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華
摘 要:當代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中對“工匠精神”的傳承是任重而道遠,義不容辭的。本文從傳承,幫助和引領三個方面分析了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對工匠精神進行了深入解讀,提出了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與工匠精神傳承的關聯性, 讓“工匠精神”滲透進高職教育中,才能將寶貴的“工匠精神”真正深遠地傳承下去,實現我們富強中國的夢,才能不辜負,不忘初心。
關鍵詞: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關聯
中華民族,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有著深厚充滿魅力的文化底蘊。在當今浮躁的時代背景下,有幾許無奈幾許感傷。我們作為傳承人有責任和義務去療愈這無奈和傷感。當代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中對“工匠精神”的傳承是任重而道遠,義不容辭的。即使是一路荊棘我們也要堅持,只為不辜負初心。培養學生學會真實做人,凈心求知,靜心勞動,用心生活,踏實發展,讓在破碎時光里跟我們擦肩而過靜心沉淀的美妙成為永恒的心靈沉淀滲透進生活的點滴。2015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紀錄片《大國工匠》,彰顯了八位出色的工匠在其崗位所堅守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開始被人們關注。2016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再次被熱議,讓人想起驚艷、清新、久違的初心。這是對“匠人”這一行業社會價值的肯定,是在引導國人走出對技能型人才理解的誤區,推崇“工匠精神”注定將會成為沉淀感化這個社會的常態。古有“魯班精神”、“庖丁解牛”,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說明上千年來,中國人的骨子里一直都滲透著“工匠精神”的情懷。
一、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
古語中有云“君子不器”。輕視職業技術教育,重視大學教育,多數家長認知有誤區不愿讓孩子成為產業工人。常有人覺得“職業教育無用論”,選擇走職業型教育的學生已經是少之又少,選擇了的學生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中很容易迷失方向。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能靜下心去學習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甚至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部分學生并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對什么有興趣。對所學專業缺乏熱情導致他們在學習中應付、疲倦。平時不對專業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導致頹廢的惡性循環,荒廢了寶貴的學習時光。快畢業時從課堂到工作崗位,環境的改變讓他們產生恐懼。有些甚至想要逃避現實躲在自己的保護殼里。就需要有人為他指點迷津,讓他在開始入校學習那一刻就有正確的三觀。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依然延續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經驗傳遞模式“要做事,先做人”。先教會學生做人,培養和磨煉他們的意志、修養,對于他們今后的生活、工作、發展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工作中最重要最閃光的品質就是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他們認識到責任重于泰山,成功在于用心。約·凱恩曾說過“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整個人生,都非常關鍵。
(一)傳承
向徒弟傳授知識技術自是不必多言,往往容易被忽視的恰恰是最重要的精神與信念的傳遞。作為老師,要向學生傳遞一種堅定的信念:成功不該急于求成,需要經歷一個打磨學習成長的過程,只有端正自己的心態,勤奮踏實、凈心用心、打心眼里熱愛,才能克服遇到的荊棘,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唯有不辜負,方能歸初心。做好可以做到的,剩余的交給時間,這樣的堅持并不容易。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浮躁的自己需要慢慢靜下來。不枉費時光,不辜負青春,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會與自豪的自己不期而遇。像蝸牛一樣永不放棄自己重重的殼,仰望天空腳踏實地,陽光總有一天會燦爛的灑滿堅強夢想,讓學生用行動驅散迷茫。
(二)幫助
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中老師不只是授人以魚,更應授人以漁。我們有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對于學生來說是標桿和前輩,當學生遇到學習上或是心理上的問題時,我們都應耐心溝通、細致了解,給予學生幫助和解答,使他們樹立自信,最終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節奏的加快、人際關系的功利化和淡漠、看到社會蟻族工作和生活不穩定、覺得自己人生發展沒有穩定的預期、競爭激烈到殘酷的露骨等,都使他們感到無盡的黑暗看不到黎明的曙光。作為他們的師傅、人生導師一定要多去關注他們在病態的社會現狀下脆弱的心靈,讓他們盡量看到生活還有詩和遠方。讓他們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明白自己真正的發自內心的需要。
(三)引領
起到引領者的作用,以身作則,給徒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操守和三觀。作為師傅、導師,即使再有經驗也要時刻加強基本功的練習,不默守陳規、傳承舊有、開創新篇,以受之名制作更好的東西,透徹科學的研究,拿捏更妙的平衡術,遵循理性的規律,才能開啟繽紛的感官,時間有它自己的節奏,技藝有他自己成熟豐滿的周期。提高手工技藝的嫻熟度,多多組織徒弟與師傅間的討論,相互取長補短。師傅是徒弟成長道路上的引領者,師傅能喚醒徒弟的潛能,師傅(教師)是教育方式和內容的研究者,是教育藝術道路上的探索者,是學生知識建構模式的促進者,是學院課程的開發者,更是自己精彩生活的創造者。不再以導師的身份自居。需要走下“高高的”神壇講臺,走入學生內心,和學生做朋友,做學生生活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合格有愛的老師要學會寬容、學會等待、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創新、學會選擇。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從容的心態對待工作。對學生永遠都鼓勵,給與學生充分的理解、信任。
