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廷
(廈門大學 法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1)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國集團內勞務交易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國企業集團利用各關聯企業之間提供的包括市場、行政管理、技術服務、內部審計、法律咨詢等勞務,這種集團內部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利用了集團內部資源,為集團節省了行政成本,但是在國際稅收層面,跨國企業可能利用各國稅制差異,以集團內勞務為載體,進行不合理的稅收籌劃與避稅。經合組織于2015年發布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Benefit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BEPS)行動計劃十最終報告,對G20國家和OECD成員國制定相應的轉讓定價規則進行指導,防止關聯企業間通過管理費、總部費用等集團內關聯勞務交易的行為,侵蝕稅基轉移利潤,同時又對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提供了一種可供選擇的簡化的轉讓定價方法。與此同時,聯合國國際稅務合作專家委員會下設的聯合國稅收協定范本第9條小組委員會,在2014年1月邀請所有參與聯合國稅務合作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各自對集團內勞務、管理費用和無形資產方面的觀點。中國國家稅務總局站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上,對集團內勞務費和管理費轉讓定價的問題發表了觀點與主張。
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涉及四個主要問題:判斷集團內勞務活動是否構成轉讓定價勞務活動;確定集團內勞務的獨立交易價格;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同期資料文檔要求;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安全港規則的適用。本文就此四個問題展開論述,并站在發展中國家立場上,分析我國目前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規則在適用和執行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在判斷跨國集團關聯公司之間提供的服務是否能夠作為勞務費扣除時,應首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確定提供的服務能否滿足受益性測試,構成集團內勞務;其次,在判定提供的服務屬于集團內勞務后,需認定服務提供方的集團內勞務費用價格是否符合公平交易原則。另外,經合組織在此次BEPS行動計劃十的最終報告中新增了低附加值集團內轉讓定價安全港規則,安全港規則分別從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的范圍、公平交易價格、同期資料文檔三個方面對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規則進行了簡化。
經合組織于2010年發布的《跨國企業與稅務機關轉讓定價指南》(以下簡稱《轉讓定價指南》)在判斷集團內勞務是否構成轉讓定價服務時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測試標準,即受益測試(Benefit Test)和意愿支付測試(Willing to Pay Test)。受益性測試主要是指集團內勞務是否提供取決于勞務是否為接受方提供了經濟或者商業價值,從而增強其商業地位。而意愿支付測試是指是否存在獨立企業愿意從第三方獲得該勞務或者自己從事該勞務。經合組織《轉讓定價指南》提供的受益測試和愿意支付測試已被各國所廣泛采納并轉化為國內法,成為判斷集團內勞務是否已經提供的兩種主要測試標準。[1]其中,意愿支付測試被視為受益測試內容的具體化,便于受益測試在實踐中的應用。
此次BEPS行動計劃十在《轉讓定價指南》第七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的修訂,將實踐中關聯企業間提供的若干類型的集團內勞務進行歸類,如屬于下列類型的勞務,指南建議將不滿足受益測試及意愿支付測試,但也存在特例情形構成集團內勞務[1]:
1.股東活動例外(Shareholder Activities)
