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芳
山丹縣中醫醫院,甘肅張掖734100
腹瀉是小兒在兒童時期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該癥狀高發于夏、秋兩季,發病率在12%~23%之間,病情嚴重者甚至死亡[1]。引起小兒引發腹瀉的病因主要是食物中毒、腸道炎癥、著涼等。患兒臨床癥狀表現為排便次數頻繁,性狀改變,肛門不適并代謝紊亂加重等。據臨床醫學研究指出,小兒腹瀉與體內血漿中血管活性肽、腸黏膜中5-羥色胺及神經肽Y有關,將直接影響患兒腹瀉預后[2]。參苓白術散湯劑在治療腹瀉脾胃虛弱型患兒上廣泛應用,臨床實踐報道指出,參苓白術散湯劑在該癥狀的有效性,可改善患兒腹瀉情況。該次研究中,將對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8例小兒腹瀉脾胃虛弱型患兒采用參苓白術散湯劑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將該院76例小兒腹瀉脾胃虛弱型患兒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各38例。其中,對照組男18例,女20例;年齡7月~6歲,平均年齡(3.01±1.28)歲;病程1~3個月,平均(2.13±0.60)個月;重度10例,中度15例,輕度13例;觀察組男19例,女19例;年齡6月~6.5歲,平均年齡(3.25±2.07)歲;病程1~4個月,平均(2.47±1.08)個月;重度9例,中度13例,輕度16例。兩組患兒的選取均符合小兒腹瀉診斷標準及脾胃虛弱型診斷標準,排除先天腸胃功能不全等疾病。患兒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38例患兒采用乳酸菌素片(國藥準字H14021980)進行治療,小兒嚼服或溫水沖服,3次/d,0.4~0.8 g/次。對觀察組38例患兒采用參苓白術散湯劑進行治療,其中的的藥用成分有:15 g茯苓、15 g白術、6 g炙甘草、蓮子肉與桔梗各9 g,白扁豆、山藥、黨參、薏苡各12 g及10 g砂仁。6個月~1歲患兒1劑/4 d,1~2歲患兒1劑/3 d,2歲以上患兒1劑/2 d,每劑用水
煎至200 mL,早晚用餐前0.5 h口服1次。兩組患兒均服用10 d,且治療期間不給予其他治療腹瀉藥物。
治療效率標準如下,顯效:治療4 d后,患兒排便次數、性狀恢復正常,無不良反應發生;有效:治療4 d后,患兒排便次數減少、性狀及臨床癥狀恢復有所改善;無效:治療4 d后,患兒排便次數、性狀均無好轉,且臨床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3]。
運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97.37%vs 76.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對照組患兒治療后腹瀉停止時間為(5.06±0.42)d;排便性狀變稠時間為(3.21±4.36)d;排便次數恢復時間為(4.37±0.65)d。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腹瀉停止時間為(2.14±0.32)d;排便性狀變稠時間為(2.05±3.14)d;排便次數恢復時間為(2.16±0.27)d。經統計學分析,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病癥改善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臨床上認為小兒腹瀉病理機制與機體中血管活性肽、腸黏膜中5-羥色胺及神經肽Y有密切關聯。其中,血管活性肽屬于中樞神經中的一種神經遞質,同時存在于腸神經系統中,血管活性肽在含量過高的情況下引發腹瀉癥狀,主要由于機體受到刺激時,導致血漿內血管活性肽水平異常升高,導致胃腸動力增強[4]。而腸黏膜中5-羥色胺與血管活性肽相仿,是存在于中樞神經及胃腸道中的一種神經遞質,當其水平升高時會引起胃腸分泌促進胃腸活動,引起腹瀉。神經肽Y存在于外周神經系統中,屬于種胰多肽,可在胃腸中與腸黏膜中乙酰轉移酶發生反應,抑制腸胃蠕動。當患兒胃腸中血管活性肽與5-羥色胺水平升高,而神經肽Y水平降低時,就會引起腹瀉[5]。中醫上認為腹瀉的根本,與胃腸的調理有關,臨床上采用的參苓白術散湯劑中,黨參具有增強免疫力、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增強造血、降壓等功能;白術主要以根狀莖入藥,能治療患者水腫、脾虛泄瀉、痰飲等;茯苓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參苓白術散對治療腹瀉有顯著功效,并促進腸道分泌,保護腸道的作用;白扁豆對患者具有利尿消腫,健脾化濕,清肝明目等作用;薏苡仁具有增強脾胃滲濕的功效;山藥可止瀉健脾,調節免疫;桔梗利于脾胃升降功能恢復,肺通調水,解除疲困;再配上砂仁和炙甘草可起到調氣醒脾、健脾和中的作用。眾多藥物合用,不僅可起到治標治本的功效,還有助于患兒更快緩解腹瀉疼痛,減輕腸道損害,避免對患兒生長發育的影響。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參苓白術散湯劑治療小兒腹瀉脾胃虛弱型患兒,其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97.37%vs 76.32%)。臨床癥狀恢復中,腹瀉停止時間、排便性狀變稠時間、天排便次數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明顯縮短了患兒康復時間,減少患兒因腹瀉而帶來身體上的不適,并減輕患兒家屬心理上的負擔。進一步證實了參苓白術散湯劑治療功效小兒腹瀉的顯著作用。更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使用。
[1]張鐵銘.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脾虛型慢性腹瀉療效觀察[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6(3):45-47.
[2]余波.參苓白術散聯合柳氮磺吡啶治療慢性結腸炎脾胃虛弱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3):254.
[3]袁立紅,張姝娜.參苓健脾丸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性腹瀉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10):121-123.
[4]常慶軍.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虛氣滯證患者采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175-176.
[5]姚樹新.參苓白術散聯合理中湯治療慢性功能性腹瀉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7,13(7):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