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龍
摘要:秦末農民起義中,輿論傳播在社會動員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本文擬采用輿論學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對秦末農民起義中的輿論傳播與社會動員進行系統地研究和分析。探討其是如何符合并遵循輿論傳播發展規律、把握社會集體意識、創新社會動員方法,歸納輿論傳播過程、分析其傳播內容、歸納其傳播手段、總結其傳播藝術。
關鍵詞:秦末農民起義;輿論傳播;社會動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9-0053-03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每逢社會動蕩時期,也是輿論十分活躍的時期。輿論反映民情民意與社會意向,有時也推動社會變革。張耀元認為:“先秦兩漢史傳中記載的政治型謠諺,凝聚著廣大民眾的智慧與思考。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政治觀、時事觀與歷史觀,具有廣泛的人民性、斗爭性與哲理性”[1]。
在革命戰爭中,輿論都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輿論力量經常推動者革命與戰爭的進程。梁啟超提出:“其始也,當為輿論之敵;其繼也,當為輿論之母;其終也,當為輿論之仆。”[2]毛澤東認為:“凡事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的開展,與起義者們充分認識和發揮輿論的力量、掌握輿論傳播的技巧與規律,利用輿論開展社會動員是分不開的。
一、輿論傳播與社會動員
輿論一詞,在中國最早見于晉朝陳壽編纂的《三國志》,據《三國志·魏·王朗傳》記載:“沒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并懷伊邑”。輿論的基本內涵是指公眾的意見或言論,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表達,涂爾干認為它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力量,馬克思認為它是一種“普遍的、隱蔽的和強制的力量”。王振海認為:“社會動員是指政府、政黨或社會組織等組織實體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影響、改變社會成員的態度、價值觀和期望,達成一定的思想共識,引導、發動和組織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實現一定的社會目標的活動。”輿論是進行社會動員常用的一種方式,通過輿論傳播的方式,作用于社會成員的心理、精神層面,影響社會成員的情感傾向、主觀意識。
二、秦末農民起義中的輿論傳播過程與內容
(一)把握輿論:“天下苦秦久矣”
制造和能夠利用輿論的前提,是要能夠正確把握社會輿論的走向。在大澤鄉起義中,陳勝提出“天下苦秦久矣”,是對當時社會輿論的準確把握。當時秦王朝實行暴政,農民對秦王朝產生了十分不滿的社會情緒,“百姓怨而海內畔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流傳于楚國的民謠,充分體現了楚國人的社會情緒。項羽會稽山起義勝利后,范增向項梁分析了陳、吳失敗的原因,并認為應該要重視和利用楚國人的輿論和情緒,打起復興楚國的旗號。陳勝吳廣起義時也利用了這一輿論,“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二)制造輿論:“大楚興,陳勝王”
制造輿論是古代農民起義中常見的手段,制造的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都利用了農民的迷信思想和輿論方向。陳勝吳廣起義在制造輿論階段,在魚腹藏書帛“陳勝王”。“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嗚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制造出秦王朝將要覆滅,陳勝即將稱王的輿論。增強了陳勝在戍卒中的威信,“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為后來的動員能夠在傳播中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基礎。為起義制造了合法性,贏得了人民的支持,成為有力的輿論武器。
(三)推動輿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經過前期的輿論準備工作,士卒對陳勝的輿論與看法發生了變化,陳勝吳廣又制造出“偶然”的“將尉事件”:“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之后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將起義的輿論推向了高潮,爆發了起義。起義取得初步勝利后,陳勝吳廣接受三老、豪杰提出的口號“伐無道、誅暴秦”,引導和推動天下人對秦朝不滿的輿論,壯大了起義的聲勢。
三、秦末農民起義中的輿論傳播與社會動員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動員基礎:社會結構與集體意識
涂爾干認為:“公共輿論得以存在和發揮作用的機制,即一個以集體意識和集體監控為核心概念,以社會容量、社會密度、社會聯系和社會流動為輔助概念的社會控制體系”,并在這個體系的運行中,進一步得出了結論:“社會容量與社會密度越大,社會聯系越弱,公共輿論在社會團結方面發揮的作用越小;在社會聯系強的大背景下,社會容量大但社會密度小與社會容量和社會密度都小兩種情況下,公共輿論在社會團結方面發揮的作用則更大一些”[3]。
