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壽
湖北省宜城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湖北宜城441400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腦血管疾病,在神經外科中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及致殘率[1],可對患者生存質量帶來不良影響。當下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疾病的最佳方式為手術治療,但患者術后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神經功能缺損,無益于疾病的恢復。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盡快實施康復治療能夠鞏固手術治療的效果[2],促進患者術后盡快恢復。現探析該院2013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及一周實施康復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84例樣本均經臨床診斷明確為高血壓腦出血,且于該院接受手術治療,入選研究的時間為2013年8月—2017年8月,將其分為例數均等的兩組,A組有女性20例,男性22例;年齡36~79歲,均值(60.35±5.76)歲。B組有19例女性,23例男性;年齡37~80歲,均值(60.51±5.57)歲。兩組性別、年齡等臨床基本資料存在良好一致性,符合研究對比要求(P>0.05)。納入標準:①所選患者均為急診入院且顱腦CT檢查存在顱內血腫,出血量超過30 mL;②術前存在神經功能障礙表現,具體表現為昏迷、失語及偏癱;③享有知情權,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研究。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及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②顱內腫瘤、動靜脈畸形及動脈瘤等引起的出血;③腦干出血與外傷性腦出血等。
兩組術前均需對病情統籌考慮與評估,主要包括年齡,血腫部位、大小,全身狀況,合并癥與并發癥等,進而選取最適宜的手術方式治療,該組手術治療方式有神經內鏡下治療、小骨窗顯微鏡血腫清除、鉆孔血腫抽吸引流術以及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等。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止血措施,并對其胃腸道黏膜有效保護,給予神經營養,血壓控制與抗感染等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B組:術后1~2 d待患者病情穩定時對其進行康復治療,首先建立康復治療小組,以便于盡早開展康復治療措施,依照患者病情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康復干預,其中在患者病情早期(1~7 d)指導開展偏癱肢端功能訓練;術后首日擺放好患者的體位,術后2~3 d活動并推拿其偏癱肢體;在其疾病相對穩定期(術后一周至兩周)患者腦水腫接近消退,并且血壓基本上得到良好控制,此階段需確保早期被動活動得到延續,患者若清醒可指導其在床上開展主動活動;在患者病情穩定期(術后0.5~1 d)按照病情指導開展痙攣肌治療儀、腦反射、電針等綜合性治療。除了上述治療措施外,還需訓練患者的語言及吞咽功能,存在語言和吞咽障礙者可應用語言及吞咽治療儀指導患者訓練,若患者可自行吞咽,則可由流質飲食逐漸過渡;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做好患者早期心理治療措施,若有必要,可指導其服用抗抑郁藥物治療。A組:術后7 d依照B組治療內容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評價指標[3]:參照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價7 d與30 d康復治療的效果,其中一級:患者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恢復;二級:治療后生活基本自理,日常生活部分恢復;三級:生活部分可自理,但日常生活需接受幫助;四級:需臥床休養,但意識存在,日常生活無法自理需幫助;五級:植物生存。依照ADL評分評價治療的效果,其中顯效(恢復良好):1~2級;有效(部分恢復):3~4級;無效(未恢復或死亡):5級。
對該組研究獲得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及匯總,并將整理好的數據納入SPSS 22.0統計學軟件中展開處理,計數資料通過率(%)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通過(±s)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85 7,P=0.019 2),具體數據如下:A組(n=42):顯效率35.7%(15/42),有效率38.1%(16/42),無效率26.2%(11/42),總有效率73.8%;B組(n=42):顯效率44.2%(19/42),有效率47.6%(20/42),無效率7.1%(3/42),總有效率92.9%。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7 d與30 d生活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治療7 d與30 d生活能力評分對比[(±s),分]
A組(n=42)B組(n=42)tP組別30.36±10.58 35.78±10.20 2.390 1 0.019 1 43.74±10.96 56.79±10.35 5.610 3 0.000 0治療7 d治療30 d
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實施康復治療能夠通過替代性運動或者代償性運動保障患者疾病自然恢復。常規觀念認為,腦出血患者疾病早期應保持絕對臥床休養[4],臨床治療與康復完全脫節,促使患者即便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后依舊存在嚴重的功能障礙。此外,早期康復治療還能夠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程度極大地提高。患者腦出血神經功能遭受損傷后,其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均具有重組與代償能力,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部分神經還能夠再生。
該研究顯示,B組經早期康復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優于A組,且治療的總有效率92.9%高于A組73.8%(P<0.05),與廖昆等[5]研究結果93%基本上一致,提示B組采取的治療方式具有更顯著的優勢。早期康復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進而對康復進程帶來不良影響,并且盡早開展肢體功能鍛煉,能夠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盡快恢復。該研究開展的吞咽功能康復治療可使患者神經麻痹情況得到有效緩解,并促使面癱、吞咽及語言障礙及時得到恢復。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實施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可提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使其盡早恢復健康,值得作為有效可靠的治療方案推薦。
[1]吳海權,柳浩然,辛續偉,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神經康復治療[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34(1):31-32.
[2]陳蘭英.早期康復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神經康復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20):3167-3168.
[3]楊水平.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對神經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5,5(23):92-94.
[4]陳瑞也.早期康復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者術后神經康復的影響[J].健康,2014,23(12中旬版):247-248.
[5]廖昆,劉彪,鐘志軍,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早期神經康復治療的效果[J].醫療裝備,2017,30(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