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國
可愛的英國老頭
羅杰·梅森與武漢的情結源于一場車禍。 1986年2月,作為國際地質界著名的變質巖專家,倫敦大學教授梅森應邀到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做短期講學。期間,梅森到木蘭山勘察完地貌,看到很多男女老少去木蘭廟許愿,他納悶地問同行伙伴:“為什么那么多人對一個民間女子頂禮膜拜?”同行人員告訴他:“心誠則靈。”梅森將信將疑地隨著人群走進廟堂,學著別人的樣子敬香、行禮、祈愿,感覺很好玩。
從木蘭廟下來,梅森一行人乘車返回,行進到黃陂的時候,意外發生了。一輛吉普車為躲避行人與梅森的汽車相撞,吉普車飛出去幾米遠,司機嚴重受傷,而梅森的車子不僅安然無恙,坐在前排的梅森也有驚無險。
交警隨后趕到,看見逢兇化吉的梅森正在圍著車子接連拍照,很禮貌地請梅森把照片留下。梅森捂住相機連連說:“NO!NO!”后來有人好奇地問梅森為什么不愿意交出照片,他一臉虔誠地說:“這是我的生命化石,是我的誠意打動了中國的女神,我怎么能隨便交給別人呢?”
一次偶然的車禍被梅森渲染成神秘的中國色彩,至今他仍堅信,是自己在木蘭廟許愿保佑自己平安無事的,可愛的梅森徹底被神秘的中國文化折服了。
梅森不僅可愛,還很淘氣。他不喜歡在學校的食堂用餐,喜歡自己購買食材。市場里的商販故意和他開玩笑,把賣給他的食材價格抬高一些,梅森急了,用蹩腳的漢語夾雜英語跟商販討價還價,幾番努力終于把價格壓下來,才心滿意足地離去。
武漢雖好,也有煩惱。當年武漢的公交系統遠沒有如今便捷通暢,出門擠公交是必備技能。西服筆挺的梅森拋開紳士風度跟著一起往前沖,擠過幾次都沒有成功,無奈買來一輛自行車,悠哉悠哉地出入校園,成了校園一道風景。
作為長期在武漢工作的外籍專家,梅森的治學態度和人品總是為人津津樂道。
梅森在中國地質大學上課很注重儀表,進教室前如同某種儀式,打上領帶,整整齊齊。因為漢語不太熟練,上課時他會用豐富的表情夾雜夸張的動作表達自己的意圖。地質巖石學是一門很枯燥的學科,梅森的課卻讓同學們聽得前仰后合。梅森先是在黑板上繪制幾幅卡通人物,再用這些畫像煞有介事地講童話故事。講臺上一個西裝筆挺、紳士味十足的英國老頭,一會兒是抱著膀子瑟瑟發抖的可憐小綿羊,一會兒是傲慢無禮的男主人公。講臺下面的中國學生哪里見過這樣的老師,一個個被逗得捧腹大笑,原本枯燥無味的課,被梅森演繹成有趣的童話劇。
中國地質大學的“活雷鋒”
在中國地質大學,梅森被尊稱為“活雷鋒”。
他在武漢工作,月薪4000元,直到退休前一年才漲到了6000元。每到工資發放的日子,梅森總是嚴肅地詢問財務部門:“交稅了嗎?”梅森不僅按時納稅,還要求不能在英國交稅,而是在中國交稅。
雖然工資不高,梅森卻很舍得為學生花錢。到木蘭天池旅游考察時,美麗的地質地貌讓他如同發現了新大陸。回來后的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自掏腰包,從旅游公司包車,帶上自己全班的學生去木蘭天池看石頭。
為了拓展學生知識面,梅森利用自己的休假時間,專程趕到香港,為學生購買了3000多元的原版英文書刊和CD等學習資料,并出資近萬元為四個班的學生每人訂了一份英文報紙;他還向中國地質大學外語系、圖書館捐贈了大批科技書刊。他的學生最盼望梅森從英國休假歸來,因為他總有大包小包的禮物相送,包括雜志、大不列顛地質圖等學習資料。
在倫敦,梅森有兩套房子,一套是自己的家,另一套是專為中國朋友準備的免費“賓館”。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梅森把自己的家打造得中國味十足:客廳擺放的是江南茶幾,配以景德鎮出品的仿古茶具;地面鋪設西藏毛織地毯,墻上懸掛蘇州刺繡。梅森最引以為豪、最愛顯擺的地方是他的博古架,朋友來訪,他總會把他們引到這里,給他們講述每個擺件上的中國榮耀。讓英國朋友置身于原汁原味的“中國家”,聽原汁原味的中國故事,是梅森最享受的事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地質大學很多到英國進修留學的教師、學生都成為梅森的座上賓。梅森不但會親自開車把中國朋友接到家里,還親自下廚,做地道的中餐款待他們。
梅森從小就對中國菜情有獨鐘,少年時期,他就在自己鐘愛的中餐館里學會了使用筷子。為了學習中國菜的真功夫,梅森經常利用周末到中餐館打工。完成備菜任務后,他會靜靜地站在廚師身旁,觀察廚師做菜的每一個環節。有時候他甚至軟磨硬泡,央求大廚允許他上灶操作一番。回到家里,他學著中國廚師的樣子練習刀工,學著顛勺,揣摩菜譜。
中國朋友到訪是梅森最期待的時刻,家庭派對上,他戴著廚師帽,穿著廚師服,把刀案拍得叮當作響,一番煎炒烹炸,一盤盤香氣四溢的菜肴裝盤、上桌,香檳酒端起,一句“歡迎來到英國的家”平復了多少海外游子的思鄉情懷。
338件寶貝疙瘩
梅森出門前,總喜歡在衣領上別一枚精致的獎章,這是中國政府頒發給他的“友誼獎”獎章,是對長期在華工作并有重大貢獻的外籍專家的最高獎項。梅森非常珍惜這份榮譽,作為回報,他把自己所有的寶貝都獻給了武漢,獻給了中國地質大學。
退休后的梅森被中國地質大學返聘,教授變質地質學。同年,湖北省政府為他頒發“編鐘獎”,第二年,他獲得湖北省首批“在華永久居留資格”, 成為首位武漢“綠卡”獲得者。幾年后,梅森把夫人馬倫接到武漢定居,夫妻倆一起為學生們授課,一起享受武漢的美好。
除了最鐘愛的妻子外,梅森還有338件“寶貝疙瘩”,那是他窮盡畢生精力,從世界各地收藏的巖石標本。對一般人來說是普通石頭,但對從事變質巖石科學研究的人來說,件件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寶,其中有從亞利桑那隕石坑中撿來的隕石,有在挪威發現的珍貴的蛇綠巖,更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珍貴化石“梅森蟲”。
巖石標本對地質學家來說,無異于左膀右臂,有人好奇地問梅森:“為何要將它們捐給中國的大學?”梅森動情地說:“第一次來中國,看到竟然有一所大學是以地質命名的,感覺很受重視,十分喜歡,這在英國是沒有的事。而且,這邊的博物館很大,條件不錯。這些標本是我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在世界各地采集而來,時間跨度近40年,如果非要問我為何捐獻自己的畢生心血,那是因為,武漢是我的第二故鄉,中國地質大學是我的家。”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