股東活動是指某個集團成員因為其在其他集團成員中擁有所有者權益而提供的活動,但是其他集團成員實際上并不需要這些服務,并且在企業為獨立第三方的情形下,也不會為接受該服務支付費用。這樣的活動通常不會被認定為集團內勞務,如集團公司為保障投資方利益對企業實施控制、管理、監督等活動,將僅屬于股東或集團層面的活動(如內部審計)向子公司分攤費用,或以集團內部管理的名義直接向子公司收取管理費或將管理費包裝為服務費;另外,股東活動還應當與1979年《經合組織轉讓定價指南》的管家行為(Stewardship Activity)相區分,管家行為包含了股東活動和非股東活動,如母公司為子公司提供的技術咨詢服務,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提供的日常輔助管理活動,這些活動都屬于非股東活動,應當納入集團內關聯勞務的范疇。
2.重復性活動例外(Duplication)
重復性活動例外是指某一個集團成員重復性提供一項已經由其他集團成員自行開展獲得的服務,或者某一個集團成員重復性提供已經由第三方為該成員提供的服務,那么這種活動構成重復性活動,不屬于集團內勞務。典型的例子是,母公司批準子公司管理團隊做出的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履行集團授權的程序性規則,實際上子公司并沒有實際受益。但是有些重復性活動也會構成集團內勞務,例如為了降低錯誤經營決策風險,母公司對于某一事項提供了兩次法律意見。[2]
3.附帶性受益例外(Incidental Benefits)
附帶性受益例外是指企業因附屬于集團而獲益,但未接受關聯方實施的具體勞務活動所應當支付的費用。例如,集團公司通過集中采購、整合內部信息系統、集中化管理、提升借款能力等方式產生了集團內的協同效應,集團公司自身或其關聯子公司均未向企業提供具體的勞務活動但收取了相應費用,或提供了少量的勞務但收取了不匹配的費用。通常,這種附帶性受益不被認為構成集團內勞務,因為獨立企業通常情況下并不會為這些活動所帶來的受益支付費用,雖然集團所有子公司均因此間接受益,但不應承擔相應費用。但是附帶性受益也存在構成集團內勞務的情形,例如,集團成員企業受益于集團母公司層面的全球市場營銷和公關活動,這種集團公司主動提供的旨在提高集團成員獲利能力的活動通常被認為屬于集團內勞務。[3]
4.待命服務例外(On-call Service)
母公司可能在任何時刻為集團成員提供財務、管理、技術、法律或者稅務咨詢等方面的輔助服務,在這種情況下,隨時準備提供服務可能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要判斷待命服務(On-call Service)是否構成集團內勞務,應當根據個案分析獨立企業在可比情形下是否會隨時獲取服務而支付相應的服務費用。如果服務接受方企業對這類服務的潛在需求非常小,或者接受該服務的優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那么此類服務就不能構成集團內勞務。
5.補償性測試例外(Remuneration)
在對集團內勞務進行分析時,還必須考慮母公司為子公司提供的各項服務是否已經在其他的關聯交易定價政策中得到了補償。如提供貸款、外匯和對沖交易的服務中,服務提供方所支付的勞務費可能體現在差價當中,在此種情形下不應再次向服務提供方收取勞務費。另外,在關聯企業提供采購服務當中,所采購的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可能已經包含了勞務費,因此,另向服務提供方收取勞務費也是不合理的。
2014年4月,應聯合國的請求,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就集團內勞務和管理費問題,從中國的角度出發提交了意見書。此觀點被國稅總局國際稅務司司長于2014年4月6日參加華盛頓稅務研討會時總結為“六項測試標準”。[4]筆者將其內容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對集團內勞務和管理費用轉讓定價問題的觀點
在確定集團內勞務是否符合公平交易價格時,主要側重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給集團內勞務收費定價;二是在確定集團內勞務費的價格之后,服務提供方應按何種方法向服務接受方收取勞務費;三是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同期資料文檔要求如何規定。
1.集團內勞務的定價方法
(1)可比非受控價格法。 根據此方法,以非關聯方之間進行的與關聯交易相同或者類似業務活動所收取的價格作為關聯交易的公平成交價格。這主要是將集團內勞務的價格與非受控交易在相似情形下進行比較,而并不考慮服務的成本以及利潤加成率。可比非受控價格法被認為是最直接、最可信的定價方法,但是在實踐中因為缺乏可比性交易,在集團內勞務定價時適用難度較大。
(2)成本加成法。由于適用可比非受控價格法的難度較大,在無法找到可比第三方交易價格時,《經合組織轉讓定價指南》、《聯合國轉讓定價手冊》建議適用成本加成法。成本加成法在確定提供勞務費的成本價格后,將第三方獨立企業在可比情形下提供服務的利潤加成率作為依據,對勞務費成本適用成本加成的方法計算公平交易價格。在尋找成本加成可比對象時,跨國集團納稅人需要對關聯企業服務提供方進行功能風險分析,并依此來確定加成率是否適當。如果功能風險分析和適用的成本加成不相匹配,則可能會被稅務機關進行轉讓定價調整。
