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袁劉霞
1.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市立醫院麻醉科,山東濱州256600;2.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市立醫院手術室,山東濱州256600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手術方式,指的是將已經受到損傷,并且喪失正常功能的膝關節表面采用人工膝關節假體進行代替,以此來促使其疼痛消除,將畸形糾正,促使關節活動度與穩定性恢復[1]。通常情況下,為了促使患者關節功能更好更快恢復,術后通常需要對其進行康復訓練,最大程度上促使關節功能重建,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降低[2-4]。但是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患者通常會伴有股四頭肌痙攣與劇烈疼痛出現,這會對患肢活動角度與力度進行嚴重限制,對假體關節的康復治療效果造成影響。研究顯示,采取科學有效的康復鎮痛措施能夠將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鍛煉過程中出伴隨出現的劇烈疼痛顯著減輕[5-6]。該研究對此也選取2011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康復鍛煉期患者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86例患者于該院進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將其康復期鎮痛方式作為依據,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68.21±3.26)歲,共43例,男、女患者分別有23例與20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68.52±3.39)歲,共43例,男、女患者分別有24例與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價值。納入標準:自愿參與研究者;簽署麻醉以及術后鎮痛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外周神經病變者;局部感染者;凝血異常者;存在口服鎮痛藥、麻醉鎮痛藥物以及局麻藥應用禁忌證者;股神經置管禁忌者。
兩組麻醉誘導、維持方式相同,完成手術后,患者返回到麻醉恢復室內,在氣管插管拔除之前,通過利用神經刺激儀與超聲介入方式來對股神經位置進行確定?;颊呷⊙雠P位,在恥骨結節、髂前上棘之間的連線中外1/3的地方放置超聲探頭,將神經刺激儀與連續神經叢阻滯套件連接起來,將超聲探頭移動,促使股神經位置明確,將神經刺激針和皮膚之間的角度保持在45°,進針選取平面外技術,設置初始電流為1.0 mA,慢慢的向患者頭側進行移動、進針,對穿刺針的位置在超聲影像上進行觀察,如果電流為0.4 mA,還是能夠將髕骨跳動、股四頭肌收縮顯示出來,則要將5 mL生理鹽水注入,隨即可以在超聲影像上觀察到有無回聲液性暗區出現在股神經周圍。然后再將20 mL 0.2%的羅哌卡因注入,將自控鎮痛泵連接,背景量設置為5 mL/h,自控劑量為10 mL,將間隔時間控制在60 min。術后第4天,兩組患者術后鎮痛泵治療均停止。術后4~7 d,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康復鍛煉,并且在鍛煉前要給予觀察組患者10 mL 0.2%的羅哌卡因經股神經周圍置管注入,給予對照組患者10 mL生理鹽水注入。除此之外,還要給予患者鎮痛藥泰勒寧1#口服,以此來作為鎮痛補救方式。
表1 兩組VAS評分與CPM角對比(±s)

表1 兩組VAS評分與CPM角對比(±s)
注:a表示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觀察組組別3.67±1.25(2.25±0.58)a 3.98±1.78(2.28±0.78)a 3.72±0.92(2.70±0.26)a 3.78±0.86(2.12±0.52)a 55.25±9.52(82.58±8.98)a 70.25±8.22(95.67±8.68)a 80.0 2±7.22(99.98±7.68)a 90.02±7.22(110.08±7.98)a VAS評分(分)D4D5D6D7 CPM角(°)D4D5D6D7
對兩組患者術后4~7 d關節康復鍛煉持續被動運動時的CPM(關節持續被動運動)角度、VAS(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進行對比分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8周的KSS評分(膝關節外科學會評分),包括KSS功能評分與KSS臨床評分;對比兩組患者鍛煉期間鎮痛補救藥使用情況、低血壓、尿潴留、嘔吐以及惡心等發生率。
在SPSS 19.0軟件中納入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分別行t檢驗與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4~7 d(D4~7)的CPM角均高于對照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KSS功能評分與KSS臨床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KSS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KSS評分對比[(±s),分]
