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清
仁壽縣骨科醫院放射科,四川仁壽620500
下肢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伴發隱匿性血管損傷屬于不典型的癥狀,臨床上誤診率和漏診率較高,延誤患者的病情,使患者承受較大的痛苦。因此,對于隱匿性血管損傷需要及時診斷及時治療,降低截肢率[1]。若血管損傷典型可通過癥狀和X線診斷,診斷率為75%左右,但是血管損傷不典型會增加診斷的難度,造成漏診或誤診,因此,早期血管損傷的診斷較為重要。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掃描范圍廣、速度快、無創等優點,是目前臨床上診斷血管損傷的首選影像學診斷方法。該文中對該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86例下肢骨折伴發隱匿性血管損傷的患者進行研究診斷,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下肢骨折伴發隱匿性血管損傷的186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為下肢骨折或關節脫位,無明顯血管損傷癥狀,踝/肱部指數(ABI)<0.9,入院1 d后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手術證實患者有血管損傷癥狀。患者中男105例,女81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2.5±2.7)歲。
指導患者仰臥位,足先進,給患者踝關節后方墊上棉墊,使其與身體在同一水平位置,將患者的雙腿進行固定,叮囑患者掃描期間不可亂動,采用多排螺旋CT機從患者的腹主動脈末端到足底進行掃描,掃描前,給患者采用肘靜脈穿刺高壓注射100~150 mL的300 mg/mL或370 mg/mL的碘海醇對比劑,控制注射速率為3.5~4.0 mL/s,設置電流為250 mA,電壓為120 kV,掃描床移動速度為27.5~35.0 mm/s,間距為2.5 mm,掃描層厚為5 mm。重建間距為0.625 mm,重建層厚為0.625 mm,然后對圖象進行處理。采用容積再現技術對薄層重建數據處理后得到三維圖像,采用去骨算法獲得去骨血管VR圖像,進行多方位觀察,對得到的所有圖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將冠狀位、矢狀位以及任意角度血管整體圖像進行清楚顯示,對冠狀位、矢狀位以及任意角度的血管內腔采用多平面重建進行觀察。保存得到的圖像,有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師進行診斷,若意見一致則對血管損傷結論,若意見不一致可再次對圖像進行觀察討論。醫師在圖像上的觀察范圍為大腿段(股動脈、髂外動脈)、小腿段(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脛腓干以及腓動脈)、膝段(腘動脈)。
將手術證實患者血管損傷作為金標準對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結果進行評價,前者為陽性,若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為血管損傷即為陽性,進行準確度、敏感度以及特異度比較。
該次研究選取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對比展開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顯示存在血管損傷的患者有176例,其中大腿段比例為31.3%(55/176),小腿段比例為13.6%(24/176),膝段比例為55.1%(97/176)。其中有36例為多發血管損傷,占比為20.5%。其中60例患者經診斷為陽性。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與手術證實結果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診斷結果符合率[n(%)]
下肢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常見于中老年人群,患者由于摔倒、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下肢骨折,因為中老年患者各個器官組織處于不斷衰退的狀態,受到外力作用后容易出現骨折現象,給患者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2],同時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下肢骨折后患者容易出現血管損傷情況,若患者的血管損傷癥狀明顯,醫師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X線片進行診斷,及時給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便于患者病情恢復,但是患者血管損傷癥狀不明顯時容易造成漏診和誤診,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拖延,臨床上對血管損傷患者治療的預后情況較差,一般截肢率在70%左右,對患者的身心造成較大的打擊[3]。因此,臨床診斷對于血管損傷的治療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臨床上對于不典型的血管損傷常使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進行診斷,具有掃描范圍廣、無創、診斷準確等特點,該文中對該院接受的186例下肢骨折伴發隱匿性血管損傷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進行診斷,結果顯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顯示存在血管損傷的患者有176例,其中大腿段比例為31.3%(55/176),小腿段比例為13.6%(24/176),膝段比例為55.1%(97/176)。其中有36例為多發血管損傷,占比為20.5%。其中60例患者經診斷為陽性。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與手術證實結果相比存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上對患者的癥狀進行密切的觀察[4],當患者出現缺血癥狀時需要進行及時的檢查診斷,防止造成截肢或者對患者的其他器官造成傷害。研究結果中顯示,患者下肢骨折伴發隱匿性血管損傷的診斷特點為動脈狹窄、動脈閉塞、動靜脈瘺以及假性動脈瘤[5]。臨床結果主要有手術、隨訪以及DSA,檢查患者血管損傷的病理類型有血管痙攣、血管斷裂、血管受壓、血管挫傷、動靜脈瘺以及假性動脈瘤。該文中診斷顯示血管損傷在小腿段的24例,表示小腿段側支上段豐富,代償能力較強,肢體遠端缺血癥不明顯,診斷顯示為血管閉塞,病理情況為動脈管壁完全斷裂,血管斷端回縮,動脈血管挫傷后血管內形成血栓,造成血管阻斷。由于斷裂動脈不能完全回縮,造成管壁裂口擴大,血液流出[6]。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顯示為假性動脈瘤和動脈性出血。而利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可以對活動性動脈出血和假性動脈瘤進行區別,前者顯示為不規則血管腔外的造影劑聚集區,后者顯示為邊界清晰的類圓形造影劑填充影。血管內膜損傷對患者身體的傷害性遠遠大于血管閉塞,關鍵在于前者發病較為隱蔽,病理為血管內膜和中膜的過分牽拉、伸展造成內膜撕裂、動脈壁血腫,進而形成血栓[7]。其早期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為血管腔內線樣充盈缺損或者是血管腔內弧形充盈缺損,而出現類圓形充盈缺損時最終造成血管血栓性閉塞。但是當血管缺損不明顯時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不明顯,為陰性。
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與超聲和血管造影診斷進行對比,前者具有掃描迅速、成像及時以及圖像直觀等優點,便于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通過對患者的血管損傷情況進行診斷可確定損傷類型有狹窄、閉塞、動靜脈瘺、假性動脈瘤以及動脈性出血,對血管損傷長度進行測量和評估[8],觀察血管損傷與骨折斷端相對位置關系和血管移動方向,準確定位患者血管損傷部位,便于手術修復和治療,對于節段性血管損傷的患者需要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進行診斷后再行手術治療。但是在臨床治療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患者大部分沒有進行手術證實,只是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進行觀察,并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綜上所述,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下肢骨折伴發隱匿性血管損傷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有助于提高手術成功率,可在臨床診斷中廣泛應用。
[1]張晚生,陳雁卉,馬林,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急診四肢血管損傷治療[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0(3):366-367.
[2]李杰,陳雁卉,張杰,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四肢血管損傷中的診斷研究[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6,26(5):365-367.
[3]張淑媛.螺旋CT靜脈成像對創傷性下肢骨折患者術前深靜脈血栓的篩查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6):828-829.
[4]溫中炎,陳錦燦,劉永輝,等.64層螺旋CT后處理技術評價下肢血管損傷[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6,25(5):405-409.
[5]宋國平,李躍華,陳宇杰,等.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骨折后伴發隱匿性血管損傷中的初步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7,28(3):441-444.
[6]陳勇,劉杰.西門子64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骨折動脈損傷中的應用[C].//第八屆全國創傷學術會議論文集,2016,10(2):1491-1492.
[7]寇驚飛.CT三維重建在骨盆骨折及盆腔臟器損傷手術治療方案設計中的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5,9(2):116-117.
[8]龐龍,凌坤,陳志榮,等.下肢骨折并發靜脈血栓性疾病的臨床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5,35(5):40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