在適用成本加成方法時,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分別從服務接受方與服務提供方兩個方面進行考量,若關聯勞務構成了服務提供方的主要營業活動,或者提供的勞務對于服務接受方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那么對勞務費用成本適用成本加成收費是必要的。另外一種情形是在無法確定成本價格以及利潤加成率時,不適用費用加成,而采用成本池分攤的方法,按照勞務費成本計價,因分攤費用已經包含利潤加成,所以服務提供方不應當再收取任何附加利潤。例如,集團母公司向關聯子公司提供日常管理等支持性勞務活動。
(3)利潤分割法。 利潤分割法指按獨立企業從事類似交易的利潤分配情況確定內部交易所得營業利潤在關聯企業之間的分配。美國在2011年轉讓定價條例(US transfer pricing regulations)中已經引入到對集團內勞務適用利潤分割法進行轉讓定價調整。經合組織在此次BEPS行動計劃十的討論稿中重新對利潤分割法進行了修訂:在提供集團內勞務時,如果各參與關聯方交易高度整合并且關聯方之間共擔風險,同時各參與關聯方對于集團價值鏈具有重要貢獻,由于集團內勞務活動具有高度整合性或零散性,納稅人和稅務機關無法找到可比交易,在此種情形下,經合組織建議對集團內提供關聯勞務價格的計算適用利潤分割法。[4]
2.收取勞務費的方法
在確定集團內提供關聯勞務的計算方法之后,根據適用的勞務費用成本核算方法不同,又分為兩種計算方法:直接收費法與間接收費法。
(1)直接收費法。適用直接收費法的根本原因在于跨國企業集團有能力證明其提供的勞務成本費用明細。直接收費法通常在關聯企業獲得特定服務時為支付勞務費而適用。根據《經合組織轉讓定價指南》規定,在某種服務屬于集團內關聯方企業的主要營業活動,并且該關聯方向獨立第三方企業在可比情形下同時提供過相似或相同的服務,此種情形適用直接收費法是相對合理恰當的。盡管適用直接收費法的優勢明顯,但是其實施難度非常大,主要原因在于:在已經確定提供的勞務屬于集團內勞務時,納稅人證明提供集團內勞務的成本費用構成難度較高,可能需要服務提供方和服務接受方提供大量的同期資料,這無形中提高了納稅人的守法成本;另外,某些服務并不構成企業的主要營業活動,服務提供方向獨立第三方提供該特定服務只是偶爾發生,納稅人可能無法直接提供其集團內勞務成本費用的構成明細。
(2)間接收費法。間接收費法是實踐中跨國集團在向其關聯子公司收取勞務費時適用的最主要的方法。這種方法首先是在跨國集團總部形成服務費用的成本池,然后按照跨國公司既定的標準分攤總成本池的費用之后再向接受集團內勞務的關聯子公司收費。《經合組織轉讓定價指南》規定,除使用近似值估算方法外,在無法準確計算提供的集團內勞務的價值,并且適用直接收費法可能會加重納稅人守法成本和稅務機關的行政負擔時,建議使用間接收費法。在分攤標準滿足公平交易價格并可以體現服務對接受方的價值,同時服務接受方又可以提供資料證明其受益程度時,稅務機關可以接受間接收費法的適用。[8]
間接收費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納稅人向稅務機關證明其采用的分攤標準的適當性及準確性的難度較大。因為服務提供方并不是對提供勞務直接收取勞務費用,服務接受方往往很難證明其確實受益于所接受的勞務。各國對受益標準規定的不同與不確定性也增加了納稅人的稅收遵從負擔。目前,多數國家的轉讓定價國內法并沒有對間接收費法如何適用提供額外的規則和指引,納稅人和稅務機關并沒有國內法依據去判斷間接收費法的適用是否公平合理,僅能參照《經合組織轉讓定價指南》對間接收費法的指引規則進行適用。
3.集團內勞務的轉讓定價同期資料文檔要求
稅務機關在進行關聯業務調查時,企業及其關聯方,以及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按照本國法規定提供相關資料。沒有納稅人提供的同期資料文檔,稅務機關在啟動轉讓定價調查時將無法判斷集團內勞務是否已經提供,以及提供的勞務是否符合公平交易原則。因此,納稅人提供的同期資料文檔是判斷集團內勞務是否符合本國轉讓定價規則的最重要與最直接的依據和證明。但是,目前絕大多數國家的轉讓定價同期資料規則并沒有對集團內勞務做專門規定。此次BEPS行動計劃十三《轉讓定價文檔與國別報告》對轉讓定價同期資料進行了適當調整,新版同期資料包括主體文檔、本地文檔和特殊事項文檔三層,準備門檻各不相同,跨國企業集團只要符合其中任一種文檔的準備門檻,就需要準備同期資料。
