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虹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要善于捕捉并利用好生活資源、教材資源及課堂交流資源,反思教學行為,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營造動態生成課堂,促進師生智慧成長。
【關鍵字】小學數學 捕捉資源 智慧成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119-02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生成的過程。新時代的教師要用智慧之眼、智慧之腦,捕捉各種智慧之光,為學生的智慧成長提供養料和水分,幫助學生在數學世界的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成長。
一、捕捉和利用生活資源和教材資源,促智慧生長
(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鏈接智慧生長源頭
小學數學的許多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因此,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平時多觀察、多積累、多思考,挖掘生活中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發掘數學和實際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將生活中有效的課程資源引入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學習,觸發智慧生長。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可以用金字塔的故事引入,從金字塔有多高,怎么測量說起;在《圓》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說起;在《認識比》一課中,我們可以從果奶早餐談起……巧妙地將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引入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二)依托教材,開發教材,構建智慧生長磁場
數學教材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學習主題、基本線索和知識結構,凝聚了編者的智慧和心血,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涵,同時也給廣大教師留出了開發的空間。教師要在通讀教材、思考教材、讀懂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以教材為藍本,跳出教材教教材,實現教學的“再創造”,創設學生智慧生長的磁場。
例如,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中有這樣一道題:[1/2]+[1/4]+[1/8]+[1/16]+[1/32]。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試做,巡堂時筆者發現學生基本都是用通分的方法,有個別學生運用了化小數的方法。學生交流后基本達成共識,通分更方便。接著筆者依次出示[1/2]+[1/4]+[1/8]+[1/16]+[1/32]+[1/64]和[1/2]+[1/4]+[1/8]+[1/16]+[1/32]+[1/64]+[1/128],學生思維迅速運轉,自動放棄化小數的方法,通分也是勉為其難。此時筆者鼓勵學生嘗試其他方法,最后指導學生采用數形結合解決問題。按照教材設置此題本應到此為止,但筆者立足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256],接著出示[1/4]+[1/8]+[1/16]+……+[1/128]和1-[1/2]-[1/4]-[1/8]-[1/16]-[1/32]這兩題,學生探究欲激增,教師順勢引導,幫助學生溝通新舊知識,體會策略,建構模型,提升能力,促進智慧發展。
二、捕捉利用課堂交流資源,促智慧生長
(一)捕捉學生“錯誤”資源,“慧”辯論明理
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財富”,幫助學生認清錯誤的本質,變學生的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資源,避免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犯錯。
例如,六年級有兩道典型的同類易錯題:(1)長方形的周長是48厘米,長和寬的比是3∶2,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2)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240厘米,長、寬、高的比是1∶2∶3,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學生在做這兩題時錯誤率極高,大部分學生在作答第一題時都是這樣列式計算的:48÷(3+2)=9.6(厘米),(9.6×3)×(9.6×2)=552.96(平方厘米)。對于這種意料之中的錯誤,筆者用實物投影充分展示學生的同類錯誤,當大部分錯誤解題的學生沾沾自喜,正確解題的學生開始動搖時,筆者拋出另一種解題方法(正確的),但沒有馬上判斷誰對誰錯,而是讓學生充分說理辯論,讓他們的思維得到充分鍛煉,進而讓學生在辯論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堅持自身的長處,提升學習品質和學科素養,擁有數學智慧。
(二)捕捉教師“失誤”資源,“慧”發現拓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雖然在教學中產生失誤并不好,但只要教師在“失誤”出現后充分利用好這一難得的教學資源,借助自己的教學智慧隨機應變,讓“失誤”也為教學服務,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智慧成長的引導者、促進者。
例如,在一次校內教研活動中,王老師在用圓規示范畫圓,當圓快要畫好時,圓規腳尖突然脫落了,快要畫好的圓頓時“夭折”。這時王老師不慌不忙很自然地說:“你們能幫老師出出點子把這個圓補充完整嗎?”學生對這樣的問題特感興趣,他們經過熱烈討論后得出:由于圓規兩腳叉開距離沒變,只要找準圓心就行了。教師問:“怎么找圓心?”此時學生討論起來,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用圓規在不完整的圓內試找。有的說:這樣不準確,也不科學,可以拿直尺,去找直徑,兩條直徑的交點就是圓心。還有學生說:因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變,可以把圓規的一個腳尖放在圓上,畫一個圓,再在圓上換一個位置再畫一個圓,這樣兩個新圓的交點就是圓心。學生的回答出乎筆者的意料,筆者也不禁為學生的回答高興鼓掌。其實,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故意創造一些“失誤”,如板演中的書寫錯誤,概念教學中一些關鍵詞的表達錯誤等,只要處理得當都能激發學生發自內心的向強者挑戰的欲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拓展。
(三)捕捉師生交流“挑戰性”資源,“慧”遷移反思
交流是數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能促進感悟的傳達、體驗的分享、智慧的碰撞,激發學生多元思維。交流要緊扣生成的“挑戰性”資源,變不聚焦核心的泛泛而談為集中、有料、有序、深入的有質有效之師生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例如,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例題: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一般學生在嘗試解答時會出現四種情況:(1)有序畫圖表達;(2)列式表達錯誤:18÷1=18,18÷2=9,18÷3=6;(3)畫圖表達有遺漏;(4)列表有序表達。針對以上情況,在呈現學生的作業后,筆者這樣安排交流:第二種錯誤方法——第三種思路正確但有遺漏的方法——畫圖進行有序列舉的方法——列表法進行有序列舉的方法。通過每一次的追問,讓學生聚焦有序列舉,經歷思維從無序到有序的提升過程。筆者認為,教師精心選擇交流素材,精心安排交流的順序,給學生思維架起坡度,這樣便于學生遷移反思,使數學智慧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提升。
總之,教師要善于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實現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引發思維碰撞促智慧生長;教師要捕捉富有生命氣息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差異化的感受和多元見解,容忍課堂上的“節外生枝”,讓學生的思緒得以飛揚,靈感得以激發,智慧得以生長。