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玲
摘 要 立足于課堂教學實踐,以“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一課為例,闡述了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實施“疑展評”教學,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促進身心素質健康發展。
關鍵詞 “疑展評”教學 教學實踐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筆者所任教學校正大力發展“疑展評”高效課堂改革,通過“學生設疑—學生展示—教師點評”這一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實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高效課堂。布魯納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產品”。通過學生提疑、解疑、展示和教師點評的過程,學生從自己“學會”進而達到“會學”。沒有學生自身設疑和解疑的感悟和構建,教師就難以培養學生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的能力;沒有學生自身的活動、經歷和問題解決的過程,教師就難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學生自身的探究和體驗教師就難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互教互學” “教學做合一”是陶老先生教育的主要思想,強調課堂教學要遵循“在做中學”,倡導“索中學”。說到底,教學的著力點應該從教師如何“教”轉變成為引導學生如何探究性地“學”,真正做到授學生于“漁”。下面以人教版教材中的“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一課為例,論述巧用“疑展評”教學模式突破重難點的實踐研究。
教學重點:①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胸廓變化與呼吸關系;②概述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1 自主學習:“疑展評”教學的必要準備
1.1 激趣設疑,啟發思維
上課伊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1 min呼吸次數的課堂小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感受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引導學生總結出呼吸時胸廓變化的規律。并由此規律,教師激發學生提出相關的疑問。學生小組進行討論并記錄相關問題在疑學記錄本上。最后小組分享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找尋出幾個最有價值的疑問。
設疑是激發科學探究的一把鑰匙,親身體驗的小實驗為學生科學設疑提供了理論依據。通過自身設疑、啟迪思維,學生帶著自身的疑問,有目的地學習,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閱讀感知,明確疑點
通過小組探討,帶著解決疑學記錄本上的疑惑,閱讀教材“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一文相關內容。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生嘗試梳理本節課“學什么”,教師提問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有哪些疑問。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與重難點相關的有價值的問題,再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以及具體要解決的疑問。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要解決的疑問有以下幾點:
(1) 總結呼吸時胸廓變化的規律。
(2) 呼吸時,胸廓的變化與哪些結構的運動有關?
(3) 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么關系?是由于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呼吸后使得胸廓擴大?
(4) 簡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5) 分析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改變由教師直接呈現教學目標為由學生自主設疑、擊破疑點。這樣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強,更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情。正所謂“發現即學習”,教師向學生提供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自主發現事實,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并由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換疑惑之處,再加上教師及時的補充,使學生全面掌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突破教學重難點奠定基礎。
2 突破重難點:“疑展評”教學的核心環節
2.1 動手操作,抽象知識具體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指尖上。”圍繞師生共同的學習目標,教師選擇“不教”,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增強學生的體驗感,讓學生小組合作“有為”。教師事先準備好氣球和針筒,讓學生根據提示,小組合作制作模擬裝置:大號針筒模擬胸廓,氣球模擬肺,將氣球卡入針筒里,氣球口通向針管口模擬氣管。教師的設想是:學生正確完成裝置的組裝后,當學生往外拉動活塞時,針筒的空間增大,氣球也相應增大;反之,當學生往內推活塞時,針筒的空間變小,氣球也相應變小。學生每組發一套模擬裝置,在體驗拉動針管活塞的過程中體驗呼吸的原理,找尋出胸廓變化和呼吸的關系,了解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進而擊破學習目標。時間控制在10 min內。
學生活動時,教師要巡視,初步觀察學生已經達成哪些學習目標,對哪些重點和難點還沒有清晰理解,以便下一步把握重難點有針對性地“教”,精準高效地擊破重難點。
2.2 小組展評,擊破學習盲點
學生小組代表介紹模擬裝置的實驗原理,并展示該組關于胸廓變化與呼吸關系的探討結果,其他小組可以對此結果進行質疑,教師再對此結果作出評價。評價方式包括了學生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評價內容包括了實驗裝置整體的質量和實用程度,實驗裝置的理論是否有知識性的錯誤以及此裝置能否較好地表示胸廓變化與呼吸的關系,并給每個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評分。
在展評學習過程中,教師巡視時若發現該小組能快速正確地組裝且能對實驗裝置操作原理了如指掌,則說明學生能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達成了“了解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這一學習目標。但課堂上部分學生對“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這一結論思考深度不夠,尚存在疑問,沒能完全解疑。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教師發現了學習盲點以后,依舊選擇“不急于教”。先前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物理氣壓存在理解困難,此時教師可利用針筒的活塞推拉讓學生感受氣壓這一概念,點撥學生,直面難點。
學習盲點的發現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有利于教師精選教學內容,削枝剪蔓,破解核心。
2.3 聯系生活實際,升華學習內涵
恰當的視頻資料或學以致用的案例分析,能夠在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教師請一名學生利用課后收集關于“嬰兒膈疝”(嬰兒膈肌的薄弱孔隙,缺損或缺口,使得腹部器官進入胸腔內,使得呼吸動力不足)的案例,讓全班學生分析其病癥和病因,引發學生對膈肌運動對呼吸的重要性的認識并結合學生對氣壓的理解突破本節的重難點。同時教師引入一些病例以提高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思考,引起學生重視。將學科知識融入生活,便于學生更好地關愛自己的身體,愛護家人朋友。這樣把學生的“學”進一步推向高潮,推動情感目標的達成。
實踐表明:教師追問,課堂探究,學生展示,多媒體輔助,師生互動,釋疑解惑。這些是“疑展評”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益的主要方式。
3 檢測反饋:檢驗“疑展評”的教學效果
3.1 信息整合檢測,歸納學習內容
學生的探究活動需要及時的總結歸納。為了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鞏固概念,教師需要及時投影幾道辨析概念題,即檢測胸廓變化與呼吸關系的題目,并指導學生根據學習活動畫出胸廓變化與呼吸關系的概念圖,如圖1所示。
3.2 關注生活,發展學習能力
“疑展評”高效課堂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對新知識的自我探究能力,提高科學知識的遷移能力,學會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分析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的探究實驗,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主進行。教師為學生準備好澄清石灰水和吸管,學生能自行探究得出結論:空氣中的氧氣通過吸氣后在肺泡處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經血液循環輸送給每個細胞;細胞分解有機物得到的二氧化碳則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再通過呼氣經呼吸道排出體外。如果時間有余,還可以設置一些思考題:如果周邊工廠排出廢氣不經過處理后直接排出,長期生活在空氣被污染的環境中,會對肺以外的其他器官產生影響嗎?
本節課教學實踐的最大特點是:立足于學,著眼于疑,師生展評,突破核心。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自主學、提疑問、做中學、展評學、拓展學等課堂學習活動,并且教師能及時根據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的真實的學習狀態和產生的問題對癥下藥,質疑解惑。教師不再滿堂灌,也不再是課堂上的主角。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激活思維、點撥思維、澄清思維、提升思維,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讓他們的才智得到真正的鍛煉。“疑展評”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質疑解惑的過程中自然而順利地突破了重難點,而且使生物課堂煥發活力,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