在跨國集團關聯公司之間提供的各種勞務活動中,集團母公司經常會向關聯子公司提供行政性及輔助性的日常管理活動,而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這類勞務的目的往往并不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主要是為了獲得集團公司整體上的協同效應(Synergy Benefits)并實現成本節約,關聯子公司對此管理活動支付的勞務費占全部成本費用的比例并不高。如果稅務機關對這部分管理性質的勞務費實施全面的轉讓定價調查與調整,那么將會不同程度地加重納稅人的守法成本,同時也加重了稅務機關自身的行政成本負擔。目前,澳大利亞、奧地利、匈牙利、日本、荷蘭、美國和新西蘭已經修改了本國的國內法,制定了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的轉讓定價安全港規則。對符合特定條件的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活動適用一套相對簡化的轉讓定價調整方法,納稅人一旦滿足此門檻規定,將不會受到稅務機關全面轉讓定價調查的挑戰。經合組織在此次BEPS行動計劃十最終報告當中,對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的規則進行了詳細介紹和說明。
1.確定提供的勞務是否屬于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
判斷跨國集團關聯方是否提供了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首先需要對低附加值勞務的定義及勞務所涵蓋的范圍有一個明確判斷。經合組織首先肯定了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的支持性功能,隨后又將關聯方提供的構成跨國集團核心營業活動、形成有價值的無形資產以及承擔重大或實質性風險的功能排除于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的范圍之外。另外,經合組織還對其認為符合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的范圍進行了正面清單式列舉。在研究對比美國、歐盟、澳大利亞以及荷蘭對低附加值勞務的定義之后,筆者發現,關于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的屬性方面,各國已普遍達成共識,肯定了低附加值勞務所具有的支持性、非核心性以及低附加值的特性,但是在排除清單中,各國規定卻各有不同。例如,美國將在建工程勞務列入排除清單*美國:US Treas.Reg.sec.1.482-9(b)(4).,而澳大利亞、荷蘭以及歐盟并沒有將在建工程列入排除清單。*荷蘭: Decree of 14 November 2013, IFZ 2013/184M, para. 6.3.另外,歐盟僅規定了可能構成低附加值勞務的正面清單,澳大利亞沒有清單式的列舉,但是卻特別提到從事研發活動的關聯方不屬于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范疇。*澳大利亞:ATO TR 1999/1,para.80.這就很可能會出現由于兩個國家對同一種勞務的定性不同,如在美國滿足安全港規則但在澳大利亞卻要接受全面的轉讓定價調查,從而導致納稅人在兩個國家適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利潤加成率、提供的文檔要求以及適用的轉讓定價調查方法完全不同。納稅人對同一筆交易將很可能會面臨雙重標準去準備文檔資料來計算費用,從制定安全港規則的目的來看,這個結果顯然與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2.簡化的受益性測試
經合組織在BEPS行動計劃十的報告中建議,低附加值勞務為勞務接受方提供了獲益,但是因為這種勞務的性質,納稅人難以向稅務機關證明其獲益的程度以及獨立企業是否愿意向第三方支付該項勞務或自身從事該勞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納稅人的守法成本。因此,對于符合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的活動,經合組織建議,可以適用簡化的受益性方法。即納稅人按照稅務局的規定提供了相應的文檔資料和報告,稅務機關在通常情況下將不再挑戰該轉讓定價交易行為或質疑其受益測試。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制定集團內勞務安全港規則的國家都采用這種簡化的測試方法,一些國家仍然適用標準的受益測試,如美國、澳大利亞、荷蘭。
3.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的定價方法
