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周雙
摘要:我國遼闊的疆域,美麗的地理環境和多元的生態系統,為自然類紀錄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題材,但在此類紀錄片創作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分析研究BBC自然類紀錄片的創作手法尤其是敘事特色,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本文以《臥底企鵝幫》為例,從敘事主題、敘事重點、敘事語言三個層面入手,對BBC自然類紀錄片在生命敬畏與人文關懷、情節建構與細節刻畫、故事表達與視聽互補等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BBC紀錄片;《臥底企鵝幫》;敘事特色;分析探討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 8122 (2018) 09 -0104 -03
一、敘事主題:生命敬畏與人文情懷
紀錄片《臥底企鵝幫》主要介紹了三種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緯度的企鵝,如生活在熱帶的秘魯洪堡企鵝、生活在亞南極海島上的跳崖企鵝和生活在寒帶南極的帝企鵝。創作團隊把50臺攝像機放在假企鵝和石頭中間,對企鵝群進行近距離拍攝,為觀眾展現了企鵝不為人知的一面。這些生靈在回歸和哺養小企鵝的路程中,將遭遇艱難的自然環境和兇猛的天敵。而小企鵝破殼出生后.又同樣要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這部紀錄片契合了現代審美理念,以感性、溫情的視角,把創作者對動物與自然界的人文關懷融入其中,凸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大主題。
作品重點對三種企鵝的出生、成長、求偶、繁衍等進行反映,攝制組深入南極、熱帶地區記錄企鵝們的生活,講述各種企鵝的生命故事。通過拍攝企鵝的生活過程,從新生、成長到再次輪回,揭示企鵝繁衍的完整過程和生命真諦。這部紀錄片最感人的地方就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首先,作品倡導了生態中心主義思想。生態中心主義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努力和自然界各個族群之間保持平等、交流和對話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1]。作品展示了企鵝的生活不再是與人類毫不相關,而是與人類一樣,同樣具有甜蜜的愛情、繁育后代的重任、離別后的期待以及回來后的喜悅。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生命之旅。其次,作品利用“臥底”的視角,讓觀眾能感受到企鵝的日常生活。如失去寶寶的企鵝媽媽那一聲聲長嘯,讓觀眾為之動容。還有跳崖企鵝為了生養哺育后代從高聳的懸崖上毫無畏懼地縱身一躍,體現了生命的本質和頑強的生命力,表達了記錄者重視生命以及對生命的敬畏。小企鵝慢慢長大,它們也要開始學會自己生活,它們在海邊嘗試首次縱身一躍,意味著開始了新的一次生命輪回。這不僅僅是企鵝的生命歷程,也是人類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創作者利用這種擬人的方式,讓人類與動物、自然的聯系更加緊密,突出了人與自然必須和諧共處的重大主題,凸顯了對動物的人文關懷。
二、敘事重點:情節建構與細節刻畫
歐美當代文學理論大師M.H.艾布拉姆斯認為:“戲劇作品或者敘述作品的情節是作品事情發展變化的結構,對于這些事情的安排和處理是為了獲得某種特定的感情和藝術效果。”[2]情節建構與細節刻畫,是《臥底企鵝幫》這部紀錄片的敘事重點,也是作品在選擇主體、設定關系、紀錄時空的成功做法。
1.神秘性的主體選擇
紀錄片情節中所包含的首要元素就是敘述對象,即關乎誰的故事。在《臥底企鵝幫》中,企鵝是紀錄片的“主人公”。在企鵝的種類安排上,創作者選擇了生育時期相近,且生活環境、性格完全不同的三種企鵝。就主體的選擇性來講,“企鵝”這一群體是特別的。首先,企鵝的生長環境與人類有差異,對于企鵝的生活習性、生育方式、性格特征等,許多人是不了解的,所以作為作品主人公的企鵝,對于觀眾來說具有神秘性,能刺激觀眾的獵奇心理;其次,在作品中,企鵝展示的大多為一種憨態可掬的形象,盡管它們大部分時間都表現得很溫和,但有時不同種類的企鵝性格也是相差很大的。對企鵝習性的紀錄,在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
2.擬人化的關系設定
紀錄片中對于關系的設定必須客觀真實,關系之間的交織推動著情節的建構,也有利于細節的刻畫。在紀錄片《臥底企鵝幫》中,這種關系的設定采取了擬人化手法,大體分為6種,即:夫妻關系、與孩子的哺育關系、伙伴關系、“第三者”關系、族群關系。如在第一集中,主要講述了企鵝們爬山涉水來到繁衍地尋找配偶哺育后代的過程。除了帝企鵝外,其他兩種企鵝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企鵝夫婦們分工明確,企鵝母親負責生出未孵化的企鵝寶寶,隨后離開把企鵝蛋交給企鵝爸爸照顧直到媽媽覓食歸來。在作品中,還有個非常有趣的細節,就是雌雄企鵝在尋找伴侶時,也會出現“第三者”現象,場面十分新奇。這部紀錄片對于企鵝間“兩性關系”的敘述,既有效地建構了情節,又生動地刻畫了細節,特別是擬人化手法的運用,更是進一步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與觀賞性。
3.多時空的交替敘述
