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鵬成 謝鯤 曹梅青 岳麗杰
【摘 要】本文根據《鑄造工藝學》課程的特點,分析了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幾點措施。針對本課程的教學,采用板書和多媒體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教學要求,為了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鑄造工藝學;教學質量;措施
中圖分類號: TG24-4;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8-01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8.086
【Abstract】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are analyzed and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casting technology. The use of blackboard writ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 have 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for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A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re employ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is course. Learning initiative of students are stimulated and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are aroused.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are improved.
【Key words】Casting technology; Teaching quality; Measures
0 前言
《鑄造工藝學》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金屬材料工程專業大四學生開設一門模塊必修課。該課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熟悉金屬-鑄型界面作用現象及鑄件主要缺陷的產生機制和防止途徑、砂型和砂芯選材及制造方法、鑄造工藝及工裝設計方法及原理。學習本課程,為學生掌握中等復雜鑄型工藝及有關工裝模具的設計奠定一個較好的基礎,為今后開發新的造型材料,研究新的鑄造工藝方法和擬定合理的鑄造工藝方案,提供有力的保障。
1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鑄造工藝學》的教學主要以老師在課堂上板書講授,使用少量多媒體教學,通過近幾年的教學,發現了很多問題,教學質量不是太高,學生平均成績與預期值相差較大。通過與學生在課下或課程結束后的交流,發現本課程在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1 參考教材內容多,上課學時少
本課程選用教材是由王文清和李魁盛主編的《鑄造工藝學》,該教材共分三篇,教材內容多,授課學時少,只有32學時。由于學時較少,教師在上課時對很多知識點,尤其是一些知識難點,講得不細致,很多學生理解比較困難,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影響了他們對后面內容的學習,由此造成惡性循環。
1.2 現行教學模式存在不足
本課程教學雖然采用一定學時的多媒體,但大部分時間采用傳統板書教學。對于課程一部分教學內容,板書是比較適合的。如在講解傳質時,由于水分蒸發遷移,砂型分為四個區域,通過板書講解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如果采用多媒體放映太快,學生來不及思考,接受比較困難。但很多內容只在課堂上講解,學生接受比較困難。如在講解各種鑄造缺陷(夾砂結疤、氣孔、粘砂等)形成機理時,老師在黑板上要畫出下關圖片。這樣既費時,圖片質量也不好,延遲了授課學時,也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課程較多授課內容都需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的印象。該課程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課,學多學生忙于考研和找工作,投入該課程的學習時間較少,上課效果也不太好,需要采用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及學習興趣。
2 教學改革方法
針對該課程存在的問題,幾位授課教師通過討論,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來提高教學質量。
2.1 精簡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
本課程參考教材共三篇十三章,內容較多,知識點分布廣,授課只有32學時,講解比較困難。為了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授課老師對授課內容進行精簡優化。特別針對第三篇第二和第三章有關鑄造工藝方案確定和鑄造工業設計參數等方面內容,由于學生前期課程《材料成型原理與工藝》大部分都學習過。因此,對于上面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適當減少學時,但是要強調重點和難點。把一部分內容如第三篇第六章鑄造工藝裝備設計改為學生自學,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老師在上課時,總體講一下就能達到較好教學效果。
2.2 增加多媒體教學學時,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教學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將語言、文字、符號、圖形、影像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綜合處理和控制,按教學要求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完成教學過程。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學生更容易理解許多抽象的概念, 也容易記憶學多看似簡單,理解圖難的教學內容。該課程大部分內容適合多媒體教學,使學多比較抽象概念和鑄造工藝過程通過多媒體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講解澆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選擇時,很多選擇原則單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顯得枯燥無味,需要借助學多圖例講解,讓學生看教材,學生興趣不大,教師積累學多素材也不能展示,只有借助多媒體,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和老師有更多的機會互動。教師在上課時,可以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討論,這樣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使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符合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
2.3 綜合運用討論式和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鑄造工藝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鑄造類專業課程。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程的教學也采用了討論式和案例教學。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前,已進行了生產實習,對鑄造生產的企業進行了參觀,對鑄造工藝過程有了大體了解,但不深刻。教師結合課堂講授的各種鑄造缺陷產生機理,結合在生產實習中看到鑄件在生產中出現的缺陷如粘砂,讓學生進行討論,采用哪些措施能夠防止粘砂。學生就可以結合自己學習的知識以及實習中了解到的知識,進行討論。然后老師再進行總結。這樣,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比較重要的知識點,而且極易也比較深刻。在本教材中,鑄造缺陷較多,采用討論式教學,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習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對某一鑄件進行鑄造工藝設計。這就要求學生結合以前學習《材料成型原理與工藝》課程,對零件進行設計。由于設計過程比較繁瑣,占用時間較長。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相結合,收到好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學生在參觀博物館看到的青銅器鑄件開始,講解鑄件生產工藝。或者在實習時看到的典型鑄件生產和檢驗,講解制備工藝。在講解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自己選擇鑄件造型方法、合金熔煉澆筑、鑄件檢驗等工藝。如果學時不夠,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在課后查找相關資料,最后進行總結,選用哪種砂型和造型方法、選用那種合金和熔煉工藝、如何檢驗鑄件是否合格。不同的小組有不同的答案。在課堂上,每個小組把自己的答案公布出來,教師和學生一起根據答案,提出疑問和補充。通過大家共同討論,優化最佳鑄造工藝。通過討論式和案例教學,進一步發揮了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培養他們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他們今后進一步讀研或工作都有重要實際意義。文獻[1-3]通過討論式或案例教學,也收到較好的效果。
3 結論
本文根據鑄造工藝學課程教學特點,除了掌握基礎知識,更偏重于理論實踐。分析了該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通過兩屆學生的教學實踐,獲得了滿意的效果。學生的考試成績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過期末考試,學生全部及格,優秀率在35%以上。由此可見,對于該課程的教學,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現在的教學要求。只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行和主動性,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對該課程才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更容易掌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為他們今后進一步讀研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彭和宜,林波,黃放,古有智.《鑄造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及實踐初探[J].科技經濟市場,2015,(10):209-210.
[2]王榮峰.《鑄造工藝學》知識體系結構和教學方法探討[J].鑄造設備與工藝,2015(5):64-66.
[3]張文達,楊晶,葉云,毛紅.案例教學法在鑄造工藝學課程中的應用[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增刊):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