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識選修課程是開展通識教育的重要載體,在20多年的實踐當中,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了一批通識選修課程,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現有的通識選修課程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日益突出。該研究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要解決這些問題應構建目標明確的通識選修課程體系,提出構建通識選修課程體系的思路,并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實踐為例,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通識選修課程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通識選修課程;課程體系;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中圖分類號] G40-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12-0101-03
教育部1995年就在高校開始了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的素質教育探索,目的是順應時代的要求, 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克服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整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尤其是要加強大學生的人文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各高校自此紛紛開展素質教育實踐。[1]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通識選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開始在各高校“生根發芽”。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通識選修課程的開設為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發揮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在一些較早實施通識教育的研究型大學,已取得較好的成效。應用型本科院校擔負著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隨著社會經濟進入轉型期,社會更加需要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質和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通識教育的重要作用凸顯。同時,各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對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明確,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通識選修課程,應用型高校構建目標明確的通識選修課程體系顯得日益迫切。雖然研究型大學在建設通識選修課程體系方面的經驗有借鑒意義,但其在這方面的一些天然優勢往往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難以復制的,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有自己的研究和思考。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目標明確的通識選修課程體系的迫切性
在20多年的實踐當中,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了一批通識選修課程,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發揮了作用,但是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推動下,一些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日漸清晰,現有的通識選修課程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日益突出。
(一)課程數量不足,難以滿足學生選課需要
近20年來,應用型本科院校是承擔擴招任務的主力,學生人數增速快,但教師數量并未相應增加,因而通識選修課程供不應求,一些學校出現學生選課難現象:學生可選擇的范圍很小,要選上自己心儀的課更加不易。每到選課時段,學生因擔心選不上課而進行選課,導致后期發現所選課程并非心儀課程又紛紛退選。
(二)課程總體質量不高,未能很好地體現通識選修課程目標
一些通識選修課程往往是由專業課程稍作調整就作為通識選修課程來開,它們用于滿足拓寬學生知識面的需求或許可以,但作為通識選修課程應具有整合性,能滿足學生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乃至人格、心智等綜合素質培養的要求,而這些在課程中往往未能得到體現,這就導致課程質量不理想。
(三)各類課程在數量、內容和目標上未能形成有機的體系
各高校在建設通識選修課程的過程中,當課程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對課程進行分類,但往往并未設立科學的課程目標。每個類別的課程對需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素質沒有明確的描述,對教師開設課程的指引不夠清晰。課程類別之間應如何協調配合才能達到通識選修課程目標,這點未能得到充分考慮,因而也就未能形成有機的體系。
(四)缺乏對課程開設目標的深入研究,課程的開設不太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通識選修課程的歷史不短,但對通識選修課程怎樣才能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更加契合卻鮮有研究。
(五)課程教學模式和手段單一
通識選修課程往往以大班理論講授為主,側重于傳授式、記憶式教學,課程學時少,學生參與度較低,難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有關人格、個性品質的培養無法內化到學生的行動和能力上。在教學資源庫的開發、新課程研發、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等方面發展嚴重滯后。[2]
上述種種問題使建設一個目標明確、數量充足、模塊均衡的有機的通識選修課程體系日漸變得迫切。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通識選修課程體系的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通識選修課程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設立課程模塊,制定課程模塊目標
以往的課程是在一種寬泛的通識教育目標下開設的,課程開設初期往往目標不夠清晰,當課程開設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各校開始把課程分成幾類,先有課程再有類別,基本上能滿足選課需求,但各類課程也沒有清晰的目標,課程質量不高。為滿足選課需求,高校鼓勵積極開課,不同學科的師資力量不同導致開出來的各類選修課程的數量不均衡,在內容上也很難形成有機的整體。因此,在現有通識選修課程的基礎上建設通識選修課程體系,可參考國外大學課程模塊化的模式建立課程模塊,明確模塊課程目標。
(二)搭建體系框架,明確建設方向
體系的搭建并非以數量充足的課程為前提,相反,正是因為課程數量的不足、課程模塊的不均衡才更需要把體系搭建起來,這樣才更有利于明確不足之處和建設方向。在框架內哪個模塊的課程數量不足需增開課,哪個模塊的課程存在重復建設的情況、是否需要整合一目了然。
(三)豐富教學模式和手段,開設網絡課程、體驗式課程等,打造網絡教學平臺