注:a表示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
兩組患者在康復鍛煉期均沒有低血壓、尿潴留以及惡心嘔吐等癥狀出現。觀察組中有1例患者不滿意夜間鎮痛,VAS評分在4分以上,1例患者在股神經阻滯鎮痛之后,大腿前部皮膚出現麻木現象,給予其口服鎮痛藥泰勒寧1#作為鎮痛補救。對照組中有29例患者在康復鍛煉期間的VAS評分超過4分,給予其泰勒寧口服,以此來鎮痛。觀察與對照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在骨科治療中,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能夠獲得良好的應用效果。但是手術后,患者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疼痛感,這會對其膝關節功能恢復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術后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鎮痛是十分必要的[7-8]。特別是在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時,良好的鎮痛措施有利于對其關節功能恢復進行有效促進。連續外周神經阻滯、硬膜外患者自控鎮痛以及自控鎮痛等均屬于人工全髖關節術后常見的鎮痛方式。膝關節主要由坐骨神經、閉孔神經與股神經進行支配,某些情況下,切口還會進入到股外側皮神經區域。通常情況下,是否將留置導管準確的放入神經周圍,會對神經阻滯鎮痛的效果造成重大影響。為此,該研究中對留置導管進行定位時,采用了超聲可視技術復合神經刺激儀的方式,以此來提高阻滯鎮痛效果[9]。股神經三合一阻滯能夠對股外側皮神經、閉孔神經與股神經進行阻滯,鎮痛效果顯著,能夠對功能恢復進行有效促進。股神經阻滯只會對局部進行作用,不會對患者的全身進行影響,相對于硬膜外鎮痛與全身靜脈鎮痛,股神經阻滯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并且還能夠避免鎮痛藥物對患者全身進行影響,進而促使其血流動力學波動[10]?;颊咴诳祻推陂g接受鎮痛治療,對其進行康復訓練的效果更加顯著。該研究中在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前,單次給予其0.2%的羅哌卡因,以此來對其進行股神經阻滯,可以將膝關節持續被動運動時出現的疼痛感減輕,將關節被動運動角度增加,促使人工關節達到鍛煉目標的時間縮短。除此之外,還能夠擴張患者術側血管,進而促使該側血運得到改善,對其傷口愈合進行有效促進。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4~7 d的CPM角均高于對照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股神經阻滯的鎮痛效果顯著,并且不良反應小。
綜上所述,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康復鍛煉期股神經阻滯的鎮痛效果顯著,能對患者關節功能恢復進行有效促進,臨床推廣價值顯著。
[1]梅迎雪,閆樹英,喬慧,等.多模式鎮痛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及功能康復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6,38(9):1032-1034,1039.
[2]崔媛媛,劉占立,張秋麗,等.股神經阻滯在老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中的應用進展[J].醫學綜述,2017,23(3):536-539.
[3]吳鵬,吳曦.對比分析不同方法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8):213-214.
[4]吳丹冬,陳虹,黃偉,等.持續股神經阻滯與患者自控靜脈鎮痛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華創傷雜志,2015,31(5):435-438
[5]曾德亮,陳靜,張篤文,等.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對膝關節置換術后局部炎癥反應的影響[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4,39(4):514-517.
[6]李哲.連續股神經阻滯鎮痛與靜脈鎮痛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效果的比較[J].實用疼痛學雜志,2015,11(1):38-41.
[7]羅玉金,賀濤,伍國芳,等.超聲引導持續股神經阻滯聯合氯諾西康在老年人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的效果觀察[J].世界臨床醫學,2015,9(4):106-107.
[8]李登峰.下肢神經阻滯復合喉罩全麻在老年患者膝關節置換手術中應用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6,14(8):104-105,106.
[9]汪其贇,張俊峰,江偉,等.超聲引導下隱神經阻滯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的展望[J].醫學綜述,2016,22(17):3409-3413.
[10]梅迎雪,姚輝,郭清,等.規范化疼痛處理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及引流量的影響[J].寧夏醫學雜志,2016,38(4):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