秦末社會屬于涂爾干提出的“機械團結”階段,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公共輿論就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維護社會團結的主要力量。“輿論的組織傳播也只能在有著然聯系、相同思想基礎的同質人群之中進行。如同一地域,同一階層,同一行業,同一民族等。”[4]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中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比較高,活動區域比較小,信息傳播不暢通。而經常生活在一起的群體,組織性強、親緣和地緣關系深厚,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見和輿論。秦末農民起義是在組織相對嚴密的群體——戍卒中發動的,起義領袖們在士卒中具有較高的威望,經過輿論動員,他們的輿論動員就很容易被接受。
(二)接受特點:文化心理與傳播手段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天命論等封建思想深入人心,也是封禁社會統治者用來維護統治與思想輿論工具。中國古代農民起義者,利用封建思想制造輿論,“大造統治者天命將終、自己才是天命所系的輿論,從而取得人們的支持。”[4]陳勝吳廣“魚腹丹書”“篝火鳴狐”,劉邦斬白蛇起義,并制造“白帝之子”與“赤帝之子”的故事和傳說,都利用迷信思想為起義領導者制造了起義和取得政權的合法性。
為了讓民眾接受自己的思想與輿論,就必須為民眾找到參加行動的理由,最有效的方法是站在民眾的立場,維護民眾的利益。陳勝吳廣在起義動員時提出:“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以士卒的立場,分析了當時面臨的形勢,得出只有起義才能生存的結論,贏得了士卒們的認同與追隨。劉邦入咸陽后與“約法三章”,廢除了秦朝嚴峻的刑罰與法律,取得了民心:“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輿論傳播手段是取得宣傳效果的重要方面。在古代農民起義中,神物、讖語、謠諺、口號、演講、檄文、通告等手段被廣泛使用,反映了社會的主流和普遍輿論。秦末農民起義中,陳勝吳廣利用祠堂、狐貍等神物,制造“大楚興、陳勝王”的讖語,項羽利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謠諺等。陳勝吳廣在起義時,發表了演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帶領士卒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劉邦起義時也發表了演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向沛縣父老陳述了厲害關系,取得了很好的輿論動員效果。
(三)傳播規律:輿論發展與運行特點
喻國明提出輿論的三種基本存在形態,即潛輿論、顯輿論和行為輿論。陳力丹認為:“所謂潛輿論,包括兩種類型,一是沒有公開表達的信念,二是知覺到而又不易確切捕捉到的公共情緒”[5]。顯輿論則是公開表達出來的輿論,行為輿論是由輿論轉化為外在行為。“天下苦秦久矣”在當時的社會中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潛輿論、“社會知覺”或者民眾的“腹議”,經過起義領導者的輿論引導與煽動,逐漸發展成為顯性輿論——“伐無道,誅暴秦”,最后衍生為轟轟烈烈的起義活動,即行為輿論。
劉建明提出輿論傳播的規律——六級增減律,認為社會輿論的傳播與發展“沿著六個級差向上盤旋或向下回落,需要長短不等的過程。”[6]秦末民眾對國家政權的不滿由社會沉默、腹議、室語逐漸發展成為公開議論。起義領袖們將相對隱蔽的輿論,煽動為公開、強烈的社會情緒,利用自身輿論領袖的特點,形成強勢意見和輿論,把社會矛盾推向一觸即發的綜合輿論形態,帶領士卒采取過激的輿論方式——聚眾,缺少文化的農民受到鼓動,把輿論推向了最高級,即采取武力,發動起義。
四、總結
李敬一認為:“民眾運動要靠輿論的傳播來喚起,人民是最懂得傳播也是最精于傳播的傳播理論家和傳播實踐者。”[4]今天的媒體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前提也是要掌握輿論傳播與發展規律,采取靈活正確的引導方法。秦末農民起義中的輿論傳播對今天的媒體仍有很大啟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新聞媒體要為國家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習近平指出:“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粘合劑、道德的‘風向標'“必須引導好人民思想,而引導好人民思想就是要引導好社會輿論。”[7]
參考文獻:
[1]張耀元.先秦兩漢史傳中的政治謠諺[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9).
[2]輿論之母與輿論之仆,1902年2月8日《新民叢報》第一號.
[3]方振武,吳瀟陽.公共輿論與社會團結——愛彌兒·涂爾干的“公共輿論”思想[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4).
[4]李敬一.中國傳播史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5] 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6] 劉建明,輿論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8] 司馬遷,史記[M].內蒙古: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