基于多媒體網絡學習系統的自主學習模式,是網絡時代通識教育的發展趨向。遴選具有自身特色且教學水平較高的通識選修課程,利用慕課、視頻公開課等方式,開展教材建設、教學模式探索和教學資源建設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網絡教學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團結合作學習的能力。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嘗試開設體驗式課程,加強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訓練。改變傳統的單一的以大班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3]endprint
(四)把好開課評審關,嘗試開展課程評估
對于新開課,學校要審查其課程目標是否與模塊目標相符,課程大綱、課程設計等是否有利于實現目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開展課程評估,檢查課程質量。
三、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選修課程體系的實踐
基于上述思考,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積極開展構建通識選修課程體系的實踐。下面以我校為例進行討論。
(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實踐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地處廣東省廣州市,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創辦人之一兼首任校長何香凝先生在辦學之初就提出“注重實踐,扶助農工”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推動下,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進一步明確。20世紀末我校就開設了通識選修課程,并且隨著學生人數的逐年增加而增加通識選修課程的數量。2006年前后,我校把當時已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進行整合,分成人文社科、外語語言、科學技術、文體藝術等4大類近200門,此后新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按上述分類供學生選修,并規定每個學生必須修滿15個通識學分。
通過前期研究,我校確定通識選修課程體系由6個模塊構成,分別為文史經典與文化傳統、當代文化與世界視野、科學技術與科學精神、生態保護與生命關懷、藝術審美體驗、社會認知與公民精神,并確定各模塊課程目標[4](詳見下表)。
根據模塊課程目標,學校把已有課程分到相應模塊,研究各模塊的課程和師資情況,提出各模塊的建設方向。
“文史經典與文化傳統”模塊,共11門課程;“當代文化與世界視野”模塊,共22門課程。這兩個模塊課程數量不足,缺哲學、歷史類課程。這與我校的學科特點有關,我校以農科類、工科類為主,文科類較少,史哲類課程師資匱乏。然而,這兩個模塊在通識選修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卻是最為重要的,文史哲教育對克服理工農科專業教育的功利主義,幫助學生“回歸人的本身”, [5]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尤為重要。因此,在短期內無法解決師資的情況下,應考慮引進優質網絡通識選修課程,同時鼓勵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開設網絡通識選修課程。
“科學技術與科學精神”模塊,共有34門課。其中,技術應用類課程較多,科技文化、科研方法類課程少,工具性課程偏多,特別是計算機軟件應用技術課程較多。這既反映了網絡時代對計算機應用技術的需求,也符合我校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但科技文化、科研方法類課程數量少。這一類課程,我校在師資上是有優勢的,需鼓勵在學科研究上有所成就的教師開設這一類課程。
“生態保護與生命關懷”模塊,共48門課程。如果說開設歷史類課程的目的是拓展學生時間的范圍,使學生努力從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出無限的意義,那么在21世紀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則解決的是人存在的空間性問題,這是通識選修教育的重要課題[5],理應得到重視。這類課程我校師資足夠,開設此類課程既可以充分利用師資,還可以體現校本特色,尤其是農學類課程可以多開設,充分利用農學類師資傳播現代農業思想。
“藝術審美體驗”模塊,共27門課程。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模塊課程數量偏少,我校設有藝術類專業,園林、園藝等藝術課程能夠體現校本特色,應鼓勵多開設。
“社會認知與公民精神”模塊,共有38門課程,以社會科學類課程為主,包括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類文化學、法學、服務學習等課程,讓學生了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并探知現代社會問題,發展學生關懷社會、造福人類的使命感,培養學生的現代公民精神。本模塊課程數量足夠,但需檢查其與課程目標的吻合度,促使其更符合課程目標要求。
根據模塊建設方向,學校要求各模塊已開課程根據課程目標進行優化;新開課程根據其申報的模塊,對照模塊課程目標進行評審,符合課程目標要求的才準予開設。
2015年和2016年我校連續兩年引進優質網絡通識課程共20門,部分補充了模塊所缺課程。建設網絡教學平臺“課程中心”,通過立項鼓勵、引導教師建設網絡通識選修課程。推動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鼓勵開設體驗式課程,明確了體驗式課程的目標、要求和考核。
通過上述改革實踐,我校構建了一個由6大模塊組成,兼有傳統課程、網絡課程和體驗式課程且課程目標明確的通識選修課程體系。在此體系架構中,模塊課程不斷得到補充,課程的數量和質量日漸提高,教學模式和手段逐漸得到豐富。但在這個課程改革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二)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1.未有專門機構負責包括通識選修課程在內的通識教育事務,不利于通識選修課程體系的完善和發展。通識選修課程的建設規劃、統籌協調由教務部門組織進行,難以凸顯通識選修課程的重要性,容易被其他眾多的教學事務所淹沒。如設立專門的通識教育機構負責通識教育工作,對通識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將更有利于通識選修課程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2.各模塊課程師資不均衡導致各模塊課程數量的不均衡。在應用型高校中,除了極少數綜合性院校的師資可以涵蓋文、史、哲、農、工、理、醫、法、經濟、管理等學術領域外,大多數高校還是各有所偏。我校的學科覆蓋了農、工、理、經、管、文,農工理師資較為充足,但文史哲師資嚴重不足,相應地,“文史經典與文化傳統”和“當代文化與世界視野”兩個模塊的課程明顯不足。如前所述,除使用優秀網絡通識選修課程和鼓勵優秀教師建設校本網絡課程外,每個模塊可相應引進1-2名優秀教師進行補充。另外,還可以借鑒近年來一些高校采用講座式課程,即“集中學校的部分人力和物力,以群體教學之方式,扣緊某一特定主題,開授具有高度知識承載度的講座課程”。[6]當然,講座式課程要有良好的配套措施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需要教師和管理者有更多的投入。
3.網絡通識選修課程、體驗式課程的建設仍在嘗試階段,教師積極性有待提高。建設和使用校本網絡通識選修課程不僅是趨勢,而且在實踐中有利于緩解有關課程開出數量不足的問題。同時我們也看到,與教師駕輕就熟的傳統課程相比,建設網絡通識選修課程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校應有相應的激勵措施。而體驗式課程作為新生事物,教師和學生了解接觸得還不多,要加大宣傳力度。
[ 參 考 文 獻 ]
[1] 周遠清,閻志堅編.論文化素質教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3][4] 王健敏,顏琳,洪維嘉.高等農林院校通識教育選修課程體系的建構——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5(1).
[5][6] 黃俊杰.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龐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