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斯軍
新沂市新安中心衛生院全科,江蘇新沂221400
隨著近年來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上升,糖尿病足發病率也具有逐年上升趨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經異常和下肢遠端血管病變所導致的足部感染、潰瘍等,若不能及時對患者實施有效治療,嚴重時會導致患者下肢壞死或截肢[1]。因此,分析總結糖尿病足壞疽危險因素,及早發現和防治糖尿病足壞疽極為重要,現報道如下。
于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中選取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足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齡為28~79歲,平均年齡(62.8±7.5)歲;糖尿病病程為1~10年,平均(5.8±2.4)年。根據糖尿病足Wanger分級標準將其分為壞疽組(1~3級)50例和非壞疽組(4~5級)70例。
回顧分析所選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資料,收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I、踝肱指數(ABI)、血壓、病史、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總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酐(Scr)、尿素氮(BUN)、糖化血紅蛋白(HbAlc)、白細胞(WBC)、白蛋白(ALB)、C反應蛋白(CRP)等資料,分析總結糖尿病足壞疽的危險因素。
將該研究數據納入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用(±s)和[n(%)]表示,t檢驗與χ2檢驗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糖尿病足壞疽和非壞疽組的性別、年齡、病史、踝肱指數以及各項檢測結果進行比較發現,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I、血壓、血糖、血脂、病史、HbAlc、BUN、Scr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壞疽組與非壞疽組的WBC、ALB、CRP、ABI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壞疽組與非壞疽組單因素分析

續表1
通過對糖尿病足壞疽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ABI、WBC、CRP以及ALB都是引發糖尿病足壞疽的獨立危險因素,ABI指數越小,CRP、WBC和ALB水平越高,患者發生糖尿病足壞疽的風險越大。

表2 壞疽組與非壞疽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糖尿病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很容易并發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病作為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具有較高發病率和致殘率[2]。在下肢血管病變、感染以及周圍神經病變等因素作用下,糖尿病足很容易出現潰瘍、壞死或壞疽的情況[3]。為了解糖尿病足壞疽發生的危險因素,該研究通過對12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發現,壞疽組患者的WBC、CRP水平均顯著高于非壞疽組,但其ABI、ALB水平均低于非壞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經多元回歸分析顯示ABI、WBC、ALB和CRP都是導致糖尿病足壞疽的有意義變量,說明ABI、WBC、ALB和CRP都是引發糖尿病足壞疽的獨立危險因素,證實糖尿病足壞疽的發生與下肢血管閉塞(踝肱指數)、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感染等具有較大關系。
總而言之,導致糖尿病足壞疽的危險因素較多,其中以ABI、WBC、ALB和CRP對糖尿病足壞疽的影響較大,臨床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防止糖尿病非壞疽足進展壞疽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趙若楠,韓桂艷,倪冬梅,等.糖尿病足壞疽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2,7(2):26-29.
[2]沈艷軍,畢會民.糖尿病足壞疽患者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67-269.
[3]曹梅,陳春燕,李玉雯,等.糖尿病足嚴重程度危險因素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