力,也是制造業創造新的比較優勢、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中國制造業要想在高端制造業領域取得國際競爭優勢,原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必需的,因為這些領域的核心技術不可能從其他國家直接購買,只能依靠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不僅能夠進入高附加值產業,獲取更高收益率,還有助于獲得低成本和低價格優勢。在技術水平相當的情況下,低成本優勢無疑是獲得競爭優勢的一把利器。在工業生產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就可以加快科學發明轉化為大眾產品的進程:即不斷地將昨日的奢侈品變成今日的高端產品、把今日的高端產品又變成明日的大眾消費品,這也是工業發展的主旋律。[7]所以,創新是未來中國制造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之道。
目前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不是制造業強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制造業的發展模式依然沒有擺脫“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發展。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在生產出眾多物質產品、創造巨大社會財富的同時,對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付出了龐大的社會成本。如上文所述,中國制造業經過多年的粗放發展,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已基本飽和,環境污染帶來的負面效應凸顯、隱性成本支出激增。綠色發展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中國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世界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已經陸續推出了制造業綠色發展計劃。通過綠色發展,可以有效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所以,制造業綠色發展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唯一出路。
從發達國家制造業發展歷程可看出,凡是能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的大型企業,多是實現了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制造與高端服務的融合是這些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殺手锏。隨著企業生存環境的變化,制造企業如果仍然固守原來的生產環節盈利模式,勢必會被市場所淘汰。因為企業高附加值的創造主要源于研發、工業設計以及營銷等服務環節;生產環節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兩端擠壓,獲利機會不大。所以,鼓勵和支持優勢制造業企業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商業模式創新,向其他企業提供優質的專業化服務,是制造業企業發展轉型的主要抓手和趨勢。國際上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如IBM、GE、NIKE等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從生產型制造轉變為服務型制造。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拓展獲利空間、增強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促進有優勢的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的二三產業融合戰略代表了未來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制造業實現高級化的重要標志。
在新的時代信息化、智能化是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制造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出現也是工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中,通過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引導優質資源向這些產業聚集,有助于加快形成先導性、戰略型、支柱性產業集群,這也是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關鍵環節。發達國家提出的“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等發展戰略所指的制造業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制造業,而是高端制造業或制造環節。美國已正式啟動的高端制造業發展計劃、德國提出的工業4.0計劃等均表明發達國家試圖進一步掌控全球高端制造市場。發展高端制造業不僅是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利器,通過高端制造業的產業關聯以及自身的服務化趨勢,還是引領國內制造業升級和改造的關鍵。當下中國制造業要想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制造的傳統認知,推動“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發展高端制造業是一個重要抓手。
以上幾個方面體現了未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但是要真正實現發展轉型,提升發展效率和質量、創造更高附加值產業、俘獲高附加值產業鏈環節,并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絕沒有坦途可走,只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畏艱辛、勇于創新、善于把握商機的企業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峰,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和市場中的強者。
當下要提高制造業生產運營效率,突破產業發展的困境,提振實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信心,必須在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切實清除抑制產業協調發展的各種障礙,加大對優質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力度,提升產業間專業化分工水平和層次,努力推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融合發展。
由于制造業供給市場的產品本身種類多樣,其可選擇的生產和經營模式本身就存在多樣性,所以制造業轉型主要是經營模式的轉變,通過不斷創新促使企業提供的產品質量和產品結構適時地適應市場需求結構和需求層次的變化。許多傳統行業的創新不一定都去尋求應用高科技,企業經營模式、流程優化、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都可能給企業發展創造更豐富的商業契機、拓展出更多的贏利機會。另外,制造業企業長期耕耘在某個行業,容易積累豐富的經驗,也就容易形成企業產品的特色或某些核心競爭優勢,從而更易于去創造和把握商機。比如優衣庫,這個日本企業主要從事服裝行業——這當然屬于傳統行業。但優衣庫的老板可以做到日本首富,該企業經營成功的關鍵不在于快速更新,而在于通過與大學等研究機構的長期面料研發合作,使服裝面料穿起來更舒適、更溫暖,成為青年人的最愛。在當前的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環境下,每個制造業企業必須學會充分靈活地利用外部優質資源,力求揚長避短。因此,將自身不具有成本優勢的生產性服務外包給市場中能夠以更低價格提供更高質量服務的供應商,從而使自身能夠為消費者長期提供可信賴、有特色的產品,不失為一條捷徑。
《中國制造2025》中指出:要大力支持服務于制造業的信息技術發展,提高重點行業信息應用集成能力。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平臺、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在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制造業企業的組織方式、營利模式和管理理念要進行大變革,必須要突破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肥水不流外人田”等狹隘觀念,通過與外部專業化和規模化水平較高的生產性服務供應商攜手合作,或通過自身優勢的“裂變”向價值鏈兩端延伸來完成服務化轉變。這是中國制造業擺脫當前資源環境約束,跳出“低端陷阱”,培育和增強市場競爭優勢并煥發生機和活力的現實選擇。
因此,在新的發展征程中,中國制造業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制造業必須揚棄“世界加工廠”的發展模式,在發展“世界花園工廠”(先進制造業)的基礎上建設“世界辦公室”(現代服務業)和“世界公園”(環境友好)。[8]而要想實現制造業轉型發展的成功,關鍵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并通過良好體制機制環境的創設,切實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改造升級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當然,突破當前制造業發展困境,需要社會各方為制造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為企業提供恰當的激勵。作為理性的經濟主體,企業對投資機會異常敏感,必定會對市場激勵做出適當的反應。在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政府部門在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同時,要盡可能限制和約束對市場主體過多或不必要的干預,改善和提高要素供給的質量和運行效率,為產業融合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秩序和環境。
[1]金碚,李鋼.中國企業盈利能力與競爭力[J].中國工業經濟,2007,(11).
[2]金碚,李鋼,陳志.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分析及提升對策[J].財貿經濟,2007,(3).
[3]孫理軍,嚴良.全球價值鏈上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績效的國際比較[J].宏觀經濟研究,2016,(1).
[4]李平,李曉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成就、經驗與問題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5,(7).
[5]金碚.工業的使命和價值——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理論邏輯[J].中國工業經濟,2014,(9).
[6]金碚.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
[7]金碚.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J].中國工業經濟,2011,(7).
[8]劉志彪.為什么我國發達地區的服務業比重反而較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