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玉韋
摘 要 結合生物學課堂教學實踐,從建構教學反思的結構模型、教學過程重要環節不同案例的評析和落實教學反思有效途徑等策略,淺談如何進行生物學教學反思。
關鍵詞 生物學教學 反思結構模型 案例剖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中國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也提出:優秀教師= 教學過程+反思。因此,反思是合格教師專業發展必備的一種能力。不斷反思能使教師專業發展充滿了生命力和創造力。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就在于教師通過教學反思追求課堂中的生成與再生成。
1 建構教學反思的結構模型
許多一線教師會關心這樣一個問題:“反思什么?”筆者經歷過多次公開課、聽評課,也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評課場景:聽課教師會在教學環節的某個點上你一言、我一語,列舉上課教師種種行為的發生,一節課的設計常常在支離破碎的分割中被理解和評價,導致偏離了評價的主題,不知所云。另外一種評課情景就是把這節課的每個教學環節簡單重復并疊加起來敘述一遍,夾雜著幾句簡單的“精彩”與“遺憾”的評價,也就是說教師很少會去想教師教學行為發生的背后原因。上述情況反映教師對教學反思缺少整體思考、深度剖析和認知高度。那么,教學反思從哪里開始?
教師要從教學理念開始,思考根據具體的教學理念所采取的教學策略。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教學策略去實現和達成每個被分解的教學目標。因此,當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之間建立聯系時,教學生成也就發生了。發生了多少,發生的程度怎樣,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達成了多少,這些與教學過程的實施息息相關,這就意味著又回到了教學策略和教學理念的問題。因此,教學反思的基本結構模型建構如圖1所示。
從模型來看,教學理念是核心,那么教師要重視哪些生物學課程理念呢?教師要重視生物科學素養提升;重視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重視學生的興趣和體驗;重視形成科學的態度價值觀;重視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教學;重視知識的建構過程而非灌輸;重視圍繞學生的學組織活動等。同時,先進理念下的教學策略是關鍵,教師選擇教學策略,又要關注分解教學目標;拓展教學內容;設計合適的學生活動;關注探究性教學;進行實驗創新改進;創設評價工具等。有了好的教學理念、有效的教學策略,自然就能達成了教學目標。如果教師能結合自己的獨特風格和魅力,教學的生成會更多,課堂教學也就會充滿了生命力。
2 教學過程重要環節不同案例評析
“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是蘇教版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一章第五節的內容,屬于《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重要概念“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的一部分內容。課標對此概念的內容解讀為:不同動物發育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動物的幼體與成體形態相似,有些動物的幼體與成體形態差別很大。而蘇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教材在這節課之前安排了兩節其他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的內容,即“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和“兩棲類的生殖和發育”。這兩節課與“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有著同工異曲之妙。但不同的教師其教學理念不同,對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編寫意圖的重視、理解與把握程度也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學策略,生成了不同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重點對本節課的三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 “活動設計” “情感滲透”進行不同案例評析與和反思。
2.1 情境導入
這節課的引入通常有三種常見類型,分三個不同層次:(1)為引入而創設情境;(2)引入且能串聯課堂的發生;(3)引入、串聯課堂且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
(1) 案例一:教師播放一段鳥類求偶交配的視頻,引出鳥類生殖是有性生殖。
案例二:教師展示一張美麗鳥圖片,直接導入,并以雞蛋的結構為例,探討鳥類的生殖和發育。
(2) 案例:教師出示一張水中蛙卵的情境圖片,提出問題:青蛙的生殖和發育方式是怎樣的?學生不難回答出有關內容:有性生殖、卵生、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變態發育等。然后教師再出示一張鳥卵的圖片,提問: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又是怎樣的呢?學生能說出一部分內容,然后進入課堂研究。教學過程中進行知識建構時,教師將鳥類生殖發育方式還與兩棲類進行比較。
(3) 案例:教師播放一段鳥類生殖發育視頻,包含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育雛等6個過程,引導學生歸納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方式,然后選擇其中2或3個重要環節,如鳥卵的形態結構和功能、育雛過程等,上組織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并滲透情感價值觀。