一般的紀錄片大多采用順序敘述,以便于觀眾理解。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紀錄片就開始以順序形式展開故事線,通過矛盾沖突來使作品更有看點[3]。當然,紀錄片《動物世界》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有時一期節目中往往包含幾種動物,并且彼此之間沒有過多的聯系,有的是因為同屬一片棲息地,有的是彼此之間擁有迥異的外形和生存習性,有時是因為彼此是動物譜系中的親屬。時間界限非常模糊,時間線索不明晰,故事也是碎片化呈現。而紀錄片《臥底企鵝幫》則還是采取了順序敘述,作品中所反映的企鵝從備孕、生育、到養育的過程,創作者基本上都采取了順序敘述手法,通過將三條不同故事線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拼接在一起,在空間上也選擇差異較大、環境對比極強的南極洲與熱帶赤道。這種多時空的交替選擇為豐富作品的情節和細節提供了很大幫助。
三、敘事語言:故事表達與視聽互補
在《臥底企鵝幫》中,創作者通過運動鏡頭的調度和不同景別的組合,有效營造了與眾不同的視聽空間,并賦予作品以豐富內涵和獨特美感。尤其是故事化的表達和多種視聽互補的手段,明顯增強了這部紀錄片的感染力。
1.鏡頭的抒情
在文學創作中,抒情是指通過文字的描寫,直接或間接地抒發作者的思想情感來贏得讀者的認同和情感的互動。在紀錄片中,抒情鏡頭能拉近作品與觀眾的情感距離。在《臥底企鵝幫》這部紀錄片中,抒情鏡頭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紀錄企鵝動作的特寫鏡頭,凸顯企鵝的局部動作,給觀眾以一種很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情感吸引力。這些特寫鏡頭,將企鵝主體的各種表情感描繪得淋漓盡致,從而在感染觀眾的同時引起人們的共鳴。如南極洲帝企鵝媽媽,在相互取暖的過程中不幸失去孩子,創作者就采用特寫鏡頭記錄了企鵝媽媽在失去企鵝寶寶時的動作,企鵝媽媽不停地用嘴喚醒已經凍僵的企鵝寶寶,并嘗試將企鵝寶寶再次放入孕育袋中。在確定企鵝寶寶已經死去時,無法接受現實的企鵝媽媽仰頭長嘯。這些特寫鏡頭的抒情表達,贊揚了企鵝對后代無私的愛,凸顯了這部紀錄片的生命主題;二是反映企鵝情感的空鏡頭,作用是交代企鵝生存環境、個體之間的情感糾葛等。由于在這部紀錄片中的三種企鵝分別來自不同的地理環境,作品對這三種企鵝生存環境的描述,就是通過空鏡頭來完成的。無論是環境惡劣的南極洲還是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環境的呈現為接下來的敘事空間做了強有力的鋪墊。
2.解說的引入
在紀錄片《臥底企鵝幫》中,由于主體的特殊性,畫面與解說結合得天衣無縫,解說在引入觀眾收看、了解畫面內容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作品一開頭,解說就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觀眾帶入了企鵝世界,對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企鵝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同時也引出該片中的主人公“偷拍臥底企鵝”。而開頭的解說則是:“本片通過獨特的視角來展現,大自然最盡責父母的故事”。這種通過設置懸念的解說,讓觀眾對紀錄片內容會產生更多的好奇心,企鵝也有故事?這樣的疑問能激發觀眾的收看欲望。在作品中,解說除了設置懸念、介紹基本信息外,還擔任了轉場與抒發情感的職能,如在敘述完帝企鵝的養育過程后,鏡頭的畫面不動,解說先行地進行了轉場,把寒冷地帶的帝企鵝與在赤道附近的洪堡企鵝進行了對比。最后,氣氛達到了高潮,樸實真切的解說也將生命輪回的意義再次表達了出來。
3.音效的運用
音效的合理運用,能對紀錄片的敘事起到明顯的烘托效果。在《臥底企鵝幫》中,首先是對于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點用音樂進行了概括,如跳崖企鵝在上岸后不厭其煩的跳崖,創作者通過歡快的音樂將它們持之以恒的性格特點展現出來,反映了創作者想要追求的趣味性。除了性格的表達外還有交代環境的音效,在洪堡企鵝被天敵逼到躲進有吸血蝙蝠的洞里時,神秘的背景音樂交代出了這個不確定的大環境;其次是點出了片中具有危險因素存在的信息,讓觀眾也被音效帶入到黑暗的洞中,刺激了觀眾的感官。
4.剪輯的流暢
鏡頭剪輯是為故事情節服務的。通過不同的剪輯方法來完善故事情節,傳達故事內容,讓觀眾了解故事梗概[4]。在《臥底企鵝幫》中,畫面剪輯是非常流暢的,不但富有節奏感,還因果關系嚴密,情節步步推進,由剪輯而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整部作品共有3集,分別紀錄了企鵝艱難的備孕過程、企鵝寶寶的出生、寶寶成長的煩惱,這是創作者提前都設計規劃好的敘事鏈。剪輯者通過不同景別畫面的組合來講述企鵝的故事,并采取交叉蒙太奇手法將不同種類的企鵝聯系在一起。
四、結語
BBC創作的大量自然類紀錄片,拍攝與制作模式已非常成熟,在世界紀錄片市場上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其中的敘事手法更是對我國同類紀錄片創作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從《臥底企鵝幫》看出,作品對三種企鵝生存狀態、生活習性及其與人類和大自然之間關系的紀錄,能引發人們的深入思考,這就是對動物題材的紀錄片,創作者也可以大膽地運用擬人手法,用真情實感去拍攝與創作。通過對BBC -些典型紀錄片的分析,能幫助我們找準差距,有效尋找突破口,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參考文獻:
[1] 劉可心中國自然類紀錄片敘事方式轉變及敘事策略研究[D].廣州大學,2017.
[2] M.H艾布拉姆斯.簡明外國文學詞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56.
[3]王沛.BBC紀錄片《生命禮贊》敘事研究[D].新疆大學,2017.
[4] 劉長明.剪輯與故事情節的關系[J].電影評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