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譯
“飯后一根煙,快活似神仙”是許多“老煙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閆先生就是其中一位。67歲的閆先生有著30多年的煙齡,一天能抽一包煙。閆先生長期咳嗽、氣喘、呼吸困難,家里人都說他抽煙太猛,當心肺不好,勸他戒煙,可他卻理直氣壯地說:“吸煙的人那么多,很多人天天咳嗽也沒出現什么大問題,我就是慢性支氣管炎,不礙事。”
近日,天氣突然轉涼,閆先生感冒后開始咳嗽,吃飯、喝水都氣喘,嚴重的時候正說著話就沒氣了,而后逐漸出現意識不清伴雙下肢水腫的癥狀。家人以為閆先生得了癌癥,急忙撥打120將其送往醫院。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李宏云主任接診了閆先生,當時他神志模糊,口唇紫紺,呼吸淺快,桶狀胸,雙下肢指凹性水腫,血氧飽和度只有70%,被診斷為慢阻肺急性發作伴呼吸衰竭。李主任告知閆先生的家屬,閆先生病情危重,如果送醫不及時,后果不堪設想。
所幸經積極抗感染,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及無創機械通氣等治療后,閆先生的病情得以控制,性命得以挽救。
家人得知閆先生患的是慢阻肺后,都為自己健康知識的缺乏深感懊惱、自責,同時,又為轉危為安的閆先生感到慶幸。
慢阻肺是一種全球高發性疾病,病因很多,如長期抽煙、反復呼吸道感染、長期接觸室內污染和職業性粉塵接觸等。在我國,吸煙是公認的慢阻肺的重要發病因素,吸煙時間越長、吸煙量越大,患病率越高。據統計,80%以上的慢阻肺的發生、發展與吸煙有關,中老年人是慢阻肺的重點“青睞”對象,是慢阻肺的“重災區”。

李宏云主任指出,慢阻肺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但慢阻肺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死亡率非常高,慢阻肺已成為人類第三大殺手,對家庭、社會來說,慢阻肺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因此,慢阻肺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治療。
李宏云主任對慢阻肺高危人群提出以下5點建議。
1.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煙民,戒煙是延緩慢阻肺的最佳“特效藥”。
2.肺功能檢查是慢阻肺疾病診斷和評估的“金標準”,長期主動吸煙或被動吸煙及長期暴露在污染環境中的40歲以上的人群,應至少每半年到醫院進行一次肺功能檢查。
3.慢阻肺患者早期幾乎沒有癥狀,人們對其警惕性不高,常常忽視治療,如果出現長時間咳嗽、氣短的癥狀,務必及時就醫。
4.有些慢阻肺患者因經濟困難或擔心藥物副作用,往往在癥狀有所緩解或病情好轉后隨意減少藥量甚至停藥,導致慢阻肺復發,對肺功能造成致命打擊,所以,慢阻肺患者一定要規范治療。
5.重視穩定期治療,慢阻肺患者可按病情不同選擇科學、合理的鍛煉方式,如散步、小跑、打太極拳、做呼吸操練習等,這些對改善呼吸功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必要時可進行家庭氧療和無創通氣治療,防止病情加重,降低死亡率。
(摘自《大河健康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