案例評析:每節課導入方式有多種,因不同的教學內容而不同。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本節課的整體結構,盡量做到導入的設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關注到導入的作用和最佳效果,并能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2.2 活動設計
這節課的活動設計通常有三個不同層次:① 非全部知識灌輸、重視學生部分體驗活動;② 重視課程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學習體驗過程;③ 能夠正確把握課程新理念、重視學生的活動體驗和情感經歷。
(1) 案例:①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剖和觀察雞卵,引導學生認識雞卵的結構。通過問題引導,師生共同總結鳥卵各部分結構及對應功能。② 教師通過視頻播放鳥卵的發育過程和圖片展示,總結鳥類發育的全過程。
(2) 案例:① 驗證卵殼上的小孔。② 解剖觀察雞卵的結構。教師輕敲雞卵的鈍端,慢慢剝去部分卵殼,從外到內逐步解剖;對照教材中的圖,引導學生認識雞卵的結構;并在照片工作單上標明雞卵的結構,教師及時進行問題引導和生成性評價。③ 探究鳥卵結構對應的功能。④ 解剖毛蛋,了解雞類的部分發育過程,再補充雞類全過程的視頻。
(3) 案例:小組合作,探究鳥卵適于鳥類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① 探究外形結構:學生通過體驗和生活常識,理解形狀、卵殼的硬度和氣孔存在的意義。② 探究鳥卵的內部結構:教師用鑷子柄輕敲雞卵鈍端,將卵殼連同外殼膜除去;將內殼膜剪破,使殼膜內的物質輕輕倒入培養皿;引導學生依次認識卵白、卵黃、卵黃膜、卵帶和胚盤,并探究各部分功能。③ 探究鳥卵的發育過程:教師進行直觀教學,組織學生課外用自制的孵化箱孵化雞卵,觀察雞卵孵化的全過程。教師展示部分照片或視頻。④ 教師使用表格歸納總結昆蟲、兩棲類和鳥類的生殖和發育特點。endprint
案例評析:三種活動設計方案相比較,方案(3)更體現重視學生自身的體驗過程,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經歷。同時,小組合作激發了課堂活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這種設計反映出教師對探究教學理念的充分把握,教學設計更具有開放性,課堂教學生長點更多。無論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都能得到體驗、感悟和升華;同時,在探究中學生的發現、動態生成和創新實踐更真實、更有價值。
2.3 情感滲透
本節課情感理念滲透有三個不同層次:(1) 從生殖發育過程的某個階段切入,引發情感;(2) 結合相關材料和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抒發態度價值觀;(3) 聯系學生身邊的生活和實際,激發真實的情感和內心觸動。
(1) 案例:教師引入白居易《燕詩》,展示鳥類育雛過程艱辛的圖片,激發學生感恩父母的情懷。
(2) 案例:教師通過資料和數據分析,師生共同討論鳥類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激發學生保護鳥類的意識。
(3) 案例:教師利用圖片、視頻展示鳥類現在令人擔憂的生存狀況,激發學生保護鳥類意識。
案例評析:無論是態度價值觀的滲透,還是情感目標的達成,都是本節課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時間不宜太長,點到為止,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學生身邊的真實生活,案例選擇最好能夠觸動到學生的心靈。
3 落實課堂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
3.1 不斷豐富反思的形式
(1)同伴交流是一種常見的課堂教學反思途徑,即實踐+反思+實踐。從教師授課到交流反思,再到授課的過程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良性循環。
(2) 觀摩學習名師是反思的催化劑,即實踐+評價+再實踐。名師的觀摩課、專題講座為學習和反思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從中可以找到差距,找到方法,重要的是要善于對教學進行批判性評價。
(3) 堅持撰寫教學反思小案例,即學習理念+實踐思考。教師積累更多素材,并在認真學習相關教學理念和理論的基礎上,對教學小案例添加批注或創新修改,在案例中不斷感悟和提升,指導課堂的再實踐。
(4)教師嘗試撰寫專業論文和論著,這是課堂教學反思中比較高、比較有效的形式,即實踐創新+理論提升。實踐與思考積少成多,厚積薄發,讓更多的教師分享自己的實踐成果,這種反思已經把課堂實踐逐步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3.2 善從學生的視角反思
教學反思具有一定的方法和規律。
(1) 教學反思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圍繞學生的學和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反思可以滲透學生的思考和學生自身的感受。
(2) 課堂教學反思和提升的視角,要充分體現生物學新課程的理念和生物學新課程獨特的價值與魅力,如基于學生素養或能力的教學目標達成、基于學生學習方式的策略改變、基于模型制作建構重要概念、基于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與評價、基于學科關鍵能力培養的活動設計、基于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等。
總之,教學反思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是實踐和理論不斷相互融合的過程,是一個貴在堅持、評價和實踐的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