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于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圣哲,他培養出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于這一精神。有工匠精神,就要從“匠心”到“匠魂”雙具備。“工匠精神”是人文素養、職業態度、專業精神三者的統一,其靈魂是細致、耐心、嚴謹的工作態度。用心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心,即做事的態度、素養和能力。工匠精神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業強國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支撐,而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內容里少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怎樣培養工匠精神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工匠需要刻苦、穩重、勤勞、執著,他們將基本素養堅韌理性的發揮到極致,成就了不平凡的自我認知匠人老去,匠心不死,傳承依然繼續。過眼煙云,悲歡糜華,風尚變化來來去去,不變的是對手藝的執著和初心,經過時間的歷練還原祖先的工,傳承舊時文人的藝,是忠于自我初心的灑脫和真性情。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萬事萬物都有令人感動的匠心所在,人類用幾十年的光陰去堅守,作品卻用百年甚至千年向時間表達敬意。
三、工匠精神與現代學徒制的關聯性
從古到今,工匠精神在工匠的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三百六十行中,行行都有手藝精湛的工匠。而這些工匠多數是通過學徒制培養出來的,學徒制中伴隨著工匠精神的培育。秋山利輝指出,學徒制是培育一流人才的搖籃,學徒在這個搖籃里提升心性,在這個搖籃里培育一流人才必備的工匠精神。現代學徒制和工匠精神相互聯系,兩者的教學方式都是一致的、為兩者保駕護航的外在制度是一致的,因此,學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搖籃。現代學徒制和工匠精神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兩者自始至終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培養合格的工匠需要現代學徒制和工匠精神的結合,而現代學徒制是高職人才培養的外在機制,工匠精神是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精神內涵。現代學徒制實施的背景下去傳承工匠精神,就得通過現代學徒制度有效培養工匠精神,塑造個人發展需要、高職教育需要、國家發展需要的工匠精神。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這一重大判斷。經濟的質量發展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有賴于職業教育,有賴于職業教育中基于校企合作、學做一體的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和促進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現代學徒制中,學校與企業的對接,采用的是教師教授技能和感染工匠精神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和師傅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傳授職業技能,教師和師傅承擔學徒倫理道德方面社會化的責任,在倫理道德方面起到教化作用,培養學徒的職業素養,塑造學徒的工匠精神。
在高職教育中,高職生應當在滾滾時代浪潮中具有一定擔當,鍛練打造自己工匠般的職業競爭力,為國家和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擁有工匠之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態度、素養和能力入手。高職學生培養工匠精神,是培養自己的精、氣、神,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使自己有夢想,有行動,能靜心,練內功,養身心,為自己職業目標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工匠精神告訴學生拒絕浮躁,耐心前行;不懼寂寞,不忘初心;純粹身心,追求極致;業精于勤,澆筑美好藍圖。專注、熱愛、不應付、不將就、執著是為了不辜負。高職教育應該認識到學生成長的路上,只有極致發揚工匠精神,才能擁有競爭的優勢,才能真實真正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地最終處于不敗之地。踏踏實實獲得改變自己的現實力量才是最真實的王道。
四、總結
讓“工匠精神”滲透進高職教育中,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慢慢滲透扭轉浮躁的現代人的思想觀念,更需要國家真正從戰略上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真實弘揚技能文化,真正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優厚的待遇福利。才能將寶貴的“工匠精神”真正深遠地傳承下去,實現我們富強中國的夢。才能不辜負,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
[1]陳洪軍.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時代農機.2018(02).
[2]呂玉曼.論現代學徒制的實施背景、現代性及實施條件[J].職業教育研究.2017(02).
[3]李云飛,徐涵.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緣由與路徑重塑[J].職教論壇.2017(16).
[4]陳立平.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的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