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李雪梅
銀川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產科,寧夏銀川750011
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礙疾病的發(fā)生,是因盆底肌肉松弛、受損,盆腔支持結構出現(xiàn)缺陷或退化而致使盆底出現(xiàn)功能性障礙[1]。在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盆腔臟器脫垂等癥狀,尤其是以后尿失禁與盆腔臟器脫垂最常發(fā)生。導致這一疾病的發(fā)病原因多種多樣,然而依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妊娠與分娩是最為關鍵的獨立性高危因素。盡管在產后早期,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往往不突出,也無明顯不適反應,然而若未接受康復訓練,則將會對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造成重大影響。該文探討了對產婦在產后實施盆底康復訓練對患者尿失禁與盆底肌的影響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所收治的119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是否在產后接受盆底康復訓練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對照組共61例,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28.5±7.4)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8.2±0.6)周;初產婦43例,經產婦18例。觀察組共58例,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28.7±7.2)歲;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3±0.5)周;初產婦39例,經產婦19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常規(guī)性統(tǒng)計資料,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僅開展常規(guī)產后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相關盆底肌功能知識,囑其按時來院復查。觀察組:采取PHENIX系列神經肌肉刺激訓練設備開展盆底肌訓練。①初始頻率設置為10~30 Hz之間,以患者可適當耐受為宜,脈寬設置為325~745 μs電刺激與生物反饋,訓練患者掌握Ⅰ類肌纖維收縮與分開會陰及腹部收縮;②設備頻率與脈寬設置保持不便,訓練患者掌握Ⅱ類肌纖維收縮,并鍛煉相應的肌纖維力;③采用Ⅰ類與Ⅱ類肌纖維生物反饋訓練模組,患者按照模組進行訓練,加強對Ⅰ類與Ⅱ類肌纖維力的鍛煉強度;④在各種仿真場景下開展模擬訓練,促使患者的盆底肌肉能夠處在收縮狀況下,訓練患者在咳嗽狀態(tài)下能夠實現(xiàn)對盆底肌肉的有效收縮;⑤采用會陰-腹部協(xié)調收縮生物反饋訓練模組,促使患者能夠結合模組進行訓練,訓練患者避免由于憋尿而屏住呼吸。訓練時間每次以30 min左右較為適宜,每周3次左右,共進行4~5周[2]。
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訓練前后的尿失禁陽性率,以及Ⅰ類肌纖維肌力與Ⅱ類肌纖維肌力。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將各項數據錄入并展開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取[n(%)]表示,通過t對組間差異進行檢驗分析,多組間對比選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患者的尿失禁陽性率,訓練前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產后6個月觀察組的尿失禁陽性率僅為6.9%,明顯低于該組治療前的32.76%以及對照組的24.59%,且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Ⅰ類肌纖維肌力對比方面,觀察組產后6個月明顯高于訓練前及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Ⅱ類肌纖維肌力對比方面,兩組產后6個月均高于訓練前,且觀察組同時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尿失禁陽性率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的盆底肌力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盆底肌力對比(±s)
注:*與訓練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
女性盆底結構包括了前盆腔、中盆腔與后盆腔3個腔室。其中前盆腔主要是由前壁、尿道與膀胱所構成;中盆腔由引導頂部與子宮構成;后盆腔由直腸與陰道后壁構成。盆底對于上述組織器官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尤其是堅韌內層,即肛提肌,為盆底肌主要構成部分,通過骸前神經來對基礎張力進行控制,能夠將陰道、尿道與直腸壓向恥骨,促使盆隔裂孔能夠得以有效閉合,促使盆腔器官保持垂直狀態(tài)[3]。
產婦在術后出現(xiàn)盆底功能性障礙疾病與尿路感染、分娩次數、年齡、絕經等多種因素都有著密切的相關性[4]。特別是妊娠對盆底結構功能影響包括了盆底肌松弛和盆底功能障礙;分娩則會導致盆底肌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損傷,且盆底神經與功能也將出現(xiàn)受損影響[5]。而在該次研究中接受了產后盆底康復訓練的觀察組患者,在產后6各月時尿失禁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盆底肌力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產后依據產婦的具體狀況來采取適當的康復訓練措施,對于預防產后尿失禁臨床價值顯著。
[1]梁紅霞,謝玉麗,余鳳,等.產后盆底康復時間選擇對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6(16):25-27.
[2]張雪梅,譚清元.107例產婦對產后盆底康復認知與需求調查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5,11(16):2267-2268.
[3]裘軼超,張珂,邱麗倩,等.再生育婦女產后盆底肌康復狀況觀察與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7,33(2):101-104.
[4]姚潤斯,王麗,郭子平,等.產后盆底肌肉康復訓練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4):522-524.
[5]馬喆,李環(huán),張薇穎,等.不同時機的個體化產后盆底康復治療對盆底肌作用分析[J].生殖醫(yī)學雜志,2015,24(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