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棟,王亮,王玉樹,袁龍華,張大闖
江蘇省泗洪縣分金亭醫院骨科,江蘇宿遷223900
跟骨骨折即比較普遍的一類跗骨骨折,占據周身骨折的3%與跗骨骨折的50%。跟骨骨折分成關節外部骨折或是關節內部骨折,而關節內部骨折大約占比65%。這類關節內部骨折一般即從高處墜下受傷或是交通意外受傷。手術長時間以來都即對移動的關節內部骨折實施治療的首要方法,手術的目標即回歸跟骨本身的深度與長度、內外翻加上關節面本身的解剖歸位與極強的內固定,如此就能夠準許患者開展早階段的功能訓練,防止創傷型關節炎出現[1]。文章就該院于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2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并調研了閉合復位微創接骨板內固定這一方式運用到對跟骨骨折患者施以治療期間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抽選來該院醫治的28例跟骨骨折患者。男性患者總共21例,女性患者總共7例;患者的年齡為26~76歲,平均年齡為(51±2.88)歲;受傷因素:高處墜下受傷的患者有19例,交通事故受傷的患者有9例。
①手術以前的各類準備:全部手術都應在患者受傷過后的一天中開展,或是在部分水腫消除、皮膚發皺過后開展。手術以前借助抬升患肢以實施制動,借助冰袋冰敷或是脫水一類藥品以減弱腫脹。手術以前拍攝跟骨側部、軸處的X線片,觀測跟骨相應的Gissane角、Bohler角與跟骨本身的深度、長度;同時,予以跟骨CT檢測,觀測骨折發生粉碎的狀況、牽涉關節面的尺寸與關節內部骨塊的移動狀況等。手術以前30 min借助抗生素施以靜脈注入以防范感染。全部手術都經過該院的一名骨科醫生開展。②手術方式:全部手術都在周身麻醉或是椎管內部麻醉之下開展,輔助患者處在俯臥位或是側臥位,借助下肢壓力型止血帶。先借助沖擊這一技術,就是借助錘子敲擊與兩手推擠跟骨內部與外部壁,以回歸跟骨本身的長度與深度。處于C式臂X線儀的直視之下,自跟骨結節部位把兩顆斯氏針沿著跟骨縱軸這一朝向平行放進直至跟骨距下關節面的下部,注重不能夠越過骨折線。醫生一邊拿著斯氏針遠處借助杠桿這一原理多次對跟骨后關節面施以撬撥,借助撬撥與推擠回歸跟骨本身的Gissane角、Bohler角與跟骨自身的寬度(對一些關節面過度粉碎的Ⅳ級骨折,這一方式可能不合適)。借助C式臂X線直視觀測跟骨后部關節面與跟骨形狀復位結束。在跟骨后外部切一個縱型小型切口,長度大約4 cm,與跟腱平行,切口部位等同于放進的鎖定接骨板后端。全部切離皮下組織、皮膚直到跟骨骨膜,緊依骨膜實施銳性分離,借助骨膜剝離子在骨膜上端全方位分離跟骨外部的所有軟組織,在軟組織與跟骨間構成一個渠道,把接骨板沿著渠道插進,明確腓骨相應的長短肌腱處于接骨板本身的淺處。借助C式臂X線儀直視明確適宜的部位,在將要擰進螺釘的空隙位置,借助直徑即2 mm這一克氏針打通皮膚直至跟骨,克氏針留存實施定位標識。先在后部切口擰進跟骨結節部位的鎖定螺釘,在跟骨前端與跟骨后部關節面位置切一個長度即1~2 cm的小型切口,鎖定螺釘借助這類小型切口擰進。跟骨后部關節面下端的螺釘應穩固到載距突。接著借助C式臂X線儀直視以明確接骨板與全部螺釘的部位與長度適宜。拔除斯氏針,切口借助生理鹽水加以清洗,整層垂直褥型閉合,無需放進負壓引流,應放進一個皮片實施引流,切口部位加壓并綁扎。③手術過后的操作:手術過后持續抬升患肢,防范性借助抗生素與去腫藥品。手術過后2 d中借助棉墊實施加壓并綁扎,第1天施以足趾與踝關節被動型及主動型拉伸功能訓練。手術過后2個星期拆線,手術過后四個星期中應拄拐施以患肢非負重訓練。依據復診狀況,逐漸施以患肢局部負重直到完全負重步行。
記錄全部患者經過治療前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狀況。
該次試驗探究所運用的全部數據均借用了SPSS 19.0統計學軟件加以處理,而計量資料借用(±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全部患者經過治療以前的Bohler角即(10.33±4.88)°,經過治療過后即(32.54±4.79)°;全部患者經過治療以前的Gissane角即(105.33±8.91)°,經過治療過后即(122.43±7.82)°,加以比較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見表1。
表1 對比全部患者經過治療前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狀況[(±s),°]

表1 對比全部患者經過治療前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狀況[(±s),°]
治療以前治療過后時間10.33±4.88 32.54±4.79 105.33±8.91 122.43±7.82 Bohler角Gissane角
借助微創有關技術協同鎖定鋼板內固這一方法即現階段被大量運用的對長骨與關節周邊骨折實施治療的關鍵方式。這類技術能夠確保手術過后的早階段功能訓練,加速創口愈合,降低部分皮膚、組織發生死亡,以防手術過后出現感染、粘連,防止關節畸形、萎縮。有相關的探究就借助改進的經皮相關技術與克氏針以對跟骨骨折施以穩固治療,手術過后并發癥的發病率顯著減弱[2]。但是經皮復位與克氏針穩固具備很多缺陷,包含了無法實施精準且滿意的復位與早階段復位的喪失。不過對比接骨板,螺釘本身的穩固性較弱,無法予以手術過后極強的內固定,還有復位喪失或是失效一類報道。該次試驗探究內借助微創有關技術放進鎖定鋼板以對跟骨骨折實施穩固,成果指出其能夠予以很好的穩固性,防止大量軟組織出現分離,手術過后功能成果及經皮克氏針穩固或是螺釘穩固對比有相應的提升,且減弱了手術過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除此以外,跟骨鎖定板具備優良的韌性和抗彎曲能力,等同于外部支架的內固定式,能夠予以更優的穩固性;對比原本的跟骨接骨板,即更好的對跟骨關節內部骨折施以內固定的選擇。且在臨床方面的實踐內,指出了借助閉合復位及微型小型切口經皮放進接骨板這一手術方法,對部分軟組織傷害不大,手術過后產生切口有關并發癥的幾率不大,手術以前等候時長可以極大地減短。
綜上所述,閉合復位微創接骨板內固定這一方式運用到對跟骨骨折患者施以治療期間具備極優的成效,同時還具備極大的應用范圍。
[1]劉軍,李計東,劉麗君,等.雙反牽引復位經皮微創鎖定接骨板內固定治療股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J].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志,2017,3(1):27-31.
[2]鄭占樂,常恒瑞,呂紅芝,等.脛骨平臺骨折張氏微創手術中研磨復位技術處理過度復位的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志,2017,3(3):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