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成都天府新區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成都天府新區精神病醫院,四川成都610213
臨床上,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重性精神疾病,表現為各種不同癥狀的綜合征,主要涉及情感、行為、思維以及知覺等方面的障礙。通常情況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意識處于清楚狀態,智能也基本上處于正常,但是部分患者在疾病發生過程中通常會有認知功能損害現象出現。通常情況下,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接受治療,其工作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均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這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為了將患者各方面衰退現象有效延緩,將其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尋找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2]。研究顯示,獎勵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該研究對此也進行了探究,現報道如下。
80例住院精神分裂癥衰退期患者于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該院進行治療,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平均年齡(22.21±10.26)歲,平均病程(16.25±4.89)年,包括22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對照組40例,平均年齡(22.52±10.39)歲,平均病程(16.99±4.26)年,包括23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對比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納入標準:PANSS量表評分中的陽性癥狀評分低于7分者;符合精神分裂癥衰退期診斷標準者。患者排除標準:不愿參與研究者;存在嚴重軀體疾病者;存在嚴重肝腎心等器質性疾病者。
觀察組(獎勵性護理):采用代幣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也就是在患者做出醫護人員所期待的行為時,馬上給予其一個代幣券,促使患者能夠馬上得到自身所需要的物品,最終實現愿望。采用代幣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時,需要制定出一套限制性規則,并且在此基礎上,要強化矯治患者的個體行為,通常情況下,代幣方案的具體步驟為:(1)將強化矯治目標行為確定,并且要確保以上行為具有具體可見性,該研究中確立的目標行為包括:①在工療方面,要組織患者養花、刷碗筷、進行內務整理、掃地、擦桌子,并且對其工作質量進行仔細查看;②在生活自理方面:自己登記買水果與食品、擦洗床頭桌、對床單元進行整理;服裝更換、入廁、進食、穿衣、飯前便后洗手、洗臉、洗腳;③主動性、責任心與計劃性方面:安排患者參與工娛療、對患者今后打算進行詢問、安排患者掃地,對其完成效率與質量進行分析;④行為與癥狀是否得到改善;⑤社會性退縮方面:組織病友開展活動、幫助病友對內務進行整理、傳球、打球、打撲克、與醫護人員以及病友交談的次數與時間;⑥對外界的興趣與關心:看報紙與電視的時間與次數,對聯歡會與集體活動的態度。(2)獎勵標準的制定:規定患者每完成一個目標行為,便能夠將獲得代幣券一個,如果沒有完成,則不能獲得代幣券;如果患者完成了3個以上的目標行為,則能夠獲得4個代幣券。(3)專用通貨形式建立:采用評分人員簽名的硬紙板作為代幣券。(4)對各種強化因子進行設計:醫護人員的關心與微笑、在病區進行工作、通過院內勞動賺錢、香蕉、橘子、蘋果、方便面、煙。(5)評定患者行為,并且每次均要獎勵患者的矯治目標行為。
注意事項:①按量及時進行兌換,不能夠對患者言而無信;②避免獎勵物品過量;③干預過程中要注意對患者進行微笑服務,給予其適當的精神鼓勵,對其進行適當夸獎,兩個評定人要采用統一的標準語言;④2名評定人員均要經過規范化的量表評分訓練,具體方式為:和患者進行交談對患者行為進行仔細觀察,或者綜合評定護理記錄材料或者病程記錄材料;⑤對評定人員、評定地點與評定時間進行統一;⑥在開始交談時,要采用統一化、標準化的指導語,例如詢問患者:“你睡好了嗎?”“你吃好了嗎?”“我想問你幾個問題,你告訴我實際情況,以便于我能夠對你的病情更好的進行了解,爭取能夠早日康復”等。對照組(常規康復護理):指導患者做體操、聽音樂、看電視等,并且將患者的實際情況作為依據,對其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
采用NOSDS量表對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進行評定,該量表主要包括6個因子,具體為:工療、思想紊亂貧乏、責任心與計劃性、外界的關心與興趣、生活自理能力、社會性退縮。采用4級評分法對以各個因子進行過評定,其中3分表示重度,2分表示中度,1分表示輕度,0分表示正常。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工療、思想紊亂貧乏、責任心與計劃性、對外界的關心與興趣、生活自理能力、社會性退縮各項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干預前,兩組患者工療、責任心與計劃性、外界的關心與興趣、生活自理能力、社會性退縮各項評分均在不通過程度上降低,并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的思想紊亂貧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通常情況下,精神分裂癥患者會出現行為、情感、知覺與思維等多方面的障礙。青壯年屬于該疾病的主要發病群體,其病程遷延,發展較為緩慢,所以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屬于慢性病例,有大多數患者屬于衰退期患者[3]。研究顯示,只有13%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能夠避免精神衰退,由此可知,大部分患者的預后可能會出現精神衰退的趨勢,所以怎樣尋找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來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衰退延緩,能對其社會功能最大程度保留,并且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4-5]。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獎勵性護理措施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獲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該研究結果也顯示,相對于干預前,兩組患者工療、責任心與計劃性、外界的關心與興趣、生活自理能力、社會性退縮各項評分均在不通過程度上降低,并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證明了獎勵性護理的有效性。該研究中通過代幣的方式來對患者的良好行為進行獎勵,對反射原理進行應用,對其正性行為進行不斷強化,以此來逐漸消退不良行為。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OSDS量表各因子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OSDS量表各因子評分對比[(±s),分]
?
綜上所述,獎勵性護理措施能夠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癥衰退期患者的康復效果,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1]周芙蓉,陳小萍,王明香,等.標記獎勵法在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5,25(7):1163-1164.
[2]李國珍,李玲,朱榮青,等.始動性功能訓練對慢性穩定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精神醫學雜志,2013,26(4):298-300.
[3]李秀美,溫海旅,唐柳嵐,等.獎勵機制在精神分裂患者康復期中的護理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8(5):223-224.
[4]牛慧.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技能康復訓練干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28(65):178.
[5]姜建茂,陳澤群,陳澤英,等.強化式護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6):5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