BEPS行動計劃十的報告建議跨國集團企業中的勞務提供方應對集團內低附加值勞務的所有成本,統一適用5%的利潤加成率,并按年度提供一張勞務類別的發票供結算使用。歐盟聯合轉讓定價法庭(EU Joint Transfer Pricing Forum)規定對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適用的利潤加成為3%~10%之間,通常在5%左右。*歐盟:EU JTPF Guidelines on Low Value Adding Services, supra n. 6, para. 65.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與荷蘭對于根據本國轉讓定價規則認定符合低附加值的集團內勞務,將不適用利潤加成,這意味著,勞務提供方將僅能收回成本,而沒有任何利潤加成。相比之下,澳大利亞更是制定了兩種不同標準:當澳大利亞集團公司從外國關聯方獲得低附加值勞務時,利潤加成率不得高于7.5%。而當澳大利亞集團公司向外國關聯方提供低附加值勞務時,利潤加成率不得低于7.5%。*澳大利亞:ATO TR 1999/1,paras.82.如果在兩個已經制定安全港規則的國家之間發生集團內勞務關聯交易,則可能會出現勞務提供方與勞務接受方因對成本適用的加成率不同,而導致納稅人被雙重征稅的情況。另外,不考慮低附加值勞務的愿意支付測試標準,而統一適用相同的加成率,這也是和公平交易原則相違背的,因為適用統一相同的加成率畢竟不能夠適用涵蓋所有交易情形。*OECD, Comments on Action 10 Discussion Draft, supra n. 146, Comments by Agata Uceda, at 18.
4.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文檔資料要求
通過對比經合組織、歐盟、美國、澳大利亞以及荷蘭關于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納稅人所應當提供的文檔資料要求,筆者發現,各國對文檔資料的提交要求并沒有起到降低納稅人稅收遵從負擔的作用,反而提高了納稅人適用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安全港規則的門檻。如美國轉讓定價條例規定,需要提供能夠證明勞務的性質、勞務接受方與勞務提供方的受益性關系、成本的核算方法等資料。*美國: US Treas. Reg. sec. 1.482- 9(b)(6).而荷蘭更是沒有對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規則制定簡化的文檔要求,與非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適用相同的文檔提交規則。這將會導致稅務機關的關注重點從公平交易價格轉移到勞務的真實性的判定問題上。納稅人需要提供充分的文檔資料來證明勞務方能夠通過受益測試。而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即便納稅人提供了大量充足的資料及相關信息,仍然被稅務機關認定為沒有證明其受益的真實性而無法適用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安全港規則的情況。
某跨國企業從2008年開始,在銷售收入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兩家中國子公司的利潤率反而大幅下降,財務數據顯示,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支付集團內部的費用大幅增加。某市國稅局反避稅調查小組發現,從該跨國公司實際內部現金流向和會計記錄來看,跨境服務費是先在跨國公司總部與新加坡的關聯公司之間分攤,再由關聯公司分配給中國子公司。由于新加坡的關聯公司經營所得可以免繳企業所得稅,中國兩家子公司費用的計算基數應該是母公司分攤給新加坡關聯公司的成本池,但是實際上,兩家中國子公司在分攤費用時,卻采用全球成本池,另外,分攤給新加坡公司與中國關聯子公司的服務費總額適用的分攤標準也不同,這導致新加坡運營總部支付的勞務費不合理偏低,而中國關聯子公司支付的勞務費不合理偏高。[5]
1.我國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現狀分析
前述案例是我國公開報道的為數不多的境外大額付匯反避稅調查案例之一,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我國目前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避稅趨勢不斷蔓延,方式更為隱蔽。除了有形資產購銷的轉讓定價之外,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通過支付集團服務費和無形資產的特許權使用費的形式將利潤轉移到境外,侵蝕我國稅基。當前,我國境內企業多為關聯服務的接受方。因為我國當前勞務市場尚不發達,同時又缺乏市場價格信息,對于境外關聯公司提供的勞務,很難直接找到可比價格,并確定成本,因此在處理轉讓定價集團內勞務問題上多采用間接收費方法,由母公司與各子公司簽訂服務費用分攤合同或協議,以母公司為其子公司提供服務所發生的實際費用并附加一定比例利潤作為向子公司收取的總服務費,然后再進行轉讓定價功能風險分析,確定適當的分攤標準,最后向各受益子公司收取相應勞務費。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爭議焦點多集中在成本池的界定、商業實質與關聯企業間的協議以及分攤方法的選擇上。
