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偉
隴西縣中醫醫院針灸科,甘肅隴西748100
偏癱是腦卒中的一種后遺癥,它的發生率比較高,偏癱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針灸治療是間接干預患者物質代謝紊亂過程和失調的病理狀態過程,讓偏癱患者通過針灸進行自我修復進而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康復訓練有助于患者的偏癱恢復,對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患者抗病能力極為有效。該次研究選取該院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60例偏癱早期患者,探究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460例偏癱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原則分組展開不同的療法治療,即A組(230例,常規治療)和B組(230例,康復訓練+針灸治療)。A組230例患者中年齡最小32歲,最大69歲,年齡均值(48.52±6.72)歲;性別構成:男性124例(53.91%)/女性106例(46.09%)。B組230例患者中年齡最小33歲,最大68歲,均值(48.82±6.57)歲;性別構成:男性121例(52.61%)/女性109例(47.39%),2組病例信息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A組:給予A組患者營養神經藥物、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規藥物治療。B組:B組在A組的基礎上進行針灸治療和康復訓練,具體操作如下:針灸治療:進行針灸主為陽明經穴,輔穴為少陽經穴、太陽經穴,下肢針灸的穴位為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環跳穴、梁丘穴、陽陵泉穴、風市穴、解溪穴、血海穴、太沖穴,針灸時進針為0.8~1寸,行針時要快速捻轉,行頭針時要在患者的頭部運動區穴位,進針前要注意常規消毒,1次/d。康復訓練:進行康復訓練時患者要保持側臥位,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的下肢進行運動,從遠到近的外展、屈伸及內外旋,訓練要注意根據情況循序漸進,患者活動下肢時幅度可逐漸增強。適時指導患者進行翻身、橋式、平衡等訓練,患者病情穩定后,日常還需對患者進行洗漱、穿脫衣、如廁等適量的訓練。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前后的行走功能評分(FCA)、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分(FMA)、下肢brunnstrom分期情況。
對偏癱患者的數據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并且(±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平均FCA評分、FMA評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平均FCA評分、FMA評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均明顯提高(P<0.05);A組患者治療后的平均FCA評分、FMA評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明顯低于B組患者(P<0.05)。
表1 兩組患者兩組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情況[(±s),分]

表1 兩組患者兩組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情況[(±s),分]
A組(n=230)B組(n=230)P 3.5±1.4 3.5±1.3>0.005 5.3±2.1 8.2±2.9<0.05 11.6±4.3 11.6±4.4>0.005 20.1±7.7 25.8±7.9<0.05 2.4±1.2 2.3±1.3>0.05 3.4±1.2 4.6±1.5<0.05
偏癱會降低患者的運動功能,會讓患者神經元和肌肉群發生改變。偏癱若不能盡早得到治療,患者有可能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后遺癥,給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的影響。中醫的針灸對改善偏癱患者腦部血液循環極為有效,能夠有效提升患者腦皮質的電活動的功效。醫護人員根據偏癱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專門的康復訓練,可有效增強患者的心臟功能,改善偏癱患者的血管彈性,提高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環,進而提高患者腦部的血流量。
不同的針灸方法對減弱或者增強患者患者的肌張力,激活患者的患肢感覺,促進患者患肢的恢復。患者腦卒中后椎體受到損傷,進行針刺可依靠患者的脊髓反射傳送信息到患者的肌肉組織,讓肌肉主動收縮,然后針灸就可以通過運動中樞讓患者癱瘓的肌肉興奮起來,防止肌肉萎縮。對偏癱患者進行的針灸主要是通過針刺神經支、干,給患者一種良性的刺激信號,而這種刺激并不是直接針刺患者患部的組織,而是通過針刺神經把醫生的指令性輸給信息的高速公路,以更速度和更佳的路線輸送給患者的高級中樞系統。針灸這樣來自人為的刺激信號,可以更為迅速的傳遞給患者的大腦中樞調控系統,當患者的大腦中樞調控中心接收了針灸師所傳遞的指令,就會快速的迅速調整高級中樞指揮系統,調動患者體內所貯存的中樞遞質。中樞遞質得到調整后患者的神經指揮系統就會對癥性的調整其失調、病變部位的子系統,進而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物質,也就提高了患者的機體免疫功、鎮痛效應,也增強了患者機體的代謝、消炎等功能。針灸治療是間接干預患者物質代謝紊亂過程和失調的病理狀態過程,讓偏癱患者通過針灸進行自我修復進而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康復訓練有助于患者的偏癱恢復,對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患者抗病能力極為有效。醫護人員為偏癱患者制定適合自身的康復訓練,可有效增強患者的心臟功能,改善偏癱患者的血管彈性,提高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環,進而提高患者腦部的血流量。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460例偏癱早期患者,探究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平均FCA評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FM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平均FCA評分、FMA評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均明顯提高(P<0.05);A組患者治療后的平均FCA評分、FMA評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明顯低于B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偏癱早期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偏癱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恢復偏癱早期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有著肯定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1]林凱.針灸配合康復治療對中風偏癱后足下垂表面肌電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19):2682-2683.
[2]吳婧,王艷玲,張廣玉,等.綜合治療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肌張力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醫學綜述,2015,21(17):3234-3236.
[3]朱文新.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對不完全性胸腰髓損傷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21):81-82.
[4]李元進,李金東,周雪莉,等.天軌步行結合虛擬現實康復訓練改善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及平衡能力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6,31(5):370-371.
[5]朱佳浩,羅開濤,楊喜兵,等.針刺患肢膽經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9):1046-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