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亮
回龍中心衛生院內科,四川達州636252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急性病癥,是指患者由于某些因素短時間內呼吸功能迅速失去代償從而發生嚴重缺氧或呼吸性酸中毒,誘發因素多為創傷、電擊、溺水、藥物中毒等,患者發病迅猛,病癥發展迅速,一旦發病必須及時采取對應措施,才能實現挽救患者生命[1]。隨著社會環境污染的加重,各類呼吸病癥所致通氣、換氣功能障礙引發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的現象不斷增加,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出現代謝紊亂、呼吸窘迫等癥狀,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患者死亡[2]。該文將該院于2015年4月—2017年4月接收診治的患有急性呼吸衰竭病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將無創正壓通氣方式應用于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與康復中的治療結果,現報道如下。
抽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該院接收診治的患有急性呼吸衰竭病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樣本,均為該院依據相應標準確診的患有急性呼吸衰竭病癥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4:16,年齡為33~85歲,平均為(64.15±3.25)歲,體重為42~71 kg,平均為(58.43±4.34)kg;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3:17,年齡為34~78歲,平均為(67.68±4.15)歲,體重為45~78 kg,平均為(62.44±2.74)kg。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以往最常應用的治療方式開展診治,應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及患者自身狀態,對患者實施抗感染治療,借助于平喘方式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應用呼吸興奮劑確保患者呼吸功能正常實現,并給予相應營養支持。若治療過程中存在水電解質紊亂情形,則應采取對應措施對此情形實施干預,對患者實施體位引流手段,并對氣道開展濕化處理以便稀釋痰液、促進痰液快速排出。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添無創正壓通氣方式,此組治療需借助于無創呼吸機,該組選用S/T模式開展探究過程,并對無創呼吸機相關參數實施設定。呼吸機頻率應保持在12~18次/min,氧氣流量持續為5 L/min,呼氣壓保持在5~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吸氣壓保持在16~20 cm H2O。相關工作人員在對患者實施治療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病情的發展情況,并以此作為依據來對呼吸機相關參數做出合理調整。患者持續治療4 h后應暫停1 h做短暫休整。
觀察并比較兩組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心率及患者死亡率。
在該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數據都將會被保存在Excel文檔中,并且將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期間將會用到SPSS 13.0統計學軟件。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的方式來表達計量資料,同時對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使用(%)來表示技術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對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對比(±s)
對照組(n=40)觀察組(n=40)組別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時間47.33±8.44 84.74±18.55 48.64±7.56 72.23±10.74動脈血氧分壓(cmH2O)76.62±10.34 47.14±7.55 76.43±9.77 58.83±8.9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cmH2O)76.62±10.34 47.14±7.55 76.43±9.77 58.83±8.92 102.62±10.36 72.14±7.55 103.43±9.77 85.83±8.92呼吸頻率(次/min)心率(次/min)
觀察組中死亡病例數為1例,死亡率為2.5%;對照組中死亡病例數為5例,死亡率為12.5%。由此可知,觀察組死亡率相比于對照組對應數值,下降趨勢顯著(P<0.05)。
急性呼吸衰竭發病時,患者機體β-內啡肽含量急劇升高,呼吸沖動降低,通氣量急劇降低,患者產生呼吸抑制及窘迫,致使誘發高碳酸血癥和低氧血癥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3]。目前,在急診科中無創正壓通氣是治療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減少呼吸肌運動,緩解患者呼吸肌疲勞,有利于改善炎性充血癥狀和呼吸窘迫癥狀[4]。
研究發現,給予相應治療前,兩組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心率及患者死亡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給予相應治療后,觀察組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心率等方面相較于對照組,改善效果顯著;觀察組死亡率相比于對照組對應數值,下降趨勢顯著。
綜上所述,對患有急性呼吸衰竭病癥患者應用無創正壓通氣方式開展治療,治療結果顯著,對患者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呼吸頻率、心率等方面功能的改善及患者死亡率的降低均有積極作用,預后更佳。
[1]劉升明.無創正壓通氣在急性呼吸衰竭的防治與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06,9(14):1147-1149.
[2]郭鳳梅,劉松橋,楊從山,等.無創正壓通氣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再插管率和預后影響的薈萃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4):360-365.
[3]余榮花.急診無創正壓通氣對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療價值評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5):59-60.
[4]李昌龍,胡小芬,胡雙妹,等.急診無創正壓通氣對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療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