2.我國現有的集團內關聯勞務轉讓定價規則框架

圖1 我國現有的集團內關聯勞務轉讓定價規則框架
截至目前,我國國內還并沒有專門制定針對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的實施細則,集團內勞務費的支付問題多見于國稅總局規定的對外支付大額費用反避稅的規范性文件之中,相對繁雜紊亂。但是在2015年9月,國稅總局對《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國稅發〔2009〕2號)進行了修訂,起草了《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在《征求意見稿》中,新增關聯勞務章節分別從受益性勞務測試、公平交易價格、特殊事項文檔以及成本分攤協議四個方面對關聯勞務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在我國國稅總局向聯合國稅務專家合作委員會提交的意見書中,對經合組織規定的受益測試作了限縮性的解釋,并已將“六項測試標準”轉化到國內法規定于國稅發〔2015〕16號文件當中。境內關聯方向境外支付勞務費用的標準適用比以往更加嚴格,但是在如何按照公平交易原則確定集團內勞務費用價格,尤其在適用間接收費法的成本池的界定以及分攤標準的選擇問題上,我國稅務機關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和明確的指引,分攤標準的選擇在實踐中往往具有主觀性,且容易被納稅人利用并作為避稅的工具。如果納稅人選擇的分配要件不是標準分配要件之一或者納稅人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其確實受益于該勞務,那么此勞務費支付將可能引起稅務局的注意,進而對該筆費用進行轉讓定價調整。另外,分配標準不明也同時給納稅人留下了稅收籌劃和避稅的空間。
在進行受益性測試分析時,我國目前在稅務局與納稅人的舉證責任分配方面仍然沒有具體而明確的規則。由于缺乏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會造成受益測試規則在實踐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因為稅企信息不對稱,可比勞務價格難以取得,納稅人可能提供了大量的同期資料仍然無法證明提供集團內勞務的真實性以及受益性;另外,這也極大提高了納稅人的守法成本。浙江省國稅局根據國稅總局16號公告的規定,制定了本省企業向境外關聯方支付費用的稅收風險管理工作指引,詳細地列舉了本省企業向境外關聯方支付費用可能存在的主要稅收風險點,并對出現的稅收風險點從六項測試的角度加以提示與指引,但是并沒有對納稅人和稅務機關之間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加以明確和細化。因此,筆者建議,我國應當完善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實施細則,明晰集團內關聯勞務交易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在受益測試與公平交易價格方面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只有明確稅企之間的舉證責任規則,才能更有效地證明集團內關聯勞務交易是否真實有效的存在以及關聯勞務交易價格是否符合公平交易原則。否則將會導致納稅人承擔關聯勞務交易被稅務機關調整的不利益,同時也提高了稅務機關的稅收征管成本。
目前,我國跨境關聯勞務交易轉讓定價規則通常規定于境外關聯方支付費用的規范性文件當中,現行的《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并沒有對關聯勞務交易規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新增了招聘、培訓、集中采購、審計與合約研發五種關聯交易類型。這顯然是借鑒了經合組織BEPS行動計劃十關于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安全港規則的內容。但是,《征求意見稿》只是列舉了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并未規定相應的簡化規則。由于我國安全港規則的缺失,在實踐中可能會遇到的情形是,勞務提供方向我國境內關聯子公司提供的日常管理活動滿足了勞務提供方本國國內法關于低附加值勞務安全港規則的適用,而我國稅務機關在進行轉讓定價調查時,根據國稅總局2015年第16號公告認定該服務為股東活動,不滿足受益測試的要求,那么該筆勞務費用將無法扣除,跨國企業集團將會面臨對同一筆所得被雙重征稅的局面,這將大幅加重跨國集團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與守法成本。