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鄒循東 梁宇



【摘要】本文比較《分數的認識》這一內容在人教版教材與北師大版、蘇教版教材中的異同,論述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關鍵詞】人教版 《分數的認識》 教材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076-02
數學新課標指出,學生要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能讀、寫分數,并能運用分數來表示一些常見事物。分數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表示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比值,如[1/5]表示把一個單位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任意1份,這一份東西的大小取決于被分的東西的大小,一個梨子的[1/5]和一個大西瓜的[15]顯然是不一樣的,這時候的[1/5]具有無量綱性,只是表示一個比率;另外一個含義是表示一個具體的量,如[1/5]米、[1/5]公斤。
一、人教版教材中《分數的認識》的特點
(一)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這一部分的教材充分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教材還設計了靈活的問題,給學生解決教材中的問題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
比如圖1,例題從“這塊月餅我們一人一半”開始,由平均分的概念引出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比如把一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得到的分量是一樣多的,每人所得到的這部分就是月餅的二分之一,可以寫作[1/2]。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發現,在[1/4]中,“1”是分子,“—”是分數線,“4”是分母,而其他的幾分之一的學習則放在動手操作的環節,也可以結合實際場景深入理解這些分數所表達的含義,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教材注意體現學生在學習時候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該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觀察、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著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如圖2,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紙任意折疊,表示出它的[1/4],使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在其中任意一部分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如果涂一份可以表示為[14];如果其中一份涂成紅色,那么剩下的三份該怎么表示呢?”從而引出幾分之幾。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在實際問題中利用數據進行分析、獲取新信息,掌握分數的基礎知識,也可以增強應用意識,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以及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
(三)注重促使學生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數學課標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使學生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這里的活動既包括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時候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又包括數學課堂教學中特意設計出來的活動。教材以學生認知為基礎,時刻將新知與學生已經了解的數學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個性化的數學經驗,促進數學知識系統化。
1.以學生認知作為基礎
課本為教學導入設計了學生熟知的、淺顯易懂的活動場景(如圖3),促進學生了解其中的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春游是非常受學生喜愛的集體活動,課本通過春游場景引導學生學習分數,平分圖片中的月餅、面包、西瓜等學生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觸到的事物,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會,還可以促使學生在自身的認知體系中獲取足夠的材料支撐后續的實踐。
2.適當地選取課堂上的探究性學習活動
教材通過對正方形紙的折疊涂色過程,促使學生在實際問題中利用數據進行分析、獲取新信息,掌握分數的基礎知識,增強應用意識,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以及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教材通過預先設置的一些小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用數學的目光去看世界,鼓勵學生試著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將身邊存在的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且嘗試解決。
學生經歷將身邊存在的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并且嘗試理解與運用,可以明白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是怎么提出的、書本上的一個個數學結論是怎么提出的,從而掌握一些相應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人教版教材與其他版本教材存在的區別
(一)與北師大版教材比較
兩者的內容呈現方式略有不同。因為《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的活動性很強,它的展示方式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所以在文字描述外,還需要注意通過圖片、游戲等方式進行引導,使《分數的認識》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加活潑生動。人教版采用傳統的做法,只安排認識一個物體(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北師大版較人教版有所突破,適當滲透了認識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內容。人教版是通過分月餅導入的,而北師大版則是通過分蘋果導入的(如圖4)。不過,人教版中的由分月餅導入幾分之一之后再啟發學生推斷幾分之一的寫法,相對于北師大版,略有些不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但是后面的正方形的折疊和涂色活動可以在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同時發散學生思維,還可以通過練習環節進行鞏固。北師大版在圖形與空間之中,更加注意通過學生身邊的物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并且增添了一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
(二)與蘇教版教材比較
人教版和蘇教版兩個版本的教材中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都是通過生活中的場景以及學生的實踐過程來導入新知識,將課堂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相互聯系。人教版主要是直觀地介紹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而蘇教版則是創新地分兩個階段認識整體的幾分之一與幾分之幾、求整體的幾分之一與幾分之幾。從難度上來說,人教版教材簡單一些,介紹的是一個物體,如一個月餅、一張紙,而蘇教版教材在三年級上冊與人教版類似,只介紹一個物體,在三年級下冊擴寬知識面,從整體的幾分之一與幾分之幾進行介紹,如:“一盤桃子平均分給兩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多少?”兩個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由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提出問題進行導引,給予學生可以實際操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