因此,我國應當更多地從跨國集團整體價值鏈的角度去考量,尤其是境內關聯公司接受境外母公司提供的低附加值集團內勞務,這筆勞務費往往支付向集團母公司所在地,而集團母公司通常并不在低稅地國家,關聯企業低附加值勞務費用的支付通常并不是為了實現利潤轉移與稅基侵蝕。因此,筆者建議,我國對于低附加值關聯勞務交易,應當接受經合組織的部分建議,對此類費用適用簡化的受益性測試規則和簡化的公平交易計算方法。這一方面可以降低納稅人的稅收遵從負擔,節省成本開支,進一步促進國際貿易投資;另一方面,稅務機關對于符合低附加值支持性質的關聯勞務交易,只要納稅人能夠提供足夠的同期資料證明其滿足受益測試和公平交易原則,即可免于全面的轉讓定價調查,開源節流,同時也有效地降低了稅務機關的稅收征管成本。
《征求意見稿》建議關聯勞務交易的同期資料應按照特殊事項文檔準備,在國稅總局2016年42號公告中將關聯勞務從特殊事項文檔改為本地文檔,與特殊事項文檔相比,本地文檔已適當降低了納稅人的稅收遵從負擔,但本地文檔中規定其他關聯交易金額合計超過4000萬元是指包含關聯勞務交易在內的其他關聯交易金額之和。關聯勞務交易已經成為繼有形商品交易和無形資產交易之后的第三大關聯交易。筆者建議,本著降低納稅人稅收遵從負擔的原則,我國應當單獨規定關聯勞務交易準備本地文檔的門檻金額。過度嚴格限制境外勞務費用扣除將導致跨國集團納稅人無法正常抵扣管理費用成本以及其他服務費用,這終將會對其投資決策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國際投資與人員的流動。
集團內關聯勞務轉讓定價交易出現前述諸多問題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當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套相對統一的轉讓定價勞務規則。而納稅人正是利用各國國內稅法轉讓定價勞務稅制規定的差異性,以集團內勞務作為載體,通過稅收籌劃實現稅基侵蝕利潤轉移的目的。遺憾的是,此次經合組織行動計劃十并不是作為最低標準予以執行,某種程度上,這也大大降低了集團內勞務轉讓定價規則的國際一致性與規則協調性。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向聯合國提出建議,推動制定集團內勞務費轉讓定價規則的國際化統一標準。在不影響納稅人投資決策的前提下,制定統一的集團內轉讓定價勞務規則,保證分攤的管理費至少能夠在服務提供方或服務接受方獲得完全扣除,避免給納稅人造成雙重征稅的不利后果,增強跨國納稅人從事跨境交易活動的稅務確定性與穩定性。另外,對于可以接受的分攤標準、建議適用的成本加成率、具體需要何種類型的同期資料文檔也應當形成一套統一的規則體系,避免使納稅人遵從雙重標準,造成加重納稅人稅收遵從負擔的不利影響和后果。
[1]Transfer Pricing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ax Administrations (OECD 2010)[EB/OL]. http://www.oecd.org/tax/oecd-transfer-pricing-guidelines-for-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nd-tax-administrations-20769717.htm.
[2]Aligning Transfer Pricing Outcomes with Value Creation[EB/OL].Actions 8-10 - 2015 Final Reports. http://www.oecd.org/tax/aligning-transfer-pricing-outcomes-with-value-creation-actions-8-10-2015-final-reports-9789264241244-en.htm.
[3]中國在轉讓定價勞務問題[EB/OL].http://www.un.org/esa/ffd/tax/TransferPricing/index.htm.
[4]OECD, Discussion Draft, BEPS Action 10: Discussion Draft on the Use of Profit Split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Value Chains (OECD 4 July)[EB/OL]. http://www.oecd.org/tax/transfer-pricing/public-comments-action-10-profit-splits-global-value-chains.pdf.
[5]黃堅,曾霄,洪景陽.全國首例大額跨境服務費避稅案件查結查補稅款和利息將超過8億元[